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番
2014-03-20林俊杰
摘 要:过番是闽南地区对下南洋的一种说法。从晚晴到民国,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农民生活困苦。而此时西方殖民者正在大力开发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给处在国内的困苦的中国人提供了一条出路。因而之前就有移民东南亚历史的闽南地区就有很多人踏上了这条异乡谋生的道路。
关键词:过番;南洋
在闽南地区,“过番”是一个常听到的一个词。在清末一直到民国,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条出路。过番就是下南洋。这是当国内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爱拼精神时,而出现的一条好的出路。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些移民对减轻广东和福建的人口压力,具有意义。”[1]总之,过番无论对于个人,对于当时的社会都是有着某种重要的意义。本文并不是想去探讨这个有多大的意义的问题,只想就对当时这些一直被束缚在土地上,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很多农村里的人一辈子都很少有机会走出那个他们生活的小天地,而此刻他们却要踏上海路,到一个那么遥远的番地讨生活。他们是如何这样一步步的走到番地的。
1 困境
清朝末至民国年间,中国历经了百年的衰落史。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在帝国的东南沿海的那个角落又是怎样的?小地方也是在大背景的影响下,是无法逃脱大背景的,也仅仅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唐山每个人都要劳作,男的种田,早出晚归,女的在家,日间照顾孩子,做厝内工作,晚上纺纱织布,做到三更半夜。我的祖先早时做农夫,住在山边种五谷,本身有十多亩地,一年有两季收成,通常在六月才有收获;一亩田大约出产二至三担谷,要是肥田来说有五担,这样一年有五百至六百斤的收成,每年要纳租粮给政府,多少不定。政府要起就起,我们百姓无法,剩下来的才是自己的。除了种田外,还要养一两只牛来耕田,也养几只主 ,通常有人来买去,杀了再分卖给肉贩,再由肉贩挑到各处去卖。平常没有做大日子,便没有人卖肉,而且大家都要吃肥肉,不买瘦肉,因为肉油可拿来擦锅炒菜,然后再收起来,以便第二次第三次在擦用。当时一日三餐都是以腌菜头送稀饭,没有每日吃鱼吃肉。”[2]这是一位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人在回忆他年轻时老家的情况说的。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画面,天还没亮,女人起床做点早饭,然后男人起来吃点,就下地里去干活。之后孩子起来,女人就要在家里照看他们。男人在地里干到很晚了才扛着农具返回到自己的家。每天的伙食都是腌菜头加稀饭。有节日时大家就高兴了,太别是孩子。有肉可以吃,当然不敢买什么瘦肉,都抢着买肥肉,因为肥肉可以弄猪油,猪油可以炒菜,可以多擦几次锅,到后来实在是没法弄油了,就可以拿来吃了。这就是生活。在和平的年月里他们这样的日子还可以马马虎虎过着。可恰恰这个时候中国呢?前面也讲了,多灾多难。税收说起就起。水利又不给修。农民不就过上了苦日子了。还有这个行政约束一没有,很多人就开始干点别的了。“乡里的土霸都在经营鸦片馆和赌馆,村民有的烧鸦片,因没现钱,用记账法,到年底才来还,要是没钱还,就要把他的地契拿走……赌输了可以用记账法,到年底来收钱,如果没钱还,就用田来抵押,赌徒一心想翻本,结果越赌越输,到了无田无厝的地步”[3]。赌博、匪患等人祸也同样侵蚀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当时的农村,为官者要税,地主要租。被逼无奈的农民,成了匪,有匪官兵来剿,打不了匪先收拾守规矩的人。再加上当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人地矛盾在闽南这个多山的地方表现得更明显。
2 希望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在国内的这些农民他们面临着困境,生活在低水平的日子。这是一个推力,同时此时的东南亚,由于西方人扩展着他们的殖民地。“英国人在槟榔屿和新加坡建立殖民地、以及从荷兰手中接管马六甲,为中国商人、工匠和劳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中国人发现英国人的政府有益于他们的商业活动,为他们提供聚敛财富的机会。”[4]也许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看确实是这样。用当时去新加坡的一位农民回忆,用他的话说是因为“好摊镭”,也就是好赚钱。这样就对国内这些正在位自己的出路而着急的人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利的吸引力。拉动的着国内的人过番去。
闽南人去南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起初更多的是沿海的商人在活动。这些西方殖民者在开发时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大量招揽华工。南洋又是个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的地方。如果肯干,那么还是会很有希望的。有些先到了南洋的人回来探亲,给乡亲们的感觉是日子过的不错。这个给当时农民的冲击肯定不小,出去闯一下竟然可以过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对时人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出了洋的还能回来探亲的人一般都是混得不错的。在加上这些回来的人,被当成样板,会适当的夸夸南洋比国内的日子要好过的。这样便吸引了一些人又去了。后来去的人又回来探亲,他的家人见大哥在南洋过的还行。家里地又有限,所以弟弟也投靠大哥去了。“我未来时,在唐山,十七岁时,必须种田、担盐、做小生意来度日。我又两个哥哥先来石叻,等到他们回去,我听他们说石叻所在摊镭容易,而我又有亲人在这边,既然是这样,我就想来。”[5]这是一位来新加坡的华人的回忆。在其生活的大陆赚钱糊口是那样的难,而相比之下来来南洋赚钱就比较容易,再加上有亲人在,所以很容易就被吸引过来。于是他也踏上了希望的路。
3 启程
当时在闽南,厦门是有名的华工输出港。因而当时这些有想出国的人,便花上点钱,从老家来到厦门。然后在这边找个客栈住下,等待去南洋的船。而此时有很多想出国的华工他们其实是一无所有的,连船费也很难出得了。因而,客栈此时多了项新业务,他们会先为这些急于过番的人出船票。等这些人到了南洋,赚了钱再汇回来还。当时他们敢这样做,主要是厦门是这些人到南洋的唯一口岸,如果他们敢不还的话,下次回来探亲,被抓到了就一起清算。而且这些过番的人,如果想与家人通信等等,也是要经过厦门。因而,他们再借了钱去南洋后,会尽快赚钱寄回来还掉。除了这种因为有亲人带领之下去的,知道这些步骤的之外,那些没有亲人带领的,初次去的人,他们就会去找一些人,他们被称为水客,就是那些带人出国,赚点钱或帮人带信带钱,往来于两地的人。可以去像这些水客求助,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去南洋。
在厦门港,船准备出航。此时的船已经有不少是火轮船了,这样去南洋比坐帆船安全多了。这些船主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一些外国船长,认为华人肮脏,为了保证船航行时的卫生安全,上船时会由医生对这些华工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便会把他赶下船。终于在告别家人,客栈的等待,医生的检查之后。一群人,在火轮船的运载之下驶离了港口。他们有的怀着对家乡的依依不舍,有的怀着大干一场的抱负,共同在船上等待着再次见到陆地,那就是他们所要去的地方。
在船上,有的人开始想象着那个他们亲人口中的好赚钱的地方。而有的人因为没有亲人可以投靠,因而便抓紧时间在船上的人群中走动,找工作。往往是在船靠岸时船上的基本上都已经有了出路,有亲人的便投靠亲人去,没有的也已经在路上找好工作,不管工价怎么样,先有了个出路。
4 小结
从生活贫困的家乡,在不断的努力下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出路。最后在亲朋之间又流传着下过番这样一条有希望的出路。他们在不断的想象下,在想象的美好中对比现实的贫困。因而一批批贫困的农民踏上了这么一条路。他们有在亲戚朋友的带领,有独自一人成行。坐上火轮船,来到南洋谋生。带着一份对将来美好的寄托开始了一份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何柄棣著,葛剑雄译.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人口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3][5] 林孝胜编. 潘家村史·东南亚史料丛刊(1)[M]. 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1.
[4] 颜清湟著,粟明鲜等译. 新马华人社会史[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
[6] 苏基朗著,李润强译. 刺桐梦华录[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林俊杰(1987—),男,福建省厦门市人,工作单位: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