APP下载

智慧社区开创智慧生活——访智慧社区专业委员会会长熊上鹤

2014-03-22张杰赵利娟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4年11期
关键词:智慧社区服务

文/张杰 赵利娟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便于我国建设智慧城市试点过程中研究规律,建立样板,探索模式,以“智慧社区”作为推进“智慧城市试点”的微缩样板和试验平台,2014年8月18日,智慧社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正式揭牌成立,重点研究和关注如何智慧地建设中国社区特别是城镇社区的问题,为推动全国智慧社区建设和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建立标准,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社区发展模式和道路,专委会业务范围涉及到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以及与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居家等模块的资源整合与平台对接等方方面面。智慧社区专委会的目标是构建我国智慧社区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通过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培育智慧社区生态圈,提升我国智慧社区产业规模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与服务的发展进程,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提供参照模型和示范借鉴。

本刊记者采访了智慧社区专业委员会熊上鹤会长,听听他对智慧社区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记者:成立智慧社区专委会的意义是什么?智慧社区专委会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熊上鹤:其意义在于,首先,成立智慧社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的道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以体现;是创新性探索智慧社区顶层设计、社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的极为重要的国家级层面上的重要载体。通过专业委员会的有效运作,打通最后一公里供需双方的虚拟链接脉络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大力推进社区电子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整体提升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

其次,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单元,成立专业委员会将更好地以专业的独特眼光,战略的多向思维、战术的综合运用来总结全国各地智慧社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为国家各相关部委提供技术支撑和程序上的保障;更好地将国家部委建设智慧社区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下去;更好地统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通过专业委员会的平台和品牌的树立,更好地指导和服务各地智慧社区的有序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智慧社区专委会的工作重点,一是近期加强自身专业团队的建立、建设和组织机构的完善和补充,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衔接、服务国家各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需求和诉求;二是加紧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用)》的后续工作,包括申报流程和准入机制研究、规划设计开展或组织开展、相关建设、管理、运营的基本标准的研究或组织研究;相关申报程序、智慧社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基础知识的咨询、课题研究、培训等工作,并和社区的申报验收工作挂钩。三是建立专家咨询数据库,协助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专业社团组织进行或委托地方进行重点地区各类智慧社区方案的审查、评审、评估、跟踪、反馈等。四是应紧紧依靠下属成员单位和各个专业学组,发挥各类专业的特长,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共同做好智慧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

记者:在我国,开展智慧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什么?

熊上鹤:一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总体的规划设计。当前智慧社区的建设,绝大多数都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缺乏以人为本和以需求为导向的根本性问题,以技术发展代替了以人的简单应用和总体构架的确定,更缺乏空间规划布局的概念。由于一开始就缺乏总体的规划设计,后面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同时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我国智慧社区建设没有形成基本的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建设指南》也仅仅是一个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缺乏具象化。

二是社区在信息的获取、共享、更新、管理、挖掘、整合、运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瓶颈。社区管理信息的内容、质量、可用性以及更新的频率都远远滞后于实际的需要,现场采集的数据也常常不能满足系统运作的需要,特别是空间数据。多数社区建设中在数据采集、更新、分析、整合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运用市场概念进行资金筹措和机制的建立严重缺乏。一些地方领导仅热衷于硬件建设投资,但是恰恰在占有效投入90%以上的“软件“没有得到重视,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也非常欠缺。共享、共联没有实现。各个部门都强调自己的特殊性,信息资源条块分散严重。这样势必造成资金浪费、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

三是智慧社区建设的投入产出成本和效益模糊不清,市场混乱无序。智慧社区效益如何评价,怎么样做到优质、高效,目前还没有一套有效指标体系去衡量社区建设的效益。打个比方,同等规模的社区,有的花了一千万领导认为建设相当完善,有的只花二百万就能达到同等效果,这个差距显而易见。因此如何运用市场体系和手段,打破政府的大包大揽,并通过外包服务可以做得更好,应值得思索和研究。

四是商业模式不成熟,投融资瓶颈需要突破。

记者:在中国,城乡智慧社区发展不平衡,在您看来消除差距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熊上鹤: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规划,涉及到国家体制机制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的空间要求产业要求,我这里只是简单地谈一下解决思路。智慧社区的建设是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这里最紧迫的课题是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入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之中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将智慧社区的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去,是我们专委会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同时以智慧社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途径,从而对民生、环保、安全防灾、公共服务、经济活动等方面作出智慧的响应,使居民生活更好地适应智慧发展新模式。

记者:您认为,智慧社区在智慧城市建设甚至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是何种角色,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熊上鹤:首先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城镇化是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的梦想”为首要前提的,它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智慧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地扩大城市规模和扩张空间,在虚拟的空间里,以尊重当地的产业、资源、文化为基本核心,以提升文化和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内涵为中心,以提高居住环境、就业环境、产业环境并打造宜居之所为前提,从而实现农村人口的就近转移甚至不转移,以及解放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以智慧社区为重要代表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走信息产业和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和支撑的新型的社区发展之路。农业是城镇化最基础的推动力,绿色智能化是城镇化最核心的拉动力之一,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拉动力,农业科技化、智能化的实施,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富余的劳动力,智能化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盛,为农产品的快速交易和电商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场所,城镇中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商业的繁荣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智慧的空间里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为新型城镇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让城镇不断发展壮大,让生活在城镇中的居民(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智慧社区(评价标准)?

熊上鹤: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智慧社区如何真正落地的问题,首先,要做到真正落地,技术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是人的需求、应用和体验以及感知,智慧社区的核心是人,把人的需求作为核心,坚持“开放平台、购买服务、发展产业”建设思路。同时用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厘清政府、市场、消费者的资源,从而形成空间布局构筑、服务体系设计、建设策略完善、行业管理支撑的重要规划设计框架和相应的规划设计成果。

其次,建立智慧社区从规划到实施运营的各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引导智慧社区规划、建设和运行,评价智慧社区建设方向和实施效果,发挥引领方向和量化评估作用,体现前瞻性、操作性、扩展性。

记者:在您看来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的关系是怎样?

熊上鹤:首先什么是智能建筑,国际上的定义为: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求以及他们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来提供一种投资合理,具有高效,舒适和便利环境的建筑物。我个人理解,智慧建筑是智慧社区发展的雏形。随着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细分以及三网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的出现,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综合需求不断出现,智能建筑集成度之间的链接度和对外界的连接度成为了智慧社区重要组成要素,因此我所理解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是:以“简单操控”为理念,以人的感知、应用、体验为宗旨,主动和被动需求相结合,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以智能建筑为核心载体为百姓提供各种多样化、多层级服务的空间形态上存在的生活共同体或聚合体。它可以是一个大型居住区,也可以是配套齐全的工业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或科技园区,也可以是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街道和区域等等。因此可以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了智能建筑,而人的需求的快速传递和响应成就了智慧社区。

附:智慧社区规划建设实践

北京理正人技术有限公司智慧社区规划建设案例——西城区德胜街道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建设研究

作为社区信息化综合示范街道之一,西城区德胜街道提出“全响应”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北京理正凭借多年来在智慧城市领略的建设与实施经验,为西城区德胜街道建立了西城区德胜街道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为街道实现了社会服务于管理的监控、预警、处置、分析、评价的社会管理全周期,在西城区率先实现了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落地,并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

1、建设方案

根据西城区德胜街道提出“全响应”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北京理正通过多年在信息化业务领域建设经验,特别在标准编制、需求梳理、方案咨询等实施经验、技术组织与服务能力,为德胜“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构建了1个数据中心,2个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社会管理平台)以及无线数据采集上报系统、领导辅助决策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监控、预警、处置、分析、评价的社会管理全周期。

(1)总体设计

全响应智慧社区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而是围绕“寓管理于服务、以科技惠民生”的要求,以信息化手段来配套和促进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变革,因此,全响应智慧社区的总体设计应分为两部分。

管理模式的总体设计方面,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完成全响应管理模式研究、确定合理性并狠抓落实。

信息化总体设计方面,由于信息化是一个逐步深入的建设过程,尤其是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初步落实阶段,应采取逐步让大家适应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创新。

(2)具体建设内容

■全响应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全响应数据资源中心依托商业智能、空间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实现街道各类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多角度社会服务和管理运行状态的分析,建立街道预警指标体系,结合历史数据及预测模型,进行态势预警,用以支撑街道的对外服务、协同办公和运行指挥。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平台是供政府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包括:养老保险、安全生产、综治维稳、食品安全管理、城市管理、行政办公、应急处置、社会党建、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社会管理业务系统。

■全响应指挥调度

全响应指挥调度平台多种技术手段,以指挥调度为核心,实现监控、预警、处置、分析、评价的社会服务管理全周期,惠及社区居民和企业,实现社区公共服务“高效化、智能化、人性化、透明化”,打造上下联动、横向互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绩效考核、分析研判、统筹等业务职能的智慧应用,实现跨科室、跨社区的指挥协调,快速反应、统一应急、联合行动,真正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联动,有效应对各类事件。

■全响应指挥中心

中心建设包括指挥中心大厅和中心内部多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是全响应指挥中心及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场地,分为指挥大厅包括事件接警坐席、智慧大屏、领导会商区、智慧中心网络机房等。

■社区服务

以政府为主导,面向公众开放的、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信息传播手段,整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集成了各种受众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打造的面向各年龄层次、各阶层的、全方位、智能化的信息互动渠道和支撑平台。

2、北京理正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德胜街道社会管理服务创新

■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根本是内外双核,内核是指:街道内部管理优化,整合街道各种资源、各种社会力量,统筹街道各类服务管理职能,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采用划分网格化责任区,“一区一人、全责管理”模式。外核是社会服务创新,是政府延伸,通过整合街道所有的服务,以人为本,提供“一站式、一窗式、全程代办”的优质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作风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

■“3+1+6+N”全响应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

全响应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概括来说是“3+1+6+N”即:3个框架、一个中枢、6大职能、N个服务项目。其中,三个基础框架是数据资源框架、信息网络框架、监控体系框架;一个中心是,建立全响应指挥调度中枢,全面监控、指挥、调度辖区内的各类管理、服务、应急、维稳、安全等事件,感知地区发展态势。最终,通过建立全响应指挥中枢,实现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绩效考核、分析研判、统筹推进“6”大职能业务管理以及“N”个服务项目应用,紧密围绕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同社区意愿、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响应百姓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社会服务管理

德胜街道目前利用北京理正人信息技术公司建设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事件的上报、接收、分流、处置等一系列业务高效流转。

■面向对象的多技术应用整合,提升管理规格

过去政府信息化也运用了多种技术,监控技术、视频感知技术、RFID、GIS技术等,但没有根据应用去整合,例如:区长打开地图,想看某点监控的探头,查看现场情况怎么样,以前地图和监控是分开的,看了地图了,要看监控,就要关掉地图,再后来可以把监控点标在地图上了,但一次只能打开一个监控点,如果要看一个一个的监控探头,要重新开发。现在通过多技术应用整合,监控可以编排了。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的不同需要,来集成应用技术,作为政府部门管理、监控、决策的手段。

■智能化全响应

通过多技术手段的集成,用智能化设备提升街道及社区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配备快速移动的PDA终端,PDA移动终端整合集成了街道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可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的多种服务,包括“慈善救助”、“E医箱”、“德胜智能在线”、“车载蔬菜直销车”等,实现居民需求与企业商家的对接、居民需求与物管的对接、居民需求与社会组织的对接、居民需求与志愿者的对接。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为地区居民提供“一刻钟”商圈服务。

北京理正在成功推动德胜街道的同时,凭借理正在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实力,顺利搭建了西城区全响应网格化指挥调度系统并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大栅栏街道办事处、椿树街道办事处等15个街道办事处。通过有效的整合社会和政府服务管理资源,搭建政府、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在社区建立起居民诉求全面感知、社情民意快速传达、社会服务管理积极响应的新格局,实现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和家庭生活的信息化,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居民幸福、和谐、文明的智慧生活。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智慧社区规划建设案例——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智慧社区建设

新江湾城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总占地面积9.45平方公里,是上海市区唯一一块自然生态“绿宝石”是一个以中、高档住宅为主的知识型、生态型大型花园式国际社区。新江湾城紧扣智慧社区“生态化、国际化、智能化”的战略目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积极利用主流运营商、科技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建设和谐、平安、关怀、低碳的智慧社区。

1、主要概念:构建智慧社区云平台,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

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教育,交互、表达)、电子社区(信息、技术、法律、跨地域、跨机构)、社区基础设施(数据库,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社区集成(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应用集成)、社区管理(政务、民政、民生、劳保、经济管理、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司法、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组织人事、信访管理、行政办公、文教科普、医疗卫生)、社区服务(“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虚拟和实体相结合)

2、主要特点

集中性(规划、投资、建设、运营集中化)

标准性(社区规划的标准化、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应用系统接口的标准化、应用系统实施方法的标准化和通用软件的标准化)

先进性(系统架构、网络拓扑、实施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开发工具)

可靠性(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以及厂商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响应能力)

扩展性(平台建设具有可扩展性。同时符合相关行业以及IT技术发展的趋势)

安全性(镜像备份、内外网防火墙、隔离非法访问、多级权限)

3、主要内容

智慧城管(河道安全管理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智慧低碳(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太阳能路灯产品及设计方案)、智慧交通(交通引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慧教育(新江湾城智慧教育总体方案)、智慧民生(文娱、医疗、家庭、家居、安检)、智慧商圈(通过平台和客户终端实现对“商业活动”的实时动态了解,和互动)、智慧医疗(新江湾城智慧医疗总体方案)、智慧政务(区政府政务外网MPLS VPN组网方案)

4、初见成效

(1)完善的信息基础通信设施

“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城市光网网络服务,以及热点区域的WIFI全覆盖。

(2)社区综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就餐、家政、医疗、出行、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等最直接的应用服务。

(3)云存储服务

新江湾城的社区居民可以获得最高1T的云存储空间服务,即“一户一T”。

(4)“家庭全球眼”云应用服务

“家庭全球眼”应用服务面向家庭用户提供远程视频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新型增值服务。

(5)“智能速递”应用服务

提供一种便捷的、24小时全天候以及收发件无需等待的自助式服务。

(6)“电子货架”应用服务

各类生活服务、本地化服务、便利服务和基于位置信息的商圈服务。

(7)“电子公交站台”应用服务

“电子公交站台”示范应用,实现公交车到站预报,动态显示所有停靠该站点的公交线路到站信息。

(8)智慧城管

采用移动互联终端、传感器技术、智能识别及网络通信技术,将城管工作中的环节进行高度集成整合,使得各个标点、对象时刻处于整个感知体现的监控之下,做到实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有据、回溯有效。

猜你喜欢

智慧社区服务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影像社区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