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安庆东乡武术的思考
2014-03-21袁海强张书军
袁海强,张书军,姚 煜
(1.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3)
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安庆东乡武术的思考
袁海强1,张书军2,姚 煜2
(1.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3)
在我国武术史学中,民间武术秉承“体魄育人、武德育人”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的作用下,东乡武术获得了政府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引导,使其以民族特点、乡村特色,走进了中国武术本土化研究的视域.本文通过文献、访谈、分析讨论的研究方法,以安庆东乡武术为视域探讨其民间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困境.结论认为:东乡武术的技术体系既是东乡武术的主要内容,也是东乡武术发展的重要线索.东乡武术传承缺乏相对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现存的拳谱不完善;传承人年事已高,其动作演练呈后继乏人之势.
东乡武术;传承;保护
在我国武术史学中,一般将古代军旅中传习的武术称之为军旅武术,而将流传于军旅之外的武术统称为民间武术.前者是“开大阵、对大敌”的格杀技术,注重整体配合的形式,目的是捕杀敌人;后者是“场中较艺、擒捕小贼”的对搏术,注重人自为战的形式,目的是征服对手[1].正因为二者在形式、目的上的截然不同,才使得民间武术拥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并在传承演进的历程中建树着“体魄育人、武德育人”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的作用下,民间武术不仅获得了政府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引导,使其成为特定区域内群众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内容,而且在当前挖掘、整理和发展中华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下,民间武术正以其民族特点、乡村特色,走进了中国体育本土化研究的视域.本文通过文献、访谈、分析讨论的研究方法,以安庆东乡武术为视域探讨其民间武术传承与保护,以及在困境中应采取的对策或建议.
1 历史渊源和嬗变
安庆市枞阳县自古就有崇文尚武的传统,至今都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2].“东乡”并不是指传统的行政区域概念,而是指旧桐城东部的广泛地区,即今天的枞阳县周潭、项铺、汤沟、老洲、白湖等乡镇.东乡人自古尚武,从唐末至今,东乡历史上出现许多武将和武术名师,在其最为鼎盛的清朝就曾涌现过多名武举和钦命武林郎,著名的有清嘉庆甲子科武举第二名章慕斌、光绪年间威震黔南的将军周南寿、吴汝纶亲自为其作传的一代大侠章观鏊、淮军著名武师章启勋、为父报仇的侠女章素芸等.
东乡武术起源福建南少林武术,后融入于桐城文化和皖江文化的过程中,其发展曾一度枝繁叶茂.明末清初是东乡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各大家族兴办武堂、请武师,极大推动了东乡武术的发展,以周潭为中心,方圆五十里家家户户争相习武.历史上东乡人人练武、高手云集,民风彪悍,桐城派后期大儒吴汝纶就曾用“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来评价东乡人的义气、爽直、刚烈,喜欢较真的性格.“黄小姑两下苏州报父仇”、“周铁弹飞弹打臬台”、“三十六教头九华山大战花和尚”和“三十六教头力拒粤贼”等故事在皖南地区广为流传.所谓东乡三十六名教,是指东乡最有名的三十六位武师,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其中最为后人熟知的当属三十六名教之首的章冠鏊.吴汝纶在东乡避乱期间,亲耳听到关于章冠鏊的故事,有感于此人的侠义精神,为他写下《章冠鏊传》.这是关于东乡武术弥足珍贵的史料.在太平天国时期惨烈的安庆保卫战中,东乡由于地处长江沿岸、扼守枞阳县城通往铜陵的道路,成为清军和太平军的反复争夺之地.东乡各大家族在那个剧烈动荡的年代,出于家族利益和政治形式的考虑,选择支持当时的清政府并建立民团对抗太平军.在受到太平军的剿灭后,名师、高手丧失殆尽,拳论拳谱付之一炬.不仅如此,当地各大家族因此相互指责,以致结怨日深、不相往来,甚至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还一度出现过大规模的家族武力冲突.
2 发展现状
2008年初,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到周潭镇大山村对东乡武术进行了专题采访,并在《中国江河水》栏目中播出.2012年《远方的家·北纬30°行》摄制组走访了东乡彭桥村并对东乡武术传人进行了相关报道.这两篇专题报道引起电视观众和业内人士对东乡武术的关注,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7月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子目录中,东乡武术成为安庆市第一个、安徽省第二个入选该目录的地方拳种[3].同时,在新编的《安徽省体育志》将东乡武术作为传统武术的精华列在第二名,仅次于“九华山拳”.虽然东乡武术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下重新焕发生机,当地的一些中、小学校也把东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进行的发展和传承,如从2009年开始,周潭彭桥小学专门为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武术课,但除此以外没有更多关于东乡武术的研习活动,东乡武术正面临着缺乏科研人员的挖掘整理、政府相关政策引导及社会力量推动的困境,可以说东乡武术传承和保护正处在困境中挣扎的尴尬境地.
3 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3.1对东乡武术发展史认识模糊
太平军剿灭的断崖期对安庆枞阳东乡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并且为现在的研究挖掘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障碍.在东乡武术的发源地周潭镇,几乎每个乡民都可以道出东乡武术的一些往事和传奇,但在田野调查及走访中发现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当地民众、无论是政府网站还是地方志,都无法对东乡武术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那些广为流传的经典“武侠”往事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和说法.调查中发现那些较为重要的史料甚至可能丢失和逸散,而对于那些不同版本的故事和说法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进一步的考证.这样才能理清传承架构和脉络,才能正本清源,这是东乡武术传承保护的当务之急,也是加强人们对东乡武术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的必由之路.
3.2对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缺乏保护和挖掘
“东乡武术”形成后主要用于防卫守土,注重实用,不搞花架子.因为习武者都是农家子弟,除了上百种的拳路套数,十八般武器外,他们还结合农家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使之由非武器而化为武艺.其中拳术套路居多,拳术以中、低架为主,其中步法以半马步、弓步、虚步和歇步居多,兼有较多的震脚动作;上肢动作丰富,拳、掌、爪和肘法丰富,变化多端,劲力刚猛、力大势沉、灵活多变、辅以发声,具有明显的南拳武术风格[4].器械以刀法、棍法为主,兼有扫把、铁尺和板凳等日常生产生活工具的用法,基本代表了安徽省民族传统武术的最高水平.民国以前习武之地被称为“场子”,教“场子”授徒的人被称为拳师,有影响的拳师被称为“老拳师”,相互比武被称为“破拳”.作为促进东乡武术发展重要形式的“教场子”和“破拳”活动,其具体的规则、流程和运转方式等内容已经难以考证.东乡武术虽然失去了昔日那令人目炫的辉煌,但东乡人正直的性格和尚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已积淀在枞阳人的血液里,成为枞阳人精神领域的一种文化印记.
现有的技术体系主要依赖现存的“拳谱”和老拳师的个人演练.拳谱多为记述招式名称,并无太多的配图和技术线路的说明,且多以诗词和歌词形式出现[5],易因个人理解差异产生不同理解,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老拳师年龄很高(基本在80以上),其演练无法完全还原传统套路的原有内容和技术元素.对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保护挖掘迫在眉睫,一旦老拳师过逝,就会出现无法弥补的缺憾.东乡武术的技术体系既是东乡武术的主要内容,也是东乡武术发展的重要线索.对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保护与传承关系到东乡武术的存亡.
3.3民众对东乡武术发展持观望态度
原东乡所辖地区(今周潭、项铺、汤沟、老洲等乡镇)基本是安徽省安庆市欠发达地区,当地的年青人多外出打工,留在家乡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和儿童,东乡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明显不足.且东乡武术目前既无相关产业,也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短时间内也不能为当地民众带来经济利益.当地政府虽积极推动东乡武术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但是没有提供足够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对东乡武术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投入的不足导致东乡武术既缺乏科研机构的研究支持,又缺少社会组织参与开发,传承与保护工作流于形式.
当地民众对东乡武术谈起来津津乐道,一致认为“东乡武术”这一文化瑰宝应积极地进行保护和传承,但是鲜有人愿意从事东乡武术的传播和研究.笔者通过走访发现,除少数武术世家之外,研习东乡武术者寥寥几人、屈指可数.当地民众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对东乡武术的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但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让当地民众真正了解东乡武术发展和保护的重要性,调动当地民众对东乡武术发展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摆脱当前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坐吃山空的消极保护方法,积极主动地寻找生存空间,继承和发展东乡武术.
3.4传统与现代文化观念的碰撞对东乡武术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东乡武术,在现在丰富的文化生活模式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虽然现代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的方式也很多.通过走访得知,很多人将自己的空余时间用在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棋牌等一些休闲活动之中.而说到武术练习,则认为是一个辛苦而漫长的过程.首先,专业练武也要三年才能小成,十年方可大成,时间太长;其次,是看不到出路在哪里,又花时间又不挣钱,出路很窄;其三,对未成年人来说耽搁学习;其四,传统武术有些门派讲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宁可失传、不可轻传,也将很多武术爱好者拒之门外.这也是东乡武术发展和传承的困难所在.
3.5缺乏与政府、企业、媒体沟通的能力
东乡武术虽博大精深,但其发展比较封闭,缺乏政府政策支持、企业经济扶持、媒体的宣传沟通.当地政府虽较为重视,但东乡武术缺乏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如举办东乡武术比赛,依此来打造“东乡武术的体育品牌”意识.由于不能和企业良好的沟通,东乡武术的发展支持资金也比较匮乏,这对东乡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非常大的阻碍.在媒体宣传方面缺少沟通,这对进行东乡武术的广泛宣传和让大众了解东乡武术方面也是极为不利.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结论
4.1.1 目前东乡武术传承缺乏相对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其发展历史不清晰,技术体系不全面,发展、保护力度不大,民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和对保护持观望态度等现状,使东乡武术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4.1.2 现存的“拳谱”多为记述招式名称,并无太多的配图和技术线路的说明,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传承人年龄基本在80岁以上,其动作演练很难还原传统套路的技术精髓和技术要素,呈后继乏人之势.
4.1.3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娱乐方式的多元选择,使传统武术文化面临被舍弃的局面.而政府、企业和媒体在缺乏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的情况下,使得东乡武术发展常因缺乏政策支持、经济扶持、舆论宣传沟通等而举步维艰.
4.2对策建议
4.2.1 融入体育课程,做好东乡武术普及推广 2010年9月,枞阳县周潭中心学校将东乡武术作为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内容,组建了兴趣小组,并聘请了当地的老拳师授拳指导[6].东乡武术的发展可以以此为契机,积极融入素质教育.借助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活动平台,普及、提高东乡武术发展水平;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的形式将东乡武术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制定中、小学生武术参赛制度和武术段位考核标准以及相关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政策,通过比赛为个人、家庭和学校赢得荣誉,依此来获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可和支持.
4.2.2 借助武术赛事,举办东乡武术文化活动 通过分管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制定出统一的竞赛标准.通过武术比赛,扩大东乡武术的影响力和打造东乡武术的体育品牌;建立东乡武术文化推广中心,引进商业赛事运作机制,举办武术文化节;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合作,以利于弥补保护和发展中人、财、物等诸方面的不足,还要取得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指导,不能使东乡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流于形式.
4.2.3 凭借自然资源,开发东乡武术文化旅游 东乡武术发源地周潭镇地处大山,水系发达,拥有海燕洞风景区、特色农业果园以及农家乐度假区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融合枞阳艺术、桐城文化和东乡武术,积极拓展东乡武术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文化、交通、餐饮、酒店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塑造“东乡武术”品牌形象,扩大东乡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更多旅游产品和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2.4 联合相关高校,加大东乡武术研究力度 东乡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依靠相关高校和研究部门,立足现有史料和民间口头传说故事,进行广泛深度调研,理清历史传承脉络,规划保护与发展战略,论证相关传承与推广途径,为东乡武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设立相关东乡武术课题的研究,增加政策制定的依据,减少项目建设盲动,增强发展深层动力,降低发展风险,建设“产、学、研”联动机制,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推动安庆东乡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4.2.5 借助媒体等新平台推广东乡武术 电视、报刊、网络等作为强大现代媒介的重要宣传平台,想要发展东乡武术文化,帮其走出困境,就要运用好这些新媒体平台.因此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媒体的介绍报道等手段向外界展示东乡武术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扩大东乡武术的影响力、提升东乡武术的知名度,加强对东乡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1]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8-9.
[2] 张孝民.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枞阳东乡武术传承影响因素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3,28:14-15.
[3] 卢玉,金涛,陈双.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5):495-498.
[4] 花家涛,戴国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景观研究——以彝族摔跤“格”为个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6):590-594.
[5] 吴昭谦.枞阳“东乡武术”剪影[J].江淮文史,2006(3):47-49.
[6] 安庆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N].安庆晚报,2011-05-15.
TheInheritanceandProtectionofFolkMartialArts——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Anqing Dongxiang Martial Arts
YUAN Hai-qiang1, ZHANG Shu-jun2, YAO Yu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2.Sports Institute,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003,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olk Wushu adheres to the ideology ——“Health education, Wushu education”, which serves as the guiding thought of Dongxiang martial arts. With the help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policy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Dongxiang martial arts are introduce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localization due to its national and rural features. By adopting such research methods as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s and case stud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edicament of it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ongxiang, Anqing.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echnology system of Dongxiang martial arts not only plays a key role, but also provides the important cl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ngxiang martial arts.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the history of its inheritance remains vague, the existing boxing record is imperfect, the Wushu masters grow aged, and few people can be found to carry it on.
Dongxiang martial arts; inheritance; protection
2014-10-12
安徽省体育局社会科学一般项目(ass2014234);安庆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sk201305).
袁海强(1980-),男,安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袁海强,张书军,姚煜.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6):605-608.
G852
:A
:1001-2443(2014)06-0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