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龙”的翻译看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

2014-03-21柴茂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菜名俗语音译

柴茂

(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安徽 淮南 2320038)

一、引言

古往今来,“龙”一直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人民历来对“龙”怀有敬仰和崇拜之情。然而“龙”的英文对应“dragon”在西方普遍被视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怪兽。为准确地传达中国龙的文化内涵,许多译者在翻译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将首先区分“龙”与”dragon”国俗语义的差异,接着重点以“龙”的翻译实践为例,归纳探讨国俗词语的翻译策略。

二、“龙”和 “dragon”的国俗语义差异

国俗词语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龙”就是一个典型的国俗词语。为了说明“龙”和“dragon”的语义差异,我们分别列出两者的涵义,详见表1:

表1 “龙”和“dragon”的涵义比较

如表1所示,中国“龙”是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图腾,借助帝王之力得以发扬光大,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西方“dragon”指的是怪兽,带有消极意义,出现在少数民间传说和宗教文献中。由此可见,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在外形、特性与文化涵义方面均相距甚远。为准确地传达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在翻译方法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三、国俗词语“龙”的英译方法

汉语国俗词语在英译时不能一味“对号入座”,要掌握转化的技巧。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音译、替代、还原、直译或意译加注、补述等。下面便结合与“龙”有关的翻译一一探讨。

(一)意译

汉语国俗语在英语中常出现语义空缺,许多译者为了与原文思想保持一致,避免曲解,抛开其历史渊源和寓意而进行意译,如例1-2:

例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Above stand peaks too high for the sun to pass o’er;Below,the torrents run back and forth,churn and roar.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

例2.龙凤会(菜名)

stewed snake and chicken

游龙戏凤(菜名)

stir-fired prawns and chicken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例1中,译者为了传达唐诗的韵律美,不得不牺牲成语的丰富内涵。例3是中式菜肴的翻译。中式菜肴不仅讲究烹调艺术,其名称也讲究典雅,定于寓意,因此有些菜名根据主料、配料或造型,起了个吉祥典雅的名称。对于这类菜名,只能采用意译法,舍形或舍音求意,将其原料和烹调方法全部照实译出。

(二)直译

直译法能够充分地体现源语的文化与传统,多用于国俗语义部分相同或基本相同时。如把“隔墙有耳”译成与之对应的“walls have ears”,不影响意义的传达。而也有译者坚持,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即使国俗语义相差较大的词语也可以直译。以“龙”为例:

例3.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红楼梦》第十五回)

译: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May I venture to predict that in time to come this young phoenix may even surpass the old one?

(杨宪益,戴乃迭)

例4.

《猛龙过江》—The Way of The Dragon

《龙少爷》—Dragon Lord

《新龙门客栈》—New Dragon Inn

《龙门飞甲》—Flying Swords of Dragon Gate

如例3-4所示,“龙”在翻译中都采用了直译法。如例3中,把“龙驹凤雏”直译为“a dragon’s colt”十分传神。《周礼》上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里讲“马实龙精”。“龙驹凤雏”比喻青年才俊,常作恭维语。而“colt”指小雄驹(a young male horse under the age of four)。“a dragon’s colt”指其小而聪明可爱,非常形象。例5是电影名的直译。在商业化作用下,影视作品的翻译目的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以邪恶的“dragon”为题,营造出一种悬疑的异域民族色彩,反而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三)直译加意译

直译法重形似,意译法重意似,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所以许多译者采用折衷法,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下面以“龙”为例:

例5.龙腾虎跃

译:dragons rising tigers leaping— a scene of bustling activity;with vigor and enthusiasm

例6.龙争虎斗

译:fighting between a tiger and a dragon— a fierce struggle between well-matched opponents

(《现代汉语词典(英汉双语)》)

(四)直译或意译加注

当国俗词语出现在故事类与比喻类的歇后语中,简单的一句话难以说清,就可加注说明,如例7:

例7.叶公好龙——假仁假义,非真好也

译 :Lord Ye’sloveofdragons-pretended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be notsincere.(Note:The legend adapted from Liu Xiang’s book New Preface (《新序》)says:Lord Ye loves dragons and has them painted everywhere in his house.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this and came to see him,Lord Y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

在诗、文和学术著作中,译者较多地在音译或意译后加注。例如,杜牧《遣怀》中的一句诗“赢得青台薄幸名”,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是 “Who earned in mansion green the name of fickle lover.”注脚中提到“mansion green”即“brothels”。

(五)补述

许多汉语国俗词语如成语典故不是采用直译、音译或意译的方法就能奏效的,常需要在字面意思之外作一些补充或附加说明。如例8:

例8.这话也说的有理。现在人多手乱,鱼龙混杂,倒这么一来,你们也洗洗清。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译:The consensus of opinion was that she was right.With so many people involved,and such confusion,this seemed the only way of establishing anyone innocence.

There were snakes and vipers creeping around among the dragons—— the high and low were mixed together.

(David Hawks)

(六)替代

即使语义差异较大的国俗词语碰巧也有可供借代的现成说法,如例9:

例9.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红楼梦》第九回)

译:Where many are gathered together the wheat is sure to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chaff,and this school was no exception in numbering some very illbred persons among its pupils.

(David Hawks)

例9中,霍克斯用了一个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对等习语将取代的“龙蛇混杂”,出神入化。

(七)还原

汉语中有很多带有数字或简写的国俗词语,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翻译这类的词语可将其还原为完整表达从而译出全部语义。以“龙”为例:

例10.亚洲四小龙

译:Korea,Singapore,Hong Kong and Taiwan

(八)音译

汉语国俗词语译成英语时,找不到对等的词语,译者常采用音译的方法,创造民族特有的文化形象。比如,豆腐(tofu),福娃(fuwa)以及与“龙”有关的事物龙眼(longan),龙井(longjin)等。因此也有人提倡把音译“龙”的方法推广开来,其主要的方式有:

例11.Long(汉语拼音)

例12.Lóng(汉语拼音标注音调)

例13.Loong(方言和形似)

上述“龙”的音译方法各有利弊。如例10考虑到了汉语读音,却容易和英语中的常用词混淆。例12借鉴了新加坡和港澳台人名中“龙”的音译方法(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香港功夫明星李小龙Lee Sin Loong),但又违背了采用普通话音译汉语名词的历史潮流。总之,对于如何音译,国内仍难达成共识。各种音译方式的可接受程度也是因人而异。

四、结语

翻译国俗词语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原文的类型,译文的对象,翻译的目的,翻译“对等”的要求等,灵活采用翻译方法。作为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龙”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译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传达它的文化内涵。本文以“龙”的翻译为例,综述了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以期对翻译实践有所帮助,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1]Hawkes,D.and J.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73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45-14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65-466

[4][清]曹雪芹.红楼梦[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乔萍,瞿淑蓉,宋洪玮.散文佳作108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78-79

[6]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0

[7]王德春.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国俗语义学[M] //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1

[8]现代汉语词典(英汉双语)[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猜你喜欢

菜名俗语音译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套路玩得深,点完餐的我泪流满面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网友盘点最萌最“坑爹”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