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添’色变”
2014-03-21刘文宁
刘文宁
我们缘何谈“添”色变——来自新华社2月13日的一篇报道,梳理了近日炒得沸沸扬扬的赛百味事件。全球快餐连锁品牌赛百味被曝在北美地区使用发泡剂“偶氮甲酰胺”,引发中国消费者对中国的赛百味食品是否安全的担心,幸好当事方回应“中国所售产品不含此物质”。很快,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也纷纷作出澄清式回应。就目前信息判断,这一事件大体算“虚惊一场”。
“偶氮甲酰胺”乃何方神圣?没几人明白,但有媒体报道说其中“有鞋底成分”,很多人立时想吐。原来,这是一种发泡剂,加入面粉后可以使面包更具韧性和弹性,也被用于瑜伽垫和鞋底的生产,在欧盟、澳大利亚等地被禁用于食物。在我国,它被允许添加进食品,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它是面粉处理剂,使用范围是小麦粉,最大使用量为0.045g/kg。因此,有专家说,面包、糕点中含有“偶氮甲酰胺”是合法的。可一句“是合法的”,似乎难以平息公众的忧虑。
从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到饮品里的塑化剂,国人对添加剂的多疑与敏感一直难以消退。
这种多疑与敏感,一是担心不法商人往食品里加入非法添加物,二是担心合法添加剂被超剂量超范围使用。这两点又都与监管是否到位直接相关,而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由于我国某些食品添加剂标准不明,检测手断不够先进,监管常跟在媒体曝光之后等,使得公众对监管是否到位并不太放心。多重因素的叠加,注定“添加剂多疑症”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有没有,合不合法,健康不健康——这是一次次添加剂风波留下的三个层面的争论。有没有,即食品中有没有某种添加剂,这是真伪问题;合不合法,即是不是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这是法律问题;健康不健康,或有没有潜在危害,这是终极追问。
在“有没有”的问题上,商家撒谎的空间越来越小。“合不合法”的问题,取决于国家标准即准入门槛的高低。时下国人健康意识很强,同样的食品添加剂,如果某发达国家禁用,则立时会引来国人对“我们为什么不禁用”的追问,这也就是中国标准与世界更先进标准如何对接的问题。“健康不健康”的事,更为复杂,公众明白,只有在前两个层面的事全部妥善解决后,才谈得上最终的健康。说它更为复杂,毕竟,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总是沿着一个逐步清晰的轨迹推进。
合法的就一定是健康的吗?赛百味事件留下的这一隐忧,背后是公众对食品安全及健康抱有越来越高的期待。对此,管理者得多几分危机意识,相关标准的修订要跟得上公众的期待。
公众的多疑与紧张一时半会儿难以消除,至少,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应多些斟酌与小心。赛百味“含鞋底成分”之类的标题,多少有火上浇油的成分。
还有,业内专家也应以更专业的视角告诉公众,食品添加剂之于我们,实为“功远大于过”,没有它们,我们吃不到色香味俱佳的食品,食品的防腐、保鲜也会成问题;同时,引导公众在健康与美味之间做出理性选择,以消费者的选择倒逼商家做出更健康的食品,而不是“美味与风险同在”的食品。
【原载2014年2月14日《工人日报·社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