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走出文言词语教学的困境

2014-03-21丁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文字本义字形

丁波

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联系人们生活最紧密,因而变化也最显著”,因此词语的学习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可以说词语教学是文言文的基石。

然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好多学生理解成“监狱”;《论语》中的“学而不厌”的“厌”,学生很难理解成“满足”。应该说这些字都是讲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了很多遍,为什么学生还是记不住呢?我陷入了困境之中。

经过调查得知,这是由于学生对于这些字词的古义不了解所致。于是我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注释又完完整整地阅读了一遍,终于发现:如果缺少必备的古文字方面的知识,课文下面的一些注释有些是难以理解的。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字,教师尽管讲的是“案件”的意思,但是在今天,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字的解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之间已经失去了关联,出现了断层。如果不把这些字当初的形态适当地、有限度地展示出来,即使书下写得清清楚楚,教师强调再三,学生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只能死记硬背。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畏难情绪,而且还会挫伤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为此,我认为要想走出文言词语教学的困境,应该借助古体字,做到以下几点:

一、借助古字形,探寻字的本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之间常常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郑人买履》中“至之市”中的“之”字,许多同学印象中以为是代词或者助词什么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么用的,殊不知“之”的本义就是“往”。“之”字的金文写成,上面部分表示脚趾的“止”的白描,下面有一横表示出发的地方,两者合意表示脚从这里出发前往某地的意思。又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号呼而转徙”中的“徙”字,左边是表示道路的“彳”,右边是前后两只脚,两形合意表示步行在道路上的意思。因这两只脚都是左边的脚,这就表明不是一个人,至少是两个人在路上行走。而书下注释为“迁移”不够确切,应当是许多人迁移。大伙儿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因为唐朝当时的赋税很重,是名副其实的“苛政猛于虎”。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字的含义,还能真正懂得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上文的这两个字,只要我们展示一下古文字,略加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掌握。像这类解释断层的字,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些。如《曹刿论战》中的“既克”的“既”字,《孟子》中“一箪食,一豆羹”的“豆”,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咸来问讯”的“咸”字……

分析字形对于辨别词的本义,加深对词的理解都是有帮助的。但是,也必须看到,有时单凭字形不一定能辨明本义。如《出师表》中“临表涕零”的“涕”字,从字形上很难看出“涕”的本义究竟是“眼泪”还是“鼻涕”。而“涕”字很多学生都解释为“鼻涕”,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怎么办?我用成语“涕泗横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古代“涕”常表示“眼泪”之义,“泗”才是“鼻涕”之义。这样一比较,学生对“涕”的含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抓牢本源义,探求引申义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往往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些意义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或近或远的联系,而且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那个中心就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有的距离中心较近,和本义关系较密切;有的距离中心较远,需要思考才能想到它和本义之间的联系。词的本义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或行为。掌握了词的本义,就可以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变得简单而系统。因此有些词,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它当初的形态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如“亡”字,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一文中“广故数言欲亡”的“亡”字,篆书写成,篆书中下面的字形表示弯曲隐藏的地方,里面是个人,即人逃到一个弯曲隐蔽的地方。从字形上看,本义应是“逃亡”。这句中的“亡”用的就是本义。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就是“丢失”的意思。而“死亡” “伤亡”中的“亡”字,就是“死去”的意思,“灭亡” “亡国”中的“亡”就是“灭掉”的意思。这些“丢失” “死亡” “灭掉”等意义都是从“逃亡”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

《陈涉世家》一文中还有一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与吴广两个人在权衡“亡”和“举大计”的得失利弊,因此,“亡”在这里不是“丢失” “死亡” “灭亡”等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三、古今义对照,理解更全面

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表现在词义方面是有些词的古代意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意义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走”字,书下注释为“跑”,这与今天的“走路”有差别。走字的金文为,上部表示人奔跑时摆动双臂大迈步之形,下部表示脚趾的“止”,表示跑动,这个字的本义是“奔跑”。成语“走马观花”的“走”用的就是本义“奔跑”,如果理解成今天的“走路”,显然没有了解课文内容。《木兰诗》中的“走”字更是突出了木兰在战场上左冲右突、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因为家庭经济拮据,无钱买书,必须要借书来读。借来的书,必须抓紧时间来读,一直到借期已至才匆忙去还书。像马生这样认真读书求学的人必然懂得时间的宝贵,学习也得抓紧时间,还书也要抓紧时间,所以得“走送之”。再如“行”的金文是,当“道路”讲,引申为“行走、走路”的意思。这说明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转移。

开始实践时,我担心这样教学是不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是不是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特别是有些词初中阶段并不一定非要掌握不可。然而汪兆龙的《“春色”该在何处》给了我实践的自信。该文谈到,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春色满园关不住”,另一位写的是“满园春色关不住”。这位老师用写古诗词的平仄知识解决了写“满园春色关不住”的问题。其中一位学生之所以写错,主要问题是“春色”的“色”字与下句“红杏”中的“杏”都是仄声,上下平仄相粘,而写成“春色满园”就与“一枝红杏”平仄相对,符合格律了。

古文字较形象直观,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紧密,所以大部分学生容易理解。自从我运用篆书等古文字展示的手段辅助教学后,学生学习古人的热情普遍迸发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一种学法,遇到课本上没有现成结论的问题时,学生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古文字本义字形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