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研究

2014-03-21姚高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信息化素养

姚高华

(梧州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研究

姚高华

(梧州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信息技术素养包含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通过多层次行动学习、切实增强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明确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角色定位等途径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目前信息化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越来越重视。教育部在2010年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特别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迫切和重要意义。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及内在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各环节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结构转变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结构。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标志性的基本属性分别为: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1]。其中,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是为了实现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最终目标,而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需要新型教学方式的支持,新型教学方式是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完成,因此,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是整个整合过程的基础与起点,而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的主体就是教师,归根结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信息技术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要达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要求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队伍,是在近些年逐渐建立起来的一支年轻的骨干教师队伍。在学历教育阶段,大多数青年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条件性知识的掌握尚属不足,对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也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没有经历专业的信息教育技术培训与相关的资格认定,条件性知识的欠缺使得高校青年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来补偿,但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信息技术素养不高等问题[2]。而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关键条件,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因此,在信息化教育趋势下,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仅对青年教师获得系统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提升自我信息化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促进高校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课堂教学前对信息的选择与组织、课堂教学中对信息的表达与实践以及课堂教学后对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的后续环节,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各个环节的核心要素,因此,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综合体,目前理论界将这一综合能力要求描述成为信息技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素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是作为对教师一种稳定的能力构成要求。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ICT Competency Standary for Teachers,简称ICT-CST),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ICT-CST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标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3]。主要包含以下3个层次。

2.1 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教学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具与手段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创造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能根据教学环节与人才培养的本质与内在要求,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使用或不使用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尤其是要根据所在学科与课程的知识结构与特点,对某类信息技术能力的专业进行把握,以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具体表现在能了解、认识各种基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属性与使用方法,例如,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文字、图形图像的处理、音频视频软件的编辑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资源的使用;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开发和使用(CAI)教学课件;掌握电子数据库、文献、统计软件、BBS的使用等相关技术;能熟练运用支持网络教学的计算机操作功能平台。最后,教师应具备结合学科课程的特性与学生个性特点,选择与组合适宜的信息化技术工具与手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与手段用来营造新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互动合作的课堂,并对整个教与学过程进行评价与管理。

2.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知识深化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深化能力要求教师采用新型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基于项目教学或探究性教学式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尝试将概念、理论与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问题;教师应有能力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对自己角色的清晰认识和定位,即引导学生明确自我学习的任务与要求;能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探索,支持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学习计划并监控该项计划的实施与完成。

因此,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首先,青年教师应具备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项目合作、问题合作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角色,使学生能深化对理论、概念等知识的认识,并具有能用它们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其次,为更好地支持课堂内外基于项目学习或探究性学习,青年教师应驾驭相适宜的开放式教学资源,例如,网络搜索引擎、网络模拟仿真系统、在线数据库等。最后,为达到上述要求,青年教师应具有通过信息化技术培训和学习来促进自我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教学过程、通过行动学习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评价与反思,交流与分享教师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总结最佳的教学细节的处理方法、制定自我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的进修计划等方式。

2.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知识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创造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与更新的趋势下,教师应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观念。它包涵三个层次: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中21世纪新技能要求的变化,包括自我解决问题、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探究性实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等能力;第二,教师应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并保持不断地自我学习。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青教师要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创造能力,应具备几种专业能力:能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具备自我设计与开发能力,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网页与网站设计、开放性第二网络课堂,获取多种信息化学习资源;能运用信息技术有意识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批判性创新思维、探索与创造能力。最后,教师应最先实现在新的教育学方式下的示范性主体角色,开展教学方式改革试验,在实践中探索教育方式的创新,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的要求。

因此,要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师需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体现在上述三个层次的素养与能力: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素养的不断培养,形成这三个层次的专业能力,进一步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来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在合理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重视师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协作与交流,共享教与学的成果。尤其是教师应突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领导者角色,为学习提供信息化技术环境,并为学习共同体提供可持续的具有知识创造意义的发展愿景。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途径

综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对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要求,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高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保障,是在教育日益信息化趋势下,优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根据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从三个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我信息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3.1 通过多层次的行动学习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行动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相互协作与支持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在行动和反思中获得学习的目的。它是一个较为持续和高度集中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行动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包含两个方面: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1)横向发展的主要经历,是在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经验和实践进行反思。这种学习方式突出自我学习,对青年教师而言,需要在信息化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节进行自我归纳、总结、反思、改进与创新。(2)纵向发展是从外部借助多种形式的资源支持,例如专家的指导,获得自身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在专业支持下进行行动学习。专业支持是相关理论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对行动学习小组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例如,专家讲授、经验观摩,克服单一的横向发展形式下教师不能及时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缺乏与外界交流与沟通的缺陷。

总体上看,行动学习方法是高校青年教师提升自我发展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离不开学校管理层面上的资源与支持。因此,高校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地区或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相适应的行动学习方式,或采取“行动学习与专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展模式。

3.2 切实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先决条件,是实现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高校青年教师应从3个方面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1)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多种技术平台和渠道,并通过多种平台和渠道的组合及时有效地寻求与获取有价值信息;(2)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分析、选择、技术加工、信息重组、控制传输和存储开发;(3)运用上述技术信息要素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高校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过程,也是主动适应与探索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规律与特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目标的条件保障。

3.3 明确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探究与协作学习过程角色的定位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高校青年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新的教育学模式中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角色的定位。(1)基于信息技术对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支持,高校青年教师能创造出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活动所需的非传统的新型学习环境,构建一种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互协作与群体交流的互动课堂。(2)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协作学习,或以评价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协作,用这种新的课堂互动方式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加工。(3)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在“探究性与协作式学习”中的活动规律,并进行评价与反馈。因此,在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整合过程中,教师的这三个角色可归纳为:学习环境的营造者与创设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学生能力深化的促进者与帮助者。因此,在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应有科学的角色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校青年教师在新型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1]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9):7-16.

[2]衷克定,李燕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知识结构的分析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2):4-7.

[3]汪晓东.从教师信息素养到教师信息行为[J].开放教育研究,2012(8):26-35.

G645

A

1673-8535(2014)03-0086-04

姚高华(1981-),男,湖北仙桃人,梧州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智能控制。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4-03-26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227);梧州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Wyjg2010B003)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信息化素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