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2014-03-21龙平平

东岳论丛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选人民出版社改革开放

龙平平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北京100017)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本文要探讨的是,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什么样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它对中国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指的是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设计,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途径、步骤、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质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还很贫困。贫穷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社会主义要不要消灭贫穷和怎样消灭贫穷,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影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1977年,刚刚复出工作不久的邓小平第一次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1978年9月,他在视察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时发表著名的“北方谈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以此为开端,邓小平郑重地要求全党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先后提出并阐发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新思想。有了这种全新的社会主义观,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末,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理所当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首要问题。实际上,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也正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为标志而发轫的。翻开《邓小平文选》,不难发现,发展,是邓小平论述最多的一个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是在邓小平理论中贯穿始终并起到主动轴作用的核心观点。

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时最先提出的一个鲜明的观点。

早在1979年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第276页,第375页,第377页,第375页,第375页。。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理念,邓小平坚持把这件事情作为全面拨乱反正期间最根本的任务。他不厌其烦地告诫全党,“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一心一意地干下去”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第276页,第375页,第377页,第375页,第375页。。他反反复复地强调:一定要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集中精力、顽固一点,一天也不能耽误。“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要搞建设”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第11页,第25页。。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通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第11页,第2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从冷战行将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敏锐地看到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及时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是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中的一个重要理念。1983年,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第11页,第25页。。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完成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的两个转变。1987年,他提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号召要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正是在邓小平这个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的引导下,1984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5年上了一个台阶。90年代初期,邓小平创造性地阐发了我国正处在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要求。他说:“我国经济的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第276页,第375页,第377页,第375页,第375页。,“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者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第276页,第375页,第377页,第375页,第375页。为了实现这个“又快又好”的“雄心壮志”,邓小平每到一处,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第276页,第375页,第377页,第375页,第375页。。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能发展的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第276页,第375页,第377页,第375页,第375页。。直到1994年90高龄时,他还在说:“现在是机会啊,这个机会很难得呀!中国人这种机会有过多次,但是错过了一些,很可惜!你们要很好抓住”⑩《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9页。。

从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提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思想,再到实现“又快又好”的“雄心壮志”,这是邓小平为我们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人说,邓小平这个思路实际上就是主张不顾一切地高速发展,反映出一个老人特有的着急心态。这种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邓小平所强调的“快”,从来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辨证的。能快则快,有条件快的就千万不能丧失机遇,这是他强调的重点。他多次提出,“能发展的就不要阻拦,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你看,他从来就不是孤立地讲“快”的。他所列举的这些地方,都是有条件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许多条件落后的地方,如四川、新疆、甘肃等地,他从未向当地的领导提出过快的要求。即使是对有条件发展快的地区,他也总是不忘提醒人们“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5页。。

2,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这是邓小平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严格地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并不是邓小平的发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同志对此都有过精辟论述。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贡献是领导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真正属于邓小平的发明也是他最大的贡献是倡导用改革开放的方法去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但邓小平首次使用这个词汇是在1984年。这年的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纵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将中国实行的政策概括为:“总之,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对外进一步开放”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第368页,第370页,第371页,第370页,第219页。。改革开放这个词由此进入我们的社会生活。这说明,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作为同一件事情看待的。关于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它的意义、地位、作用,是邓小平看得最重,论述最多的一个问题。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事业、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根据邓小平的这些论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这个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丰富与发展。1991年,邓小平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第368页,第370页,第371页,第370页,第219页。。1992年,他进一步从理论上阐发了改革开放的意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第368页,第370页,第371页,第370页,第219页。。他举例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文化大革命’就是内战。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第368页,第370页,第371页,第370页,第219页。。由此,他得出结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第368页,第370页,第371页,第370页,第219页。。

“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⑧《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页。这是邓小平的原话。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一件新生事物,成效大、风险大、议论多,怎样保证改革开放健康有效顺利进行,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他提出,搞改革开放,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第368页,第370页,第371页,第370页,第219页。;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争论”。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第372页,第373页,第265页,第375页。;他指出: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第372页,第373页,第265页,第375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第372页,第373页,第265页,第375页。;他特别强调,“改革开放要贯穿于中国整个发展过程”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第372页,第373页,第265页,第375页。。“改革不仅是这一代的事情,下一代、下下一代也要搞改革”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4年版,第1157页,第1157页。,“只有这样搞,才能扫除实现现代化的障碍”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04年版,第1157页,第1157页。。等等。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教育全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3.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是邓小平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还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形态,因此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能变色,不能易帜,这个思路在邓小平那里是一以贯之的。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三个月后,邓小平就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郑重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张,并将之确定为我们的立国之本,这是颇具匠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和各种意想不到的严重困难,始终受到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各种干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排除各种干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的同志认为,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是针对右的思潮的,这并不全面。所谓“左”和右,指的就是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种错误思潮,本质上都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否定。这一点是邓小平在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说的非常清楚的。他指出:“中央认为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必要来宣传这四项基本原则。因为现在一方面,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深受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潮的毒害,有极少数人甚至散布流言蜚语,攻击中央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社会上有极少数人正在散布怀疑或反对这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这两种思潮都是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都是妨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进的”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166页,第165-166页。。对于左的思潮,邓小平还特别做了解释,他说,“毫无疑问,这种思潮也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只是从‘左’的方面来反对”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166页,第165-166页。。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后不久,就确定了“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的方针。到1992年,他一再提醒全党;“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第372页,第373页,第265页,第375页。。这说明邓小平的这个思路是一贯的。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许多关键时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这一条,我们有很多关口都不过去的。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是邓小平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也是基本原则。

4.分三步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完成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历史使命,是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绘制的宏伟蓝图。

到20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一个主要动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举得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旗帜。三中全会之后,我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经济现状与世界现代化相去甚远,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在当时,为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所形成的“洋跃进”已经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1979年3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要求,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号召全党“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做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第237页。。这年年底,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公布了这个答案。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第237页。。小康目标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法中直接沿袭过来的。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小康目标成为全党的共识,奔小康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对新生活的共同追求。80年代初,能否实现小康目标是邓小平最为殚精竭虑的头等大事。1983年,他到中国最为富裕的苏州、杭州地区调研,通过一笔一笔地算账,最终确信小康目标切实可行。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萌发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提出了六条标准,为中国人民绘制了一幅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新生活蓝图。整个80年代,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议题,邓小平阐发了一系列新思想,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初步完成了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设计。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在小康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目标,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温饱;第二步到2000年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说,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我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是有责任提出这个目标。邓小平确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就是我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梦。因此,对“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极其珍视。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困境,邓小平及时发表“六.九讲话”,首先强调“三步走”发展战略没有错,不能变。因为只有坚持和维护这个发展战略,才能确保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会夭折。

5.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邓小平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路中的一个天才构想。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一个特殊问题,也是历史赋予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1980年元旦,邓小平在新年茶话会上曾经公开宣布,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八十年代的三件大事之一。可见在他的思路中,祖国统一问题占有很重的分量。

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能不能避免采用武力征服的手段完成国家统一,这需要大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天才构想,并用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这是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创造。他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一国两制”方针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的。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系统地阐释了“一国两制”方针,他说: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第149页,第110-111页,第277-278页。。邓小平提出的这些新主张,被海内外广为传颂为“邓六条”。“一国两制”的提出,为打破几十年海峡两岸的政治僵局,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源于解决台湾问题,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正是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20世纪末,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之后,对峙了几十年的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实现了“三通”。祖国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创造力。它从构想成为现实,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一国两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色”。

综上所述,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这就是邓小平为我们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和经验证明,这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思路。

6.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基本思路是一张可以操作的设计蓝图,那末,基本原则就是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硬性规定,是把握性质和方向的准则。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高度重视反复强调的一个大问题。80年代,邓小平几十次论述过这个问题,就经济发展而言,他说的最多的有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第149页,第110-111页,第277-278页。。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共同富裕成为邓小平特别关注的问题,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思想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14次提出要把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一个大政策定下来,都是在强调这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必要的手段。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地域广大、千差万别的大国,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劳动者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寻求致富之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一部分勤劳肯干、有经营能力的人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群众走向富裕,这是唯一正确的捷径。在中国,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然后再解决发展起来出现的问题。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一直放在心上。早在1985年他就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第149页,第110-111页,第277-278页。1988年,他提出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大局”思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第149页,第110-111页,第277-278页。。不久,他更明确的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1990年,他在视察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馆场时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同志说:“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就要革命。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但是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第149页,第110-111页,第277-278页。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这么多亚运会建筑,是集中力量在短时间搞出来的,而且搞得这么好,证明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什么困难的事都能搞成”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页,第1364页。到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和盘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第373页。。他进一步归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第373页。。

70年代末,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的时候,要求全党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经过14年的探索,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他把时间表都排出来了。

一年之后,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升华。他说:“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他还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④④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页,第1364页。这可以说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的嘱托。

毫无疑义,怎样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怎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逐步消除“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面对的一个课题。共同富裕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过的大难题,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

猜你喜欢

文选人民出版社改革开放
画与理
画与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