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白族诗人赵淳与赵州诗学源流

2014-03-21茶志高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滇南白族诗人

茶志高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清代白族诗人赵淳与赵州诗学源流

茶志高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

赵淳及其子侄或能诗,或诗文兼长。赵淳与杜唐、邹祚永等6位诗人结成诗社,不时同游切磋,相互酬唱,题咏流连于大理晴云山一带。赵淳的诗歌创作主“遍游历”,内容多表现苍洱风物。赵淳《赵州诗学源流述》是一篇集中评介赵州26位诗人及诗作风格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赵淳对本土诗学源流的自觉意识,其意义不容忽视。因赵淳本人以及家族成员、诗社成员的传世诗作较少,加之无时人批评表彰,故其影响范围有限。

白族诗人;赵淳;赵州诗学源流

清代大理白族有两个赵氏家族皆以能诗著名。一是以赵廷玉为代表的太和(今大理)赵氏,一门五人工诗。太和赵氏之诗歌创作,学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李缵绪先生的《白族文学史略》〔1〕第九章第二节“赵廷玉作家群”中首先提出,并做了总体研究;周锦国出版了《清代白族赵氏作家群作品评注》〔2〕,并有多篇论文发表。陈友康在《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3〕一文中亦论及太和赵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二是以赵淳为代表的赵州(今凤仪)赵氏家族,亦为一门四人能诗的文学世家,张文勋在《白族文学史》和《云南历代诗文选》中对赵淳及其诗歌《雪山行》做了简要评介,但未涉及家族群体。从时间上看,赵淳家族要早于赵廷玉家族,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就赵淳的生平、赵州赵氏家族的诗歌创作、结社及其对赵州(包括今大理弥渡、凤仪)诗学的源流,做一番考察。

一、赵淳的生平

赵淳(1687?-1767后?),字粹标,号龙溪,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人,根据赵淳父子及其诗社成员的活动范围与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地点看,赵淳或为现凤仪镇晋湖村人。赵淳为雍正癸卯(公元1723年)举人,丁未(公元1727年)进士。著有《龙溪诗文稿》《白琅二井志》等。

赵淳享年约八十岁,《新纂云南通志八》:“赵淳,字粹标,赵州人。雍正丁未进士,历官东川、鹤庆、顺宁三府教授。……所著诗文名《龙溪存稿》,以贫未梓。年八十终于家”〔4〕。又《赵州志·乡贤》:“……家居授徒,游其门者胥得金针之度。……子之瑞,乾隆乙丑(1745)进士;之瑗,举人;之瑱,廪生。先生年八十余,书卷未尝一日去手,学者称龙溪先生”〔5〕356。赵淳的生卒年还未能考实,但依据一些零星的文献资料,可以大致推知他生活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现所见赵淳最晚的著作为《盐丰县志》十二卷,卷首一卷,为乾隆三十二年提举郭存庄属赵淳纂修。乾隆三十二年为公元1767年,则赵淳之卒年应在公元1767年之后。再按《新纂云南通志》“年八十终于家”及《赵州志》“先生年八十余,书卷未尝一日去手”之语,则知赵淳至少有八十岁,以此反推赵淳之生年大略在公元1687年,即康熙二十六年左右。赵淳于“雍正丁未进士”,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那么,赵淳进士时间应在四十岁左右。《滇南文略》卷四十收录赵淳《集楚骚》一篇,此篇行间小字注赵淳年“八十”,后有许宪的跋语:“此先生辞世前数日手集也,守先待后之心隐隐如见。谓先生述《骚》也可,谓先生自作也可”〔6〕387。则赵淳最晚之作当为此篇,惜未注明时间。赵淳子之瑞,亦为进士,父子二人同为进士,在古代云南并不多见,明永昌府有张志淳、张合父子亦先后进士。《续修马龙县志》载有清人李盛唐父子先后进士,李盛唐,乾隆戊辰(公元1748年)进士,李敬跻,乾隆丁丑(公元1757年)进士等,明清云南家族内部的进士群体有待专题性的研究。

二、赵州赵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赵州志·文行》云:“诗古文词得八大家遗意,时艺精粹无滓,后学宗之”〔5〕379。可见赵淳在地方士人中之影响。《滇南诗略》收录其诗《云南怀古》《雪山行》和《白龙山》三首。《雪山行》开头写雪山的高大壮美:“噫嘻高哉!丽江之雪峰,凌霄插汉不知几千仞,势与点苍云弄相争雄。金精盘薄奠坤户,天外削出青芙蓉。上有万古难消之积雪,银屏隔断东南风,沐日浴月架井络,时覩玉龙蛇蜒起伏于其中”〔5〕356。张宝和评赵淳诗曰:“龙溪古体如《雪山行》、《白龙山》,可谓问津青莲而得其近似者”〔7〕496。张文勋在《白族文学史》中评价此诗云:“全诗一气呵成,一韵到底,语言精练,风格明快;‘寒素与俱’,‘绝域回春’,颇有‘同此凉热’意趣,思想开朗,设想不凡”〔8〕。由张建雄、周锦国选注的《情系大理·历代白族作家丛书·综合卷》中周锦国的评价大致与张先生一致〔9〕。从诗歌的思想主旨看,赵淳极其渴望统治者关注边疆地区,大声呼吁并希望融入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大氛围之中。因此,“思想开朗”的评价是中肯的。

诗人超迈之性灵来自江山之助,而惟本有性灵者后能得江山之助。《时佛山〈快游诗集〉序》云:“游可易言快也哉?无论醯鸡井蛙辈不足与言游。……即诸宦行商,踪迹几遍海内,而询其所经,宛若无覩。此无他,中无可游之具,行无纪游之笔。斯静不能与天游者,动不能与化游,宜乎?”〔7〕500赵淳的诗歌能反映出其丰富的游历经验。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讲,只有同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的人,才能充分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亦才会促成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亲历亲证才能尽其妙,才可与语。赵淳《〈咫游草〉自序》亦云:“天地之大也,四极之外尚有八埏。人生其间,纵不能驭云气、乘飞龙而游乎汗漫,固亦当折若木、奄濛汜、穷五岭、历幽燕,而周乎四海之内”〔6〕501。赵淳强调诗人要有丰富的“游历”体验,因此他的诗歌大多以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间有怀古及反映现实之作。如《萃爽楼临池》:

俯首玩云树,云魂藻荇边。微风吹叶落,鱼跃鸟之天〔5〕686。

此诗写作者看中云水合一、风吹叶落、飞鸟掠过水面时的瞬间画面,颇有几分王维诗歌的禅意。由于赵淳与同邑诗人结社唱和,常优游于苍洱山水之间,故其诗歌中多有风云变幻、烟树迷离、湖光山色、花柳渔家之景致。如《泛东晋湖》:

积水新晴阔,轻舟泛白鸥。傲睨天地大,涤荡古今愁。

畅然桃花坞,轻扬杜若渊。湖光看不厌,山色一起收〔5〕719。

上首诗写赵州东晋湖,赵淳另有《东湖锦浪》亦佳。东晋湖是赵州重要的水利工程,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设有专吏负责此湖的管理。据《赵州志·山川》载:“东晋湖,城东八里环龙山下,石隙出九孔,冬春闸蓄,成湖”〔5〕106。又《赵州志·名胜》载赵州有凤山晓月、龙谷晴云、东湖锦浪、西岭云涛、天桥溅雪、海阁廻澜、石虹嵌月、古洞花鱼等自然景观,其中“东湖锦浪”条云:“在城东北八里环龙山,有石穴出泉,号‘九龙吐水’,冬春不闭闸,汪碧成湖。渔人筑墩湖中居之。二月,两岸桃花竞放,霞光掩映,夙飘水面,有如织锦。游人买舟载酒,游赏不绝”〔5〕287。赵淳的怀古诗写古今沧桑变幻的哀悲之感,如《诸葛城》:

丞相天威震古梁,还留雉堞镇严疆。彩云遥覆知龙卧,灌木高骞许凤翔。

尺地已非蜀汉有,遗址犹共水山长。凭临抱膝吟梁甫,日色依依照短墙〔5〕737。

《赵州志》称:“诸葛城,在弥渡市北寺坡,武侯筑。”此为诸葛亮南征主战场遗址之一,七纵七擒孟获事迹发生于此。诸葛孔明当时的赫赫军威,惜今非昔比,如今只剩夕阳下的断壁残垣。赵淳诗歌亦有反映现实之作,如《赵席歌》:

无限辛勤织得成,孤灯促织鸣东壁。

困来只自藉蒲眠,留取精良输户役。

自入朱门藉锦衾,恣睢蹴踏谁复惜〔5〕382。

诗有引曰:“赵州席密同竹簟堪永夕。”诗歌用写实手法,先写农户之辛勤及织席之艰难,又通过刻画织席者之心理活动:织好后把好的送去交差,而自己所用者为“蒲”,不舍得用“席”,可见其善良淳朴。最后一句采用反衬,写席子到了富户手里之后,恣意糟蹋,丝毫不能体会农户之艰辛。此诗立意深远,思想性高,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妙。祝注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选录,刘雅虎著《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南方卷)》亦收录此诗。

赵淳《桂香楼记》称:“余少而壮,壮而老,读书期间。”可以看出赵淳经常生活于此。赵氏家族诗歌创作主要围绕赵州山水名胜而作,如赵之瑱诗《妙音井》诗写妙音井的地理位置在晴云山上,并指出妙音井水沾溉一方,井因水贵,没有水,枯井并不能达到不朽。又如《凤山晓月》诗句“万古清宵月,此间迥不同”〔5〕724。诗写凤山月色,并特别说明凤山之月与其他地方月色的不同,就在于凤山的龙凤呈祥,以及隐藏于山中的幽寺,和悠远的钟声,显示出一种清澈澄明的美,令人心境也变得通透起来。赵之瑱有《游东晋湖》诗,较其父赵淳写东晋湖的诗歌,语言与意境上差得多,却也写出了东晋湖之美。句如“夹道红桃欺醉颊,连村绿柳映青□”〔5〕759-760,倒也别有诗思。之瑱天才卓荦,博极群书古学,名躁迤西。惜早卒。

赵之瑗诗《梦寄飞来寺》云:

鸟道无人鹤不遂,抛残花梦一斑斑。闲云吹下鸳鸯浦,返照迴看处鹫山。

故国本荒非旅思,只园若便是贤关。颜箪□得随书簏,一饭千钟韵未删〔5〕737。

诗写诗人对飞来寺的思念之情,认为人和景相互衬托,才是完满的。之瑗诗仅见此首,有较高水准。赵之瑞工文,其文质兼长,说理透彻,见解独到,因本文论诗,故不赘述。赵之瑞乾隆辛酉举人,乙丑进士。《赵州志》收赵之瑞文4篇,之瑞亦能诗,憾其诗未见收录。之瑗、之瑞去世较早,有遗集,但今未见。

三、赵淳与《赵州诗学源流述》

除赵淳诗歌主张外,他对赵州诗学源流的自觉梳理,值得重视,集中体现在《赵州志》中的《赵州诗学源流述》:

赵为滇文薮,自有明三百年来,工帖括取科者累之,而风雅缺如,仅传一舍生取义。远系京狱之张聚奎尚有吉光片羽,岂果穷而后工,取缘其以囹圄为博古堂,故能蓄极而发耳。我朝定鼎后,始得龚乃修先生敏,孝而好古,其《天生桥》古作与余自新学博(汝弼)之《五台山》诗并传;其后知遂可学士(渤)之《蜀游草》;王伯英先生(佐才)不仕伪逆,著有《梅溪草》,余晚年始得见之。若郭子洪先生(复虢)之《石头吟》,吾师时佛山(亮功)之《仙槎》、《游草》,皆启其先者也。余诗社中则推邹翘楚(祚永)之高雅俊逸;时贮石(健也)之古拗萧疏;张云卿(雯)之山林雅致著于云;石庄郭益藏(添汾)之逸致,深情尤存;寓斋杜亚李(唐)之力追中晚;靳国石(汉文)之酷仿杜公;靡不各有心得也。他若湛若(苏霖鸿),仅传《读史》之一篇;仙蟠李公(根云)只存《寄友》之数律;维屏李子(宣),至川金子(涵)则派衍香山;渭仙郑子(崐璜)、明远张子(星焰)、宋昭袁子(人龙)诸人,则偶一为之而未暇精研不息者也。然唐人亦有仅传一二人者,但争工否耳!余侄青田亦颇作体,惟及门郑子久不得试而寄寓遥深,有骚人雅致。余三子亦各能诗,顾瑗、瑞俱以夭亡,仅存遗集。瑱则与沈子辉宇(锴)唱酬居多而皆有进境。余亦与为忘年,后有与者,未可量也〔5〕594-596。

根据文中“余晚年始得见之”之语,则知此文作于赵淳晚年。赵淳认为赵州自明代以来,考取科名者甚众,但诗歌发展并未与此同步。整个明代,也就数张聚奎一人而已。赵淳所提及的赵州26位诗人,包括了大理弥渡和凤仪两地的诗人,时间跨度从明至清。从赵淳所论及的诗人来看,主要有五类:首先,赵淳较为推崇具有孝义精神的诗人,有张聚奎、龚敏。张聚奎以气节著名,《滇南诗略》有张聚奎小传,现所能见张聚奎诗歌《滇南诗略》收录《滞狱》1首,诗笔凄婉真切,《赵州志》卷六亦收录。《阻内监杨荣开石青厂被逮》诗,表达对君王的忠诚不二。龚敏,字乃修,好学崇义。《滇南诗略》卷十五收《万人冢歌》1首。

第二类为持节不仕的隐逸诗人。如余自新、王佐才。余自新学问渊博,研究精微,敦气节,栖隐不仕,娴古文词。《赵州志》卷六收《五台山》诗1首。王佐才,康熙壬子举人。吴逆构乱,屡檄不出。

第三类为乡里名士,如龚渤、郭复虢、时亮功,三位当时影响较大,赵淳为时亮功门生。龚渤天才俊逸,有声词垣,著有《四书扼要》《依云楼诗文》《使晋纪程》《使蜀吟》《梅花百咏》和《塞上吟》等集。郭复虢究心理学,传经授徒,从游甚众。有《梅窗讲易》《石头吟》。《大理府志》收《彩云桥怀古》等诗,《滇南诗略》卷二十三收15首,其诗意致高旷,诗笔清深,名句如“雨催新竹抽千个,山送斜阳露一夹”〔7〕384。时亮功,康熙己卯举人,有《快游集》《仙槎草》《蜀游草》和《石头吟集》。《滇南诗略》卷十八收4首,卷二十三收11首,其诗言尽而意不尽,气味淡远,多近清真一路,亦性之所近故。

第四类为赵淳诗社成员,包括他本人共有7人。邹祚永,长古文词,其诗“高雅俊逸”。时健也,字贮石。《赵州志》无小传,亦无诗文收录,但通过赵淳的记述,则知其诗“古拗萧疏”。张雯博学好古,工诗词,有《镜遵堂》等集,其诗多写山林雅致。郭添汾,郭复虢子,有《写斋草》。《滇南诗略》卷二十三收4首,其诗有逸致,意境宏阔而有不激不随之胸次,深情尤存。杜唐才超学富,诗律力追中晚,工书法,有《石头吟》和《晴谷草》。靳汉文,有宦绩,其诗擅学杜。上述6人中,以郭添汾、杜唐、靳汉文的存世诗作最多,惜其诗集多不传。虽赵淳诗社群体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流派,但他们的文学活动依然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加以考察。依“构醉柏堂于晴云山,日与赵龙溪、邹兰村相酬唱”之语,即从侧面可知赵淳和诗社成员酬唱较为固定之地点在大理晴云山醉柏堂。《赵州志·山川》:“晴云山,城东三里,松寺苍翠,五佛支分”〔5〕100。又《赵州志·名胜》:“醉柏亭,在城东五里晴云庵。左有古柏如长杨飞絮,翠蔼青阴。郡人杜唐作亭其上,可望苍洱,题咏甚多”〔5〕288。晴云山古松翠柏林立,山势较高,视野开阔,可将苍洱景致尽收眼底,文人常往返其间,当地人把这里当作卜阴晴之地。

第五类诗人为书院主讲、赵淳子侄、门生等,与作者关系密切。苏霖鸿,有政声。《滇南诗略》卷十九收6首,卷二十一收1首。李根云文以理胜,著《慎馀堂文集》。《滇南诗略》卷三十收15首,其诗跌宕雄奇。李宣、金涵,善学白居易。金涵,雍正癸卯举人。郑崑璜,能诗。张星焰,著《尤雅堂草》和《醒花杂咏》。袁人龙主凤辉书院,学者称云谷先生。青田,名不详,赵淳侄。郑子,赵淳门生。之瑱、之瑞、之瑗,赵淳子。沈锴文无渣滓,主宾阳笔山书院。

由赵淳《赵州诗学源流述》所载,足见明清赵州诗人数量较为可观。上述26位诗人的诗歌创作情况,因各种原因有些诗人作品流传较少,但通过地方诗文总集如《滇南诗略》《滇南文略》所收诗人诗作及相关方志也能略知大概。他们的诗歌需要进一步进行清理和研究,由于资料的缺乏和笔者目力所限,本文不能一一评述,现予提出,试作抛砖之举。清代赵州以赵淳为核心的赵氏家族诗人群体诗歌创作由家族内部向外拓展,还结成了包括赵淳的7人诗社团体,虽然流传的诗作以及产生的影响有限,但赵淳对赵州诗学源流的自觉梳理,说明清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和地方诗歌发展进入较成熟阶段。

〔1〕李缵绪.白族文学史略〔M〕,昆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2〕周锦国.清代白族赵氏作家群作品评注〔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友康.古代少数民族的家族文学现象〔J〕.民族文学研究,2004(3):30-35.

〔4〕江燕,文明元,王珏.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380.

〔5〕陈钊堂修,李其馨等.赵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6〕张登瀛.滇南文略〔M〕//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52册.北京:上海书店,1994.

〔7〕袁文典,袁文揆.滇南诗略〔M〕//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50册.北京:上海书店,1994.

〔8〕张文勋.白族文学史:修订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391.

〔9〕张建雄,周锦国.历代白族作家丛书:综合卷〔M〕//赵寅松.情系大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04-205.

(责任编辑 张 成)

Bai Poet ZHAO Chu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Local Poetics Origins in Zhaozhou

CHA Zhigao
(School of Ethnic Cultur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ZHAO Chun and his sons and nephews were good at writing poetry and articles.ZHAO Chun,DU Tang,ZOU Zuoyong and the other three poets formed a poetry club and they often wrote poems and traveled together in Qingyun mountain area in Dali.ZHAO Chun's poetry mainly focuses on traveling,especially about the scenery between Cangshan Mountain and Erhai Lake.Poetics Origin in Zhaozhou,written by ZHAO Chun,focuses on reviewing 26 poets in Zhaozhou and their poetry styles,which reflects ZHAO Chun's consciousness of local poetic origins and whose significance cannot be ignored.Due to the small amount of the works of ZHAO Chun, his family members and the poetry club members,additionally,no any literature criticism at that time,so the scope of influence of their poetry is limited.

Bai poet;ZHAO Chun;poetics origin in Zhaozhou

I206.2

A

1672-2345(2014)11-0017-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11.00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两院”课题(MZ12YB04)

2013-11-16

2014-06-16

茶志高,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古籍文献及明清云南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滇南白族诗人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A New Species of Trimeresurus Lacépède,1804 (Squamata:Viperid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Vietnam,Thailand and Myanmar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滇南彝族传统禁忌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诗人与花
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