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经济研究进展
2014-03-21陆林,陈振
陆 林,陈 振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3)
空港经济研究进展
陆 林,陈 振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3)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从空港经济的相关概念,形成机制,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空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四个方面评述了国内外关于空港经济的研究进展.国外对空港经济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视角,国内对空港经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拓展和加强.最后,从加强空港经济形成机制研究,总结空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区域对空港经济影响等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
航空港;空港经济;区域经济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日益加强,洲际流动空前频繁,航空运输作为当下最为迅捷、安全、高效的运输方式在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航空客运流,货运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流的急剧增长,机场功能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大型国际枢纽港周边地区不仅吸引了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业等航空产业,还聚集了商务,休闲,旅游,运输,工业等各类相关产业.依托机场设施以及相关资源,使得资本、信息、技术、人员等要素趋于向机场以及周边地区集中,机场周边地区正在演化成为一个现代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并推动这一区域与航空运输相互结合,形成空港经济(Aviation economy)这一新型经济形态[1].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的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已经达到了610.3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已经达到了31936万人次,游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的枢纽机场就有57个,其中北京首都机场的游客吞吐量达到了0.82亿人次,居亚洲第一.201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提出到2020年底,我国的航空年运输周转量将达到17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将达到12.2%,全国人均乘机次数将达到0.5次,航空服务将覆盖全国89%的人口范围.同时它还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加快临空产业集聚区建作为中国未来航空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因此,空港经济的研究对我国未来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空港经济(Aviation economy)的研究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本文以“Aviation economy”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跟Elsevier数据库两大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03篇文章,其中中文82篇,外文21篇,对上述文献归纳分析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集中在空港经济的相关概念,形成机制,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空港与区域经济发展这四个方面.现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空港经济的研究进展,梳理研究脉络,探讨未来空港经济的研究内容与方向,提出研究展望.
1 空港经济的相关概念
1.1国内外相关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空港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共识,关于空港经济的范围,产业结构,经济要素等方面还缺乏统一的界定,基础理论薄弱,没有固定的概念框架.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国内外学者纷纷从本专业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就曾出现过“空港都市区”[2]“空港城”[3]“临空经济区”[4]“航空城”[5]“空港经济区”[6]等多种概念,这其中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工商学院教授Kasarda提出的“空港都市区”的概念最为学术界广泛接受,他认为空港都市区是以机场为核心,由航空产业吸附相关的商务、休闲、娱乐、物流、制造等多种业态协同发展,从而聚集人气形成的城市新形态[2].在国内,吕斌,彭立维也提出“空港都市区”的概念,认为空港都市区是由机场为基础的机场城和空港相关产业集聚的周边区域共同组成的区域[7].Huddleston.和Pangotra.提出了“空港城”的概念,认为空港经济在地域空间和经济空间上的扩展和带动,逐渐会形成以航空运输为中心,旅游休闲、金融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具有城市规模和性质的区域,即空港城[3].曹允春,李晓津提出了“临空经济区”的概念,认为由于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在机场周围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具备多功能的经济区域[4].欧阳杰提出了“航空城”的概念,认为是以航空运输为中心,依托大型机场而形成的卫星城镇,其所依托的机场必须为国际机场或国内主要干线机场,所依附的城市必须为特大城市或大城市[5].包世泰等提出“空港经济区”的概念,认为空港经济区是随着机场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的加强,导致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随之改变,机场逐渐同周边区域融合,从而逐渐演化成具有自我组织能力高度集中的经济区域[6].从以上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枢纽港的作用不再只是客货中转,而是朝城市增长极方向发展,并能够取代部分城市功能.
1.2相关概念的比较
随着空港经济的研究增多,相关概念逐渐增加,一些相近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混淆,尤其是在“空港都市区”与“临空经济区”这两个都极为盛行的概念之间认识模糊.为此,学者们对空港经济的相关概念展开了辨析.吕斌,彭立维认为,空港都市区是临空经济区最为高级复杂的发展模式,并从所依托的机场、空间范围、产业功能和对区域经济贡献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空港都市区的地域结构更为复杂,对于区域的经济贡献更大[7].杨友孝,程程认为,空港经济要经历准备、成长、成熟、瓶颈和航空城开发五个发展阶段.航空城是空港经济突破瓶颈阶段后的最高级阶段[8].张蕾,陈雯等则强调空港经济区是由客货流和信息流带来的辐射使得机场周边地区得到开发,而非机场周边自发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她们指出,空港经济区是临空经济区的核心组成区域,范围相对较小,形成较为滞后,但空港经济区内产业的临空指向性更强[9].
2 空港经济的形成机制
在国外,Lrwin,Kasard认为机场在吸引航空制造业和航空物流业等航空产业的同时也对大量的公司总部、区域办事处以及咨询机构等需要长距离出差的单位产生了强烈的吸引,由此会带动空港经济的飞速发展[10].Schaafsma提出机场城市区域的功能将经历从机场服务、航空公司与飞机维护服务、临空经济活动急剧增加、产业集聚与创新极形成,最后成为国际化区域经济枢纽等数个阶段[11].K O,Connor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性极大提高,区位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变成为全球可达性.航空公司由于能够对许多新兴产品实现直接运输,因此机场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港经济也会随之兴起[12].Haya EI Nasser[13]和Michael Brink[14]分别以美国丹佛机场和底特律机场为案例地,介绍其空港经济发展过程,指出空港经济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相适应,这对于其他地区空港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国内,朱前鸿认为不是所有的机场都能够形成空港经济,其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与基础,他通过总结国际成功的案例归纳空港经济形成至少需要具备六个要素:机场自身条件、区域经济条件、地面交通状况、政府政策支持、口岸通关条件、生态与附属设施[15].曹允春提出了临空经济“基于时间成本的区位选择机制”,指出空港经济在其形成演化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动力机制不同.在形成时期,基础性动力起主导作用,形成的是机场极化空间;在成长时期,内生性动力起主导作用,形成的是临空产业综合体空间;在成熟时期,内生性动力持续增强,外源性动力减弱,形成的是知识创新空间[16].王姣娥,莫辉辉认为航空的发展取决于市场,而空港经济的市场是由市场主体(航空公司)、客体(乘客和货物)、载体(飞机与网络)和管理组织组成的市场体系[17].管驰明则认为空港都市区的形成机制应为三大效应,分别是机场拥有要素聚集功能而带来的聚集效应,城市郊区化而带来的扩散效应;临空产业之间的共生效应[18].吕斌,彭立维总结出空港经济的形成机制为:技术进步推动了航空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出现了明显的临空指向.同时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化发展趋势使得人口与经济活动进一步分散化,经济要素在空港周边的集聚促使了空港都市区的形成[7].王旭认为现代新机场的建设会对周边地区开发进行通盘规划, 由此而形成的空港经济区域, 起点高,整体性强.这是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五次浪潮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城市化模式[19].王献平解释了丹佛新机场建设体现的现代机场战略规划思想的主流:机场与区域经济的融合[20].孙波,金立国等学者认为临空经济的形成机制为双向互动的自组织机制,其产生和演进是在机场,空港区和腹地经济三者的双向互动的自组织机制中实现的[21].刘雪妮通过建立临空经济形成机制的动力模型,认为它是由机场内部机制和外部城市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22].李康,黄晖认为空港都市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为:机场的聚集效应,机场周边临空产业集群的出现,城市郊区化及大城市的多中心化发展需求[23].国内对于空港经济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大多数是归纳描述,存在运用模型解释不足,微观层面上定量研究缺乏等问题.
3 空港经济的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
3.1空港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
英国剑桥系统研究所1993就曾对欧洲、日本和北美的空港经济进行调研,建立了航空港周围地区土地开发规划模型体系,定位了四种区位:空港区,紧邻空港地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可达性地区,都会区内的其他区位[24].此后,学术界普遍认为空港经济的空间布局应该是以机场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圈层发展模式.
国内学者也据此提出了空港经济的各种圈层空间布局模式.曹允春等根据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影响的辐射能力将临空经济的空间布局分为:空港运营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区;外围辐射区[25].《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将临空经济区划分成:空港区(机场周边<1km);空港紧邻区(机场周边1-5km);空港相邻区(机场周边5-10km,或在空港走廊沿线15分钟车程);外围辐射区(机场周边10-15km)[25].但包世泰等学者认为,空港经济的圈层发展模式只是一种发展阶段不明确的理想模式,其提出了与空港经济产业世纪发展相吻合的增长极,点轴和网络三种空间布局模式[6].广州空港产业选择与空港经济发展课题组以广州白云机场为例,提出按照临空指向性强度的产业布局模式,分为机场所在空港区(机场周边1km)布局临空指向性最强的产业,紧邻机场周边的机场区(周边5km)布局临空指向性较强的产业,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区域(5-10km)布局临空指向性一般的产业,外围辐射区(机场周围10km外)布局临空指向性较弱的产业[27].
圈层模式只是一种假设其除了可达性以外而不受其它因素影响的理想状态下的空港经济的空间布局模式,但是实际上它还受交通、科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人口、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空港经济空间布局的研究还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解释空港经济的空间布局.国内已经有学者意识到了这方面的缺陷,并展开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圈层模式的空港经济的空间布局.这为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3.2空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关于航空港的发展模式研究,相关文献较少.沈露莹以国际著名航空港为例,从空港经济的产业选择的角度将其发展模式分成四种:航空物流强势发展模式——孟菲斯模式;物流商务并重发展模式——法兰克福模式;以休闲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仁川模式;多元化综合性发展模式——史基浦模式[28].杨友孝,程程等对于国际著名成功空港都市区案例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临空经济的四种发展模式:渐进式(以爱尔兰香浓国际机场为例);跳跃式(以美国丹佛国际机场为例);更新式(以香港国际机场为例);大型航空城模式(以荷兰史基浦国际机场为例)[8].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有的发展模式分类均是根据少数国际上已经成型的空港都市区案例地总结而来的,而我国空港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市场容量,政策环境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与国外有极大的不同,因此这些分类这并不能指导我国未来空港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仍需要后来学者深入研究.
4 空港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航空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是空港经济研究的重点.在国外.Stephen J. Appold和 John D. Kasarda认为机场作为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与商品已经不是单一的了,而是变得越来越复杂.机场效应所辐射的范围也不仅仅是所依托的城市而是周围相邻城市甚至是整个区域.他们从区域的角度出发,认为机场的业务发展应该遵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采用需求最优发展战略[29].Keith G. Debbage认为机场跟航空公司的运营管理应该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去.他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机场为案例地,列举时间序列数据说明机场业务在不断调整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以及科技普及程度对机场的辅助业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30].David Gillen , Ashish Lall在概述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飞速发展,机场业务发展应该面向全球需求,尊重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强调机场要与当地经济接轨,他们指出空港经济的本质是对于当地经济的补充[31].
在国内,王勇等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构建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航空港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旅客吞吐量和邮货吞吐量每增加一个单位,GDP分别增加0.046和0.028的结论[32].催婷等构建临空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并以北京,上海等城市为案例地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北京临空经济区处于由成长期向成熟期快速演进阶段,上海临空经济区处于典型的成长阶段,其余城市的临空经济区都仅处于起步阶段[33].刘雪妮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效益累加法和催化衡量法将临空经济对区域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并以首都机场为例,计算出2006年临空经济区为北京市贡献了681亿GDP增加值和80万个就业岗位,分别占北京GDP的8.6%和在岗职工数的19.3%[34].齐险峰等以深圳机场为例对航空运输对于地区的经济贡献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析了其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最终得出结论:就深圳而言,其航空运输对于地区的经济贡献仅4.8%,远低于8%的国际平均水平,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35].张蕾等以南京禄口机场为例,构造了机场发展规模作用于其与都市区各类空间之关系的理论框架,最终得出结论南京仍处于区域带动机场发展阶段,机场对于城市的辐射效应微弱[36].
由以上所列举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空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中,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更多地采用用定量方法,通过建立模型以实际案例地进行研究阐述,学者们更加注重微观层面上的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已经意识到航空港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其研究成果更多地是强调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而目前国内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都放在航空港对于所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上,忽略了所在城市和区域对于航空港的影响,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后来学者继续深入探讨研究.
5 研究展望
综观有关空港经济的所有研究,国内外学者们普遍都认可了由于机场的核心运输功能效用的提升,导致了要素的集聚从而催生了“空港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的扩散发展,新技术的创新运用等因素对于空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对于空港经济的研究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航空港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尤其是对机场所在城市的GDP、就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国外研究则侧重于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间的协调发展,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更关注空港经济的形成机制、空间布局、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领域方面,国外对于空港经济形成机制的研究涉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还出现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领域局限于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少数学科,学科之间的合作则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更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使用了计量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更多得对实际案例地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是对空港经济进行定性的归纳总结.
近年来我国的空港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但目前国内对于空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我国国情,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空港经济研究范式,总结出具有推广意义的我国空港经济发展模式,在研究空港经济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涉及空港对于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交通等多面的影响.国内目前空港经济学术研究方面急需拓展的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对空港经济发展过程、形成机制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宏观上的定性描述,而是要从微观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更多地引进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新理论,采用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地进行定量化研究.
其次,注重对空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我国的空港经济发展的背景,市场,政策,环境等方面均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以国外成功案例总结出来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空港经济的实际情况.这需要有学者对我国空港经济的自身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对于我国空港经济的未来发展将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最后,关注区域对于空港的经济影响.航空港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只关注航空港对于所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上,也要将空港经济放在区域层面上,研究所在城市和区域对于航空港的影响,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将在更大层面上发挥空港经济的效应.
[1] DAVID G, ASHISH L.The new economy and opportunities for airports[J]. Journal of AirTransport Management,2002(8):49-62.
[2] KASARDA J D. From airport city to aerotropolis[J]. Airport Word, 2001,6(4):42-45.
[3] HUDDLESTON J R, PANGOTRA P P. Reg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s[J]. Transportation Quarterly,1990,44,579-594.
[4] 曹允春,李晓津.机场周边经济腾飞与“临空经济”概念[N].经济日报,2004-05-25(4).
[5] 欧阳杰.关于我国航空城建设的若干思考[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9,1(3):1-2.
[6] 包世泰,等.空港经济产业布局模式及规划引导研究——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例[J].人文地理,2008,(5):27-31.
[7] 吕斌,彭立维.我国空港都市区的形成条件与趋势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1-15.
[8] 杨友孝,程程.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政府职能探讨——以国际成功空港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2008,24(10):11-15.
[9] 张蕾,陈雯等.空港经济区范围界定——以长三角枢纽机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55-1262.
[10] KASARDA J D.Rise of the aerotropolist[J]. Fast Company,2006,(10);76-85.
[11] SCHAAFSMA M. Planning,sustainability and airport-led urban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2009,14(2):161-176.
[12] CONNOR K O. Airport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1995,3(4):507-515.
[13] NASSER Haya EI. New cities springing up around many US.[N],USATODAY,2003-9-25(3).
[14] BRINK Michael. Officials are trying to raise a city in the shadow of detoit,s airport[N]. The New York Times,2002-11-27(5).
[15] 朱前鸿.国际空港经济的演进历程及多我国的启示[J].学术研究,2008(10):60-61.
[16] 曹允春.临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5):141-142.
[17] 王姣娥,莫辉辉.航空运输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676.
[18] 管驰明.从“城市的机场”到“机场的城市”——一种新城市空间的形成[J].城市问题,2008,(4):25-29.
[19] 王献平.从丹佛新机场看美国机场业的发展趋势[J].民航经济技术,1999(163):25-26.
[20] 王旭.空港都市区:美国城市化的新模式[J].浙江学刊,2005(5):13-15.
[21] 孙波,金丽国,曹允春.临空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J].理论探讨,2006(6):93-95.
[22] 刘雪妮.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34-35.
[23] 李康,黄晖.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推动空港都市区发展研究[J].消费导刊,2008(8);238.
[24] WEISBROD G E, REED J S, NEUWIRTH R M. Airport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C]. PTRC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ference, Manchester England,1993[C]//Thomas K. Jordan. PTRC,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3.
[25] 曹允春,杨震.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07,(3):43-47.
[26] 《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临空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2-53.
[27] 《广州空港产业选择与空港经济发展》课题组,广州空港产业选择与空港经济发展的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2008.6(24):34-39.
[28] 沈露莹.世界空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7,17(3).19-25.
[29] APPOLD S J, KASARDA J D. Seeding growth at airports and airport cities: Insights from the two-sided market literature[J].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 Management.2011,(1):91-100.
[30] DEBBAGE K G. Air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economic restruct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US Carolina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1999,(5):211-221.
[31] GILLEN D, LALL A. The economics of the Internet, the new economy and opportunities for airport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2,(8):49-62.
[32] 王勇,刘毅.都市航空港区域经济效应分析——基于中国10个城市空港面板模型实证[J].经济问题,2011,(6):127-129.
[33] 崔婷,曹允春.临空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与发展阶段判定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110-115.
[34] 刘雪妮.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09,(3):55-57.
[35] 齐险峰,胡华清,王延彬.航空运输对地区社会经济贡献研究[J].区域市场,2007,(18):28-31.
[36] 张蕾,陈雯,宋正娜,等.机场运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70-1576.
ResearchProgressofAviationEconomy
LU Lin,CHEN Zhen
(Center for Tourism and Planning Research, School of Land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 China)
By summariz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oar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four aspects as following: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viation economy; spatial layout and development mo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irport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overseas research on aviation economy involves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various perspectives, meanwhile,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has been expanded and strengthened.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research prospects from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form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of aviation economy;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aviation economy; discussing the effect that the area has on aviation economy.
airport; aviation economy; regional economy
2014-03-17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1230631).
陆林(1962-),男,安徽芜湖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陆林,陈振.空港经济研究进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6):587-591.
F592.3
:A
:1001-2443(2014)06-05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