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大理古村镇研究述评

2014-03-21段银河

大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村镇大理历史

段银河

(1.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近十年大理古村镇研究述评

段银河1,2

(1.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古村镇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显现,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古村镇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一股社会性的研究热潮。聚焦大理古村镇研究,从研究内容与视角入手,在全面回溯十余年来大理古村镇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相关的背景分析,并就将来大理古村镇研究中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大理;古村镇;研究述评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族群文化承载单位,古村落或古村镇往往被视为“小传统”或“乡土文化”赖以传承的基础生活空间,是研究中国乡土社会历史、特质和变迁的主要对象之一。最近十余年来,中国的古村落和古村镇研究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旅游学、建筑学和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关注的领域,相关的研究正在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层面展开。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古村镇尚无统一的界定,古村镇仍然只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而非严格界定的法律术语和学术概念〔1〕。为行文方便并尽量涵盖古村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倾向于把那些“保留古老建筑风貌、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特征,虽然历史悠久,但基础设施却依然能够服务现代村镇居民”〔2〕的村镇视为古村镇(落)。同时还要强调的是,古村镇不仅是社区生产生活方式、历史遗迹和历史记忆延续的载体,也是“传统”和“历史”再生、再现或价值转化的基础和可能的空间。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中国西南具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地区,分布着较多的古村镇,而且也相继受到了古村镇发展热潮的影响。很多学者从古村镇的历史或现实的发展切入,以古村镇“民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发展和变迁”“民族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为主题,探讨了古村镇的历史文化变迁、古村镇在当代语境下的各种发展机遇、困境及由这种现状所带来的可能性影响和意义等问题,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大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形成、发展变迁和大理与国家发展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具体而鲜活的个案。

一、近十年大理古村镇研究的主要内容

自唐宋以来,随着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大理地方民族政权的建立,以及其与唐宋中央王朝的互动作用的加强,大理在云南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出来,有关大理,尤其是大理白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厚。在大理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关于南诏大理史的研究和白族的起源与形成等问题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南诏大理历史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大理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历史研究也往往会兼顾和现实发展之间的联系。如比较受关注的“盐井”“马帮”“民居建筑”“民族商帮”“民族节日”和“古村名寨”等专题研究,除了其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外,也关照到了研究对象在区域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影响及当下意义。而在这些研究中,古村镇的研究是备受重视的对象之一,尤其是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活动以来,大理的周城、喜洲、诺邓、沙溪寺登村和东莲花村等村镇相继入选国家和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其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更进一步推动了古村镇的建设和研究,大理古村镇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也凸显出来。通过网络检索,从2003年到2011年,涉及大理古村镇研究的论文约有20多篇,但以古村镇为研究重点的不到10篇,而且主要是硕士和博士论文。相较而言,理论专著数量更多,学术价值也更高一些。对这些论著进行归纳,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

(一)关于宗教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

宗教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历来是关于大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以古村镇为依托和载体而具体展开的宗教历史文化个案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近十年来,学界关于大理古村镇宗教历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主信仰和佛教等宗教在古村镇中的传承及其对当地居民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连瑞枝的《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梁永佳的《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李东红的《乡人说事:凤羽白族村的人类学研究》和桂榕、张晓燕的《最后的碉楼:东莲花回族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空间》等著作。

连瑞枝的《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一书,通过对“前帝国”时期云南大理区域史的研究,分析了南诏大理王权经由对虚拟的祖源传说、联姻关系与佛教经典正统的有效整合,确立了其在洱海地区统治的合法性的历史过程〔3〕。连瑞枝的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透过地方性的传说和传统,探讨了大理社会运作的内在动力以及运作原则,并强调了其社会结构内在的连贯性与持续性,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具有历史景深的西南区域社会和富有地方历史逻辑的文化模式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梁永佳博士从社会人类学视角也对大理宗教文化信仰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对许烺光的“西镇”的一次回访和再研究,是对先驱者的学术作品进行重新认识和再诠释。梁永佳博士在对大理喜洲的庙宇及其组织和仪式活动进行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别从喜洲复合文化形成的背景、宗教仪式中的地域崇拜现象及其特点等三个方面,详尽地分析和研究了喜洲地域崇拜中存在的等级结构及其形成历史、原因和对大理文化发展的意义〔4〕15-30。梁永佳博士通过研究指出:

“大理在南诏时期形成了一个地方文明体系。在与周边的汉、印、藏三种文明的交融中,大理曾获得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相当完整的象征体系。明清两代,大理被融入中华帝国的版图,失去了自己的文明,被理解为帝国的边陲地区。但是,大理文明并没有沉沦,而是通过与中央意识形态建设的互动,辗转进入今天被称为‘民族特色’的文化实践之中”〔4〕51-59。

梁永佳博士研究的主要是喜洲白族的宗教生活文化,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宗教信仰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上,而是把喜洲白族的宗教信仰活动和文化放在整个白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场景中来考察,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大理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前人对喜洲的研究,而且提出了认识大理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能性理论路径。

桂榕、张晓燕则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为个案,从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空间视角聚焦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与生活样态。该研究不仅关注到了东莲花村和其周边回族村寨共同构成的特定文化圈内厚重的回族马帮商贸历史,而且还关照现实,提出东莲花村的碉楼、民居等物质文化和传统的回族民俗生活,不仅共同构成了这一文化圈内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下东莲花村借以发展的独特资源和平台。此外,该书以“最后的碉楼”命名的民族志书写,不仅凸显了碉楼在地理空间与历史文化空间层面的重要意义,而且是对东莲花村独特的回族民俗文化生存危机的隐喻,对促进学界和地方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有较强的现实意义〔5〕。

和其他学者对异地或异民族的研究不同,李东红教授所做的却是对自己家乡凤羽白族村的个案研究。李教授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自远古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凤羽村史,力图通过“村史”研究关照“族史”,并藉由白族“族史”所具有的意义揭示中国各民族文化乡土起源、地方传统,并最终融入国家公民文化的发展路径与历史逻辑〔6〕。李教授研究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在于,他把凤羽村的发展历史置于云南白族历史发展这个大背景来考察,并由此佐证了白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一个不断进行文化接触与建构的历史,并且,白族开放的民族心态,也是其能顺利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关系、完成民族文化建构并获得新的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以上的著作基本上是专业学者从历史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角度所展开的研究。在对大理古村镇的宗教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中,也能见到地方人士的研究成果。如杨惠铭著的《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马克伟著的《古道名村东莲花》,李文笔、黄金鼎编著的《千年白族村——诺邓》,董泽清、董林编著的《茹村》等,对于我们了解古村镇历史概况和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理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生产技术和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

在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传统中,“物质民俗及其对当地人生活的意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大理近十年古村镇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在不断加强,而且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如关于工艺品的研究,涉及周城的扎染、三文笔村的大理石、剑川的石雕和木雕、鹤庆新华村的铜、银器等的研究成果,数量也不少。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学人对大理传统工艺品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关注。各种不同类型的著作,本文难以一一介绍,这里仅从与论文主题的相关性出发,着重讨论几本比较有深度的著作。

从学科研究的学理性价值来看,朱霞博士的《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研究》和舒瑜博士的《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两本著作是近十年关于大理古村镇研究中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朱霞博士和舒瑜博士的研究点都是在云南省云龙县诺邓村,而且两个博士的研究都是围绕“盐”而展开,但两者的研究重心和理论视角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朱霞博士以诺邓村的传统井盐生产习俗为个案,探讨了民间生产技术与民俗的关系,以及民间技术社会活动中的民俗。朱霞博士以田野调查(口头)资料为主,辅以历史文献(地方志资料、云南井盐生产工艺和民俗的历史文献、诺邓民间保留的资料、档案馆的文件)佐证,提出:井盐技术民俗的信仰仪式直接建立在井盐生产的基础上,井盐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影响到井盐生产技术民俗的变迁并最终导致信仰仪式的相应变异或消亡。并且,村落井盐生产民俗与国家灶户制度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机制,因此,井盐技术民俗的变异和消失具有某种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7〕。朱霞博士的研究,透过井盐技术民俗及信仰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揭示了特定社会技术民俗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学科视野和解释框架方面促进了我们对古村镇社会变迁特征和动力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舒瑜博士的研究则是一份关于“盐”的历史民族志个案研究,通过对盐、米及马等物品与诺邓人生活之间关系的调查分析,力求呈现“盐”在特定地方所展开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图景,探讨“盐”在诺邓历史上所建构的“关系”丛结及微“盐”背后的大义。舒瑜博士的研究比较重要的意义在于她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诺邓通过等级性象征符号的构建、道德宇宙观的贯通以及“物”化交往,与更大文明体系相联通的历史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由于帝制中国的特殊性,用通行的民族—国家框架来研究西南历史有着显著的局限性,不能将西南视为单纯的国家边界内的边缘地区,历史上的西南并非只是静止、固定的‘民族马赛克’图像,它也有着流动的一面和文明的历史”〔8〕。

朱霞和舒瑜博士主要关注的是诺邓历史上的“盐”这样一种物质与其所构建的信仰和关系体系,李学龙等人对新华村白族手工银铜器工艺的研究则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李学龙等人通过对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新华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习俗、银铜工艺流程、工艺传承和工艺文化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详尽梳理了新华村银铜工艺的历史发展和现有的销售链,并就目前银铜工艺的开发对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9〕。这样的研究对于正在处于以工艺品加工销售为旅游景区化发展基础的新华村而言,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的。此外,关于新华村的研究著作和论文还很多,如周文敏的《寸发标:新华村银匠》、孙瑞和范建华的《白族工匠村》、周学凤和田遇春的《鹤庆新华村:民间艺术之乡》等,这也可以折射出古村镇研究在大理文化研究中受到了愈来愈多的重视。

(三)关于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

虽然大理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但关于古村镇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国内的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和广西等地的古村镇旅游研究相比,显得比较滞后。这不仅体现在研究的数量比较少,而且研究主要表现为一些调查报告或论文性质的探讨,专业的论著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关于大理古村镇旅游影响和文化保护方面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论文。

苏醒、杨慧、梁虎的论文《旅游开发背景下女性历史记忆的变迁:以大理千年白族村落诺邓为例》〔10〕,以诺邓为个案,通过对诺邓女性的历史记忆在诺邓旅游开发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探讨,提出了作为地方性知识重要构成的女性历史记忆受旅游开发的影响和反过来会对旅游开发发挥的作用,强调只有较好地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影响,才能实现旅游产业与社区历史文化脉络保护的良性循环。此论文以实证研究论证了古村落发展中女性历史记忆重构的过程及其对村落社会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重要性,视角是较有新意和启发性的。此外,诺邓作为千年古村,其他的研究论文也较多,如林文勋的论文《诺邓村——一个盐井村落的历史文化解读》;贾秀禹、梁永宁的论文《论千年白族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及王莉莉、尚涛的论文《云南山地白族诺邓村的村落空间解析》等都对诺邓村从不同层面展开了有益的探讨。

杨复兴等人的论文《大理乡村旅游发展研究》,通过对大理双廊、才村和诺邓的系统调查,归纳出了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双廊模式、才村模式和诺邓模式各自的特点及其主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三个村落的发展模式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有示范性作用〔11〕。杨复兴等人的研究是一种基于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促进作用的研究,因限于篇幅,对于这三个村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探讨尚显不足。

车震宇和保继刚的论文《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12〕,选取了黄山市、大理州(喜洲村、周城村、新华村和寺登村)和丽江市三个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村镇为个案,对比研究了这些古村镇的旅游发展和村镇形态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试图通过对这几个村镇的实证研究,总结分析其发展中比较成功的经验,以便为其他地区古村镇的发展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另外,车震宇、王茵茵的论文《20余年来一个白族聚落从村落向小城镇演变的研究——以大理喜洲为例》和车震宇、王海涛的论文《世界建筑遗产沙溪寺登村保护的经验与启示》,也以个案和实证研究的方式论证了保留古村镇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村落形态风貌对于村落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近十年大理古村镇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近十年来,大理古村镇研究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不同学科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切入,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

(一)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研究

在大理古村镇的研究中,历史人类学文献研究方法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无论是朱霞和舒瑜博士的诺邓研究、梁永佳的“西镇”研究,还是连瑞枝、李东红等人的研究,都不仅重视历史,重视书写“大传统”的历史文献的引证,同时,他们更关注民间史料记载和口头传说资料的重要性。不管是关于大理古村镇现代还是历史的研究,他们或经由现代的研究回溯历史,或经由历史的研究来反观现实,或者把对微观社区的研究置身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大背景之下,通过区域的、个案的、具体事象的研究表达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他们充分利用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和村里的族谱、契约、碑刻、宗教科仪书、账本、书信和传说等民间历史资料。如连瑞枝的研究文献就涉及到了大理图卷与佛教经文、碑刻金石资料以及传说性的文本或野史等三大类;舒瑜的研究则除正史之外还参考了地方志、地方史文献及大量的当地文献资料,包括碑记、墓志、家谱、宗祠会簙、分家单、土地契约和政府官文等。这些研究,从解读方法和分析工具入手,既充分挖掘了民间和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也拓宽了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二)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除了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外,在近十年关于大理古村镇的研究中,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也是研究者们主要使用的方法,而且几乎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有所创新的学者,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田野调查方法。

考察近十年大理古村镇研究的学者的学科背景,主要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和旅游学的背景。从学科背景看,对于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者而言,田野调查是其学科的传统的方法,但是,对于历史学和旅游学而言,这一研究方法的使用,无疑是对其学科传统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而这一方法的广泛使用,除了研究者自身所受的训练外,还与当前学界对区域社会研究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有关。如在历史学科的发展中,很多学者在反思传统史学研究时都意识到了单一的正史或文献研究在构建完整的中国历史方面的局限性,基于中国民族形成历史和分布等方面的独特性,在中国传统史学背景下开展特定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成了受很多学者重视和实践的一种方法。连瑞枝和李东红等学者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学者们力求使自己从心智和情感上回到历史现场,把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力图通过对王朝历史视野下的大理社区或古村镇的实地调查,深刻理解和反思国家制度和国家观念渗透下的区域“地方性知识”与“区域文化”被创造与传播的机制,从而完善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认识。

(三)口述史、环境史等视野下的研究

口述史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研究方法之一,尤其是在无文字民族和社会中,口述史成为理解该民族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以上所谈及的大理古村镇研究著作中,诸如朱霞和杨慧等学者的研究,均对口述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此外,环境史方法也是大理古村镇研究中较受重视的研究方法。在有关大理古村镇的研究中,学者们除了注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之外,还将古村镇的地理生态环境系统作为分析的重要内容,不管是从旅游的角度、作为传统生计方式的盐业角度、民族工艺角度,还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十分注重将其研究对象进行历史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把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视为古村镇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环境要素。最后,有些学者还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根据研究需要,使用了统计学、建筑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

从“村落共同体”的村落、市镇到现在更多学科和更宽阔视角下的“古村镇”研究,作为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学术研究对象,其研究实际经历了一个价值被全社会不断“重新发现”〔13〕的历程。而这个价值的“重新发现”,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古村镇在国家制度层面的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话语下的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不断凸显。此外,现代化进程中现代人对传统自然和文化生活的怀旧及追寻,也是促进古村镇开发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到大理近十年的古村镇研究,基本上也折射出了这种宏观政治背景和学术环境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从上述学者的研究动机和目标来看,更多的学者除了关照研究的现实意义外,也同时彰显了自己的学科理论构建的追求和理想。如舒瑜、梁永佳、李东红和连瑞枝等人的研究,都体现出通过自己的研究,进一步把握区域社会内在发展脉络和机制,进而理解大理各民族及其文化与王朝文化或者国家制度文化之间的遭遇、互动及对话的过程,从理论上探讨建立传统中国区域历史新的解释框架的可能性的学术追求。再从学术研究方法上来看,多学科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整合,也是近十年大理古村镇研究方法上一个新的突破和趋向。

综观近十年来大理古村镇的研究,可以说从学理角度和实践意义上都有了极大的进展。然而,结合古村镇的现实发展,大理古村镇在以下方面也还有较多的探讨空间。

第一,古村镇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研究。大理作为民族工艺文化较丰富和发达的地区,工艺文化研究具有较大的潜力,尤其是近几年伴随旅游的发展,以古村镇为依托,以传统工艺为品牌,大理建立了较多的民族艺术之乡和民族民俗文化村,因而传统工艺研究作为直接影响古村镇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元素,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第二,古村镇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或转型问题。大理较多的古村镇在历史上都是农业社区或靠传统生计如盐业、马帮等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手段,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这些古村镇的传统生计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由此,新的生计方式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在上述研究中,朱霞和舒瑜研究的诺邓村就是这样的情况,两个学者对诺邓的盐业史及其与当地人的生活等方面都做了精彩的阐释,但其研究都只是到了诺邓盐业生产结束的时期,而现阶段诺邓所面对的发展机遇和困境等问题的研究,则较少关注。类似的巍山东莲花村、剑川沙溪寺登村、石龙村等都是这样的村落。

第三,古村镇旅游景区化发展对社区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影响。资源的差异性是古村镇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条件,然而,伴随外地游客的涌入,为经济利益而迎合游客或抛弃原有传统生活方式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这样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实际上是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消亡的大问题。因此,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实现古村镇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目前古村镇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随着大理古村镇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等目标中的重要性的凸显,相关的现实问题、新的课题也不断涌现,除了如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外,大理古村镇的民族关系、人口流动等方面的问题都还有待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对梳理大理民族及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地域特点,从现实层面推动大理古村镇的社会文化发展,从理论层面为建构完整的社会发展史视角和诠释方法都将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宋瑞,谢婷.近十年国内古村镇旅游研究的逻辑演进〔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96-101.

〔2〕苍铭.黄姚古镇形成与存留原因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33(4):92.

〔3〕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48.

〔4〕梁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桂榕,张晓燕.最后的碉楼:东莲花回族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空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352-363.

〔6〕李东红.乡人说事:凤羽白族村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64-287.

〔7〕朱霞.云南诺邓井盐生产民俗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220.

〔8〕舒瑜.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273.

〔9〕李学龙,杨伟林,王金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银铜器制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55-180.

〔10〕苏醒,杨慧,梁虎.旅游开发背景下女性历史记忆的变迁:以大理千年白族村落诺邓为例〔J〕.旅游研究,2010 (2):20-25.

〔11〕杨复兴,舒海,杨玉梅.大理乡村旅游发展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2-08-24(11).

〔12〕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6):45-60.

〔13〕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7.

(责任编辑 杨斯斐)

Survey of Ten-year Research on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around Dali

DUAN Yinhe1,2
(1.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2.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eijing 100081,China)

Since the 1990s,with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of the unique history and cultural values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i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communities began to focus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and gradually formed a great fervor of social study.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and then starts from the study contents and perspectives.Based on an over ten-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Dali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the article will comb 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probe the questions to be expanded in the future study.

Dali;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review

K890

A

1672-2345(2014)01-0010-06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1.003

2013-05-30

2013-09-23

段银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猜你喜欢

村镇大理历史
做梦都要去大理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大理好风吹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想念大理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