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华教授对 “莫学”研究的贡献
2014-03-21曹源
曹 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梁光华教授对 “莫学”研究的贡献
曹 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梁光华教授是当代最钟情于莫友芝研究,并且在 “莫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学者。他自幼深受家乡先贤莫友芝的影响,把莫友芝学说作为自己的终生研究方向;积极奔走,为家乡影山草堂复建作出贡献;梁光华教授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莫学”研究基地追寻黔学之光的踪迹,无私培育扶持“莫学”研究后辈,用自己的教学科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 “莫学 “研究的新内涵。
梁光华;“莫学”情结;治学成就
莫友芝 (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清史稿﹒文苑传》将之誉为 “西南大儒”。莫友芝先生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地方文献学家、清代宋诗派的代表诗人、书法家和篆刻艺术家、目录版本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说文学家、农桑学家,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研究水书的第一位专家[1]。“莫学”又称为“影山文化”,是以莫友芝先生的居所和以莫友芝为代表的一个文化群体所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莫学”既包含这一群体中的文化人,又包含他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成果[2]。
诗学书三绝是莫友芝对贵州文化的贡献,也是使他名垂青史的文化遗产。“莫学”被誉为 “黔学之光”,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梁光华教授同为贵州独山人,素来仰慕被冷落多年的同乡名士莫友芝,于是 ‘莫学’在梁光华教授笔下复兴:继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产生全国影响之后,又以莫氏文字、音韵、训诂、家世、师友、人品等为题进行全面研究,并领衔编辑 《莫友芝全集》,应算得上当代对莫氏研究最专精渗透的学者。”[3]
一、深受莫氏影响,自幼酷爱 “小学”并以之为终生研究方向
梁光华教授是贵州独山人。独山人文底蕴丰厚,自古就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历史上曾涌现过独山籍东汉传播中原文化的著名学者尹珍,清嘉庆时期朴学大师、“影山文化”创始人莫与俦和被誉为清代 “西南巨儒”的莫友芝。梁光华早年钦慕桑梓前贤先辈,常去莫友芝故里、翁奇奎文阁凭吊文坛宿学,曾许下愿望希望能成为他们那样博古通今的通才大儒。他发愤苦读,博览群书,尤喜莫友芝著述中的 “小学”部分。在读大学期间,梁先生如书虫一般,废寝忘食,悉心钻研莫友芝的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韵学源流》等语言文字学专著。“回想起来,我与光华曾是班上最迷恋 “小学”的人,传授语言文字学的郦亭山教授曾给予光华该课及论文的最高分。”[4]大四那年,在郦亭山教授的指导下,他写下了 《试论西汉以前汉语中的系词 “是”》一文对王力先生学说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所论 《也谈介词 “于”在文言被动句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了吕叔湘文章中的偏颇。这两篇论文奠定了梁光华先生的治学基本功和研究方向。
大学毕业后,梁先生一边教书育人,一边问学撰著,先后发表了近70篇论文,出版了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32万字耗费10年时间)、《汉语汉字论稿》(30万)等7本专著,共计200多万字的学术研究成果。
二、难舍 “莫学”情结,为影山草堂重建贡献力量
影山草堂原址位于独山城北十八公里的兔场上街。莫宅之后的草屋是少年时代莫友芝读书研文的地方。他春日临窗,诵诗读史,透过竹林远方山态隐约可见,他触景生情,不禁吟起谢眺 “竹外山犹影”的佳句,之后兴冲冲找到父亲莫与俦,求父以 “影山”一词作为草屋名。父亲闻之大喜,欣然同意,并亲自手书了 《影山草堂》为额,挂于书屋门楣。从此以后,“影山草堂”便成为莫氏居所的称谓,不管友芝先生到哪里,甚或南京等地,其居所均称此名。不幸的是,咸丰四年 (公元1854年),独山影山草堂为兵燹所毁。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独山社会各界人士就有复建影山草堂的良好愿望,但历时多年难有结果。梁光华教授早在1986年就开始以一位独山 “后学”的身份多次奔走呼吁,上书独山县政府、贵州省文化厅,建议复建独山影山草堂。在梁光华先生的不懈争取下,1988年3月独山正式成立 “贵州省独山县筹建莫友芝纪念馆办公室”,1990年2月,在莫氏故里独山县召开了 “黔南州莫友芝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梁光华任秘书长。大会期间,梁光华先生再次向前来参加大会的省文化厅文物处吴正光处长反映,要求在我省每年拨出的文物使用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恢复 “莫友芝影山草堂”的经费。在吴正光处长大力支持下,最后得到省文化厅潘廷映副厅长的同意,省文化厅拨出专款30万元,加上州县拨款及企业赞助等一共筹措资金60万元。莫友芝纪念馆经过三年多的建设,终于在1996年6月28日正式落成[4]。
这座雄伟、庄严、古朴、典雅的纪念馆,包括 “影山草堂”、陈列馆、馆藏室、接待室以及文管所办公室,类似成都 “杜甫草堂”。莫友芝纪念馆的馆楼正厅柱上镌刻梁光华教授的对联 “影山蕴玉,草堂墨润古今中外;刚水卧龙,毋敛书香南北西东。”横批 “黔学之光”。草堂现有莫友芝手书、著作、海内外著名书画家赠送的墨宝等馆藏文物189件 (其中就有梁光华教授捐赠的珍贵的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手稿)。这些年来,梁光华教授还多次无偿为家乡莫友芝纪念馆捐赠 “莫学”研究典籍共计100多册,并积极协助独山县政府做好莫友芝古籍文物的鉴定收购馆藏工作。莫友芝纪念馆的建立对于珍藏莫氏著作、藏书及莫氏一家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方面的资料,宣传莫友芝先生开化黔疆的功绩,承载独山乃至贵州浓厚久远的历史文化宣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身体力行,以黔南师院作为 “莫学”研究基地追寻黔学之光的踪迹
黔南作为莫友芝研究的前沿阵地,早在1986年,在梁光华的发起下,黔南教育学院建立了 “莫友芝研究小组”,并在 《黔南教育学院学报》辟有 “莫友芝研究”专栏,不断发表研究莫氏的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现在,黔南师范学院相继出版了《莫友芝研究文集》,成立 “莫友芝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第一个 “莫友芝研究所”,并建有 “莫友芝研究网站”。学院教师先后在 《中国语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文献》《中国文字研究》《山东文学》等刊物发表 “莫学”研究相关论文。
梁光华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扎根民族地区,带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即使在身为领导时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仍然笔耕不辍地研究莫友芝的著作;即使在有电脑、有助手的情况下,他几十年来也一直坚持用笔亲自撰写莫友芝研究成果。为了查看和搜集有关莫友芝的资料,他遍访全国各地图书馆、档案室和有关人员;为了查找关于莫友芝的一点信息,即使在上海走访亲戚的三天中,他也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到上海图书馆查找资料;为了佐证一句话、一个句读,他有时也会花费几天的时间在成堆的资料中寻找答案;在2011年春节期间,别人大都放下工作和学习尽享节日快乐的时候,他却撰写、点校了10多万字的莫友芝文献资料[6]。
梁光华教授1991年发表的论文 《莫友芝研究综述》总结了学界 “莫学”研究的状况。1998年,专著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被列入 “贵州古籍集萃丛书”出版,他在书中对莫友芝考鉴的古佚书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进行逐字逐句疏通证明,王锳教授曾说 “有的结论可补正前代辞书和现代大型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的缺失”。论文 《试论莫友芝在 〈说文〉研究的贡献》《试论莫友芝的〈韵学源流〉》以及 《莫友芝研究三题》等,对莫友芝朴学成就做了详尽介绍、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他发表论文《〈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的考鉴、刊刻、流传与研究概观》《也论唐写本残帙的真伪问题》《莫友芝长子考》《莫友芝生平人品与主要成就评介》《国家珍贵古籍莫友芝 〈郘亭诗钞〉稿本考述》,与权威杂志 《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副主编张剑联合校点出版 《莫友芝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饶文谊合作发表论文 《莫友芝 〈韵学源流〉重校举要》等。
2010年,梁教授应邀参加在许慎故里河南漯河举办的“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古今论略》,研究独到,特色鲜明,与会专家予以高度评价。最近,梁光华教授担任主编的 《莫友芝全集》作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规划项目,已将其中完成的一百多万字点校书稿,提交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
此外,学院的石尚彬教授、周健自教授、郑江义教授、李朝阳博士、李华斌博士、余刚副教授、文迪义副教授、苟大霞副教授、李彤教授、张霁副教授、欧阳大霖副教授等都著文发表,不一而足。一支老、中、青的 “莫学”研究团队已然形成。深受教师的熏陶和影响,曾经在学院求学的各届毕业生中也有较多的人活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成为 “莫学”的传播者、宣传者和研究者。2011年6月,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三家单位主办的纪念晚清 “西南巨儒”莫友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独山召开,大会共收到47篇专题研究论文,有力地推动莫友芝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此外,由黔南师院部分教授担任主讲的对话莫友芝的 “剑江论坛”也多次在都匀、独山等地隆重开讲。毋容置疑,现如今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已经成为了国内 “莫学”研究名副其实的 “桥头堡”和重要基地。
四、春风化雨,无私培育扶持 “莫学”研究后辈
梁光华教授担任黔南师院首任院长伊始,就提出该校校训 “崇德、博学、敬业、创新”,他用他 “莫学”研究30多年的历程向全校师生昭示做人治学应有的精神。他在学院教师中大力推行 “老带新”工程。在指导欧阳大霖、田穗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中经常以莫友芝的精神激励他们学习做人和治学。他从来不吝惜将自己的学问、方法及资料与大家分享,经常在校内举办莫友芝研究、格律诗词创作等讲座。为使学院莫友芝研究获得较快进展,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 《郘亭诗抄》《韵学源流》《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黔诗纪略》、《莫友芝评传》《莫友芝研究文集》《莫友芝年谱》《莫友芝诗文集》等资料,供莫友芝研究团队成员学习;并捐献了一些 《郘亭遗文》散页,人手一册分发给莫友芝研究中心成员学习,提高了团队成员的研究积极性和科研协作公关精神[7]。
在梁教授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正如那丝丝细雨,润物无声,默默奉献,躬耕不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后辈学人和年轻的一代传承和发扬 “莫学 “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五、继往开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莫学 “研究的新内涵
莫友芝是晚清闻名全国的学者、诗人,被誉为 “西南大儒”,是古代贵州文化的主要代表学者之一。莫氏著述浩繁,文字艰深,研究的难度极大。因此要研究莫友芝,研究者没有广博而精深的学问是根本无法进行的。但梁光华教授的 “莫学”研究却取得了一定成绩,其研究内容涉及莫友芝在音韵学、文字学、目录学、版本学、诗词创作、书法艺术、治学方法、祖籍身世、家庭背景、交往情况及其著述的真伪考辨等多方面领域的内容。诚如陈锐锋教授所言,梁先生不仅是建树卓著的学者,而且也是热情洋溢的诗人。他曾出版过 《诗词格律理论与创作实践》专著,因此,他能熟练驾驭古典诗词格律。《剑水行吟集》就是他用传统诗词格律写就的。诗集出版后,被认为是 “贵州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古典诗词集”“依我之见,梁光华由于知识广博,功力深厚,勤奋笔耕,凭着他的学术实力,潜力很大,而且精力旺盛,正值学术研究的盛年期,我深信他会有更多更优秀的成果问世。”[8]
梁光华教授虽年近花甲,但他仍然壮心不灭的坚守在“莫学”研究的第一线,不遗余力地在他自己钟爱的问学从教生涯中继续勉力前行。毫无疑问,梁光华教授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在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莫友芝研究、水书研究等方面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他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用自己卓有建树的教学科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 “莫学 “研究的新内涵。梁光华的治学成就已经融于了新时期 “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梁光华·书诗学三绝的文化巨匠——莫友芝生平人品与主要学术成就评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王梧·令人神往的“影山文化”[A].走遍夜郎故土散文书系——走进独山[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167.
[3][4]顾久·问学论稿序[A].梁光华·问学论稿[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2.
[5]莫健·莫友芝研究会的建立和纪念馆的落成始末[A].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学研究(之五)[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293-297.
[6][7]罗树琳,黄胜·略论高校教师的治学精神——以梁光华教授的莫友芝研究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
[8]陈锐锋·读梁光华教授《问学论稿》[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3).
Professor Liang Guanghua Contribution to the“Mo Youzhi Research”
Cao Yuan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Guizhou,China)
In modern times,the famous professor Liang Guanghua is deeply in love Mo Youzhi research,and he has got great attainments.In his childhood,he wa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 Youzhi,He put the Mo Youzhi theory as his lifelong research direction;He worked har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ottage of Yingshan;He put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e as the research base;He has been helping the young people;He has been 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Mo YouZhi research with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Liang Guanghua;“Mo Youzhi Research”complex;achievements of doing scholarly research.
郑朝彬)
K203
A
1673-9507(2014)02-0080-03
2014-03-02
曹源 (1971~),男,贵州独山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