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我国消费需求的策略探讨
2014-03-20郭帅
郭帅
摘 要: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市场正朝内需市场转型,但由于刚起步,必然会出现不少问题。本文就是通过这个角度,结合前人的思想对增强我国消费需求的策略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从我国百姓住房、城市化水平、社会保障、职工收入、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住房;消费;发展;公平;内需
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已不在适合我国,我国经济正逐渐从外销向内销市场转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但我认为最根本还是公平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话语权的公平;外商与国商的在投资上国家优惠政策和管理效率的公平;城镇与农村的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的公平;市民与村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公平;人与人之间发展机会和信息渠道的公平。要解决公平问题我国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经济发展来扩大我国内需市场,加快经济增长,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这里所指的经济发展更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如通过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文化教育投资、调动消费信贷活力、加强投资效益监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来刺激我国消费需求。
1 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1.1 严格控制土地闸门
要加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调节,可以考虑出台调整中央和地方分成的新措施,并要切实维护法纪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批地、越权批地、“先用后批”、“以租代征”等土地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让违法违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1.2 增加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采取不对称加息等手段有效治理通胀
存款利息少加、贷款利息多加;短期存贷款利息少加、长期存贷款利息多加。存款利息少加、贷款利息多加能治理通胀,预防经济过热,减缓热钱的流入,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短期存贷款利息少加,能减少热钱的收益,减轻企业所需流动资金成本压力,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不受太大影响,减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长期存贷款利息多加,可提高房地产投机资金的成本,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同时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抑制固定资产投资,预防经济过热。
1.3 调节税收政策
从税收政策调节上,稳步推进房产税试点,合理征收房产税,并且实行税率递进制,随着购房套数的增加,税率相应提高,打击不合理的投资投机需求。着力增加土地供应量,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促使市场回归理性。
1.4 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紧密联系
“国8条”提到,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从中长期来看,可以将房价涨幅控制在GDP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以内,但短期看,则需要分区域看待。对于东部地区以及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应该把房价涨幅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紧密联系起来。
2 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2.1 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2.2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在进入城市的环节,关键是解决户籍及其相关联的权益问题。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对一时不能解决户籍的农民工,要注重从制度上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逐步在子女上学、平等就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实际问题,使农村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同样工作生活。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和流动,扩大消费与投资需求。
2.3 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进-步发挥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国家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改革的透明度,切实确保城市低收入居民及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培育居民的购买力。对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达到“应保尽保”。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费用的收缴率。尽快对在城市工作的人员以及所在单位和企业征收社会保障税,为所有在城市工作的人员建立社会保障账户。农村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出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居民消费预期。
4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4.1 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
更加注重公平原则,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尽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税收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水平。
对于过高收入者,增加个税比例并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对一些奢侈品课以重税。对于城乡低收入者,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扶贫济困,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再设法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4.2 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建立全国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申报制度。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5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1.提高居民收入最直接看得见的方法是给职工涨工资,提高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例。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消费需求。但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提高了工资,必然挤占企业的利润,企业利润的减少,必然导致企业用工需求的下降,导致失业增加,不但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的目标达不到,相反可能会由于失业增加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的根本之策应是政府减税,通过增值税改革,推动企业税负下调,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能将更多的利润发放给职工,,让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并建立稳定的单位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这样既不会挤占企业利润,又保证了居民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
2.下调个人所得税,上调个税起征点,也可以间接的提高居民收入所得。茅于轼老先生就提出,“个税起征点应当提高到8000元。理由十分简单,现有的征收机制中主要的征税对象是工薪阶层,而真正高收入人群的资本收益却听之任之,没有考虑使用税收手段去维系社会公平。”我赞同茅老的意见并认为工薪阶层纳税应当,但不应作为政府主要税源,而主要税源应当来自资本利得。政府应对工薪阶层充分让利,除向少数年薪30万元以上,真正属于高收入阶层的人征税以外,其它都应当只是象征性征税。这样促使居民有更多的钱去消费。
3.健全劳动者就业环境管理制度,促进机会公平,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下岗工人的职业再培训;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及中小企业,促进充分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减轻自主就业的负担,提供自主就业的优惠政策;打破城乡、地区市场分割,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得合理报酬。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生活水平,促进消费。
6 扩大文化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
1.在教育政策上,要统筹建立和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兼顾教育合法权益的平等维护、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农村文化教育的水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2.在教育制度上,要深化高考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等的改革与完善,统筹教育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兼顾教育过程的均衡发展。
3.在教育投资上,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完善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机制,扩大教育公平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并鼓励民间投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
4.在教育理念上,要统筹推进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认识到教育公平不单是机会公平更是一种质量公平。同时,更要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是加强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手段,可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7 调动消费信贷活力
1.打破行业垄断。通过放宽信贷市场企业准入机制,使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参与信贷市场的竞争,从一定程度上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来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2.建立信用评估制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基本面比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加快制定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各项消费信贷业务有法可依,在银行要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评估、保险、公证等机构紧密合作,简化手续。
加大对产业转移和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扩大信贷范围。
适当降低消费信贷门槛,如首付款比例、还款期限和利息等,以便更多的居民能够达到消费信贷的标准;使其破除陈旧消费观念,培育现代文明消费观念,增加消费的文化内涵,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引导居民时尚消费。
8 加强投资效益监管
1.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全过程监管。一是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概预算审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对政府投资资金使用的事前控制,控制投资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高估冒算”现象;二是通过政府采购和项目年度财务决算审查,严格控制投资资金使用,及时掌握各方面配套资金到位情况,为财政资金拨付提供参考;三是通过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查,核减各种不合理开支,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项目投资超概算的问题,真正做到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的投资效益。
2.规范政府投资资金拨款管理。一是要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减少拨款的中间环节,避免挪用和挤占,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及时、足额拨付到建设单位,全部使用在项目建设上;二是积极探索新的拨款方式,比如借鉴世界银行的拨款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将建设资金拨付到具体施工单位。这种拨款方式对于确保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当前特别要针对近两年国债投资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建设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促进建设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加强相应的监督检查,扭转财务管理弱化状况。
4.进一步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方面需要对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还要对国民经济的有关重要产业进行投资。这些重要产业一般包括农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国家确定的有关支柱产业等,它属于国民经济的重点竞争性领域范畴,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投资扶持。对于市场竞争中的大量一般竞争性项目,政府投资则应完全退出,主要由企业投资负责。
9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身处出口制造业的企业家必须认清形势,以大局为重,主动积极地作出明智的战略调整。由于现在通货膨胀会导致全社会生活费用和生产成本的上升,严重损害低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扭曲市场信号,无法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的内在激励。因此防治通货膨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就需要让人民币名义汇率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作适当升值(这是具有当前稳定物价和长期优化结构双重效应的理性政策选择)。
2.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在产业间、地区间的转移或转型,并统筹规划,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发展。发达地区可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拓展;欠发达地区可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市场和发展支撑。同时,加强企业对科技的投入,用于生产技术改造或更新,促进节能减排等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释放新的市场空间。放松服务业的管制和市场准入限制,允许更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进入各类服务性行业,并对新建和新进入的企业提供税收和融资等优惠政策支持。目前可重点考虑通过发展有市场需求的消费服务业和中低端的生产者服务业,为出口制造业释放的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如: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有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中心,数据输入和处理等企业服务性工作的外包。应大力促进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和机构内部服务性工作向中西部地区外包,通过在中西部生活费用相对低的地区建立承受外包的服务公司,既可创造就业岗位,又可降低发达地区企业经营成本。消化吸收外部经济冲击的不利影响。
4.商业银行对现有信贷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将信贷支持的重点从固定资产投资转向产业内重组和结构转型。商业银行需要设计开发并购融资等新型贷款业务,促进竞争性产业的整合和重组,促进由优秀企业家和先进企业制度支撑的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方式提高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的对外竞争力。
5.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经济组织创新和技术援助等方式吸引民工回流农业部门,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从全球农产品价格持续上升的态势来看,农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的瓶颈产业。虽然中国这几年来农业丰产,粮食储备充足,但是农业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性质。农业生产的壮劳力已十分稀缺,技术和生产率水平也十分低下。因此,从粮食安全角度看,加强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投入和制度创新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政府可以帮助农民工中的能人实现自由创业,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将更多的利润留在农业部门内部,促进其休养生息,可持续发展。
10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加大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综合采取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创新消费维权手段等措施,不断提高消费维权能力,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力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是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2.实行开放式的行业投资准入政策,打破行业垄断。一是除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领域外,其余行业和领域都应放开,凡是允许外商投资的产业都应允许国内民间资本进入,并在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土地政策、出口政策等方面,反对任何歧视民间资本的政策和行为,为民间资本营造一个平等、公平的投资环境。二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因此,要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做到由百姓消费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话,必须要解决以前快速发展留下来的隐患问题(公平问题),但要发挥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1日。
[2]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3]张丽, 程书博.《内需为王:后危机时代本土企业生存之道》. 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9月1日。
[4]黄 伟.《“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http://views.ce.cn/main/qy/201102/24/t20110224_22244473.shtml.2011年3月18日访问。
[5]巴曙松.《全球金融风暴中的我国经济调整》. www.chinagate.com.cn.2011 年 3 月 18 日访问。
[6]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9,(11)。
[7]孙保营.《我国政府投资效应研析》.中州大学学报,2002.3。
[8]黄飞鸣.《积极财政政策投资效应评析与政策展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