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文化碰撞与交流”导写及示例
2014-03-20洪方煜
洪方煜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网络语言、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多重冲击。好莱坞影片、日本卡通、韩流还有诸如肯德鸡、必胜客、NBA、CBA等外来词,使得许多中学生言必外文或“火星文”,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情形如何呢?有些人只会敲打键盘,不会写字;在“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写;更有一些中学生,对传统相当陌生,缺少文化的归属,已成了“真洋鬼子”。
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有人认为,文化应该是包容并蓄的,这些冲击我们不必惊讶;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忘掉自己的根,之后才能谈吸收。你对这些问题有怎样的思考?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洋节日大行其道,从情人节、愚人节到圣诞节,各类商品铺天盖地而来,青少年一代从外表到骨子,已经洋化、西化。早几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知给众多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要使用外语及缩略词,如F1等。这次的通知不仅仅限于体育领域,如GDP、WTO、CPI等也在“整顿”范围。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后加中文解释。确实,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在兼收并蓄的同时,由于文化不具备强势,我们在吸收外来词与外来文化时,须保持谨慎,不能因为吸收而使自己纯洁的语言受到污染,让自己的文化变得不伦不类,变成毫无特色的大杂烩。至于一些流行网络用语、简化字,必须坚决予以干预。同时,对于汉字书写、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我们要花些时间,在中小学生中作大力弘扬,让民族的根得以永远绵延。此题写作,重点在于要有较高的起点,较全面的思维,力求自己的观点辩证、全面。
【佳作示例】
重塑“中流”砥柱
王一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坚守的呐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对文化的执著追求。而如今,我们却眼看着文化遭到践踏。
我们在穿越中“步步惊心”,又落入后宫的“美人心计”中,在金钱的诱惑下,一切的一切只为那一个收视率。我们可以改变皇帝的出生年月,也可以为古人配上智能手机;我们将朝代改头换面,又将事件黑白颠倒。刀光剑影中尽是魑魅魍魉,心计重重间只留黑色幽默。我们在笑声中渐渐淡忘了历史,渐渐习惯了倾泻而下的虚假,我们深陷在“伪历史”、“伪文学”之中,却不知文化已是遍体鳞伤。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旦夕间支离破碎,我们怀抱金钱洋洋得意,却不知那几张纸币便可削断系住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最后一根细丝。我们跟着碎金块的踪迹走向下游,却离开了那座丰盛的金矿。当我们步入黑暗之时,再想回头,已找不到路途,四周尽是无底的深渊。最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我们习惯了黑暗。当我们最终习惯了浮躁扭曲的社会,我们也会不知不觉间被同化。忘记了文化的我们又还能记起些什么呢?在灰蒙蒙的雾霾之中拾不起一片晶莹的雪花。
这一切需要用文化去改变。
为什么中国的功夫、熊猫只能由好莱坞演绎?为什么端午节成了韩国的特产?为什么我们拼了命地背四、六级英语却学不好母语?为什么外国影视、文学总能盖过“中国制造”?有的人说,这是外国的文化侵略。可曾想,如果一个人、一个国家面对侵略毫无招架之力,那只能是自己的问题。当国外频频在影视中发出人性、社会的思考,我们却还只停留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我们渴求自己的文化,收到的却是一封“暂无存货”的告示。我真希望那一天,再会韩国友人时,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他说:“这世上不仅仅有‘韩流,更有‘中流砥柱!”
我们在长江筑起大坝,在月球插下国旗,但是我们任凭文化遭到践踏,我们又怎能记得,记得那个地方叫三峡,那儿住着美丽的嫦娥。
[点评]文章的作者很会思索:最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我们习惯了黑暗……当我们最终习惯了浮躁扭曲的社会,我们也会不知不觉间被同化……可曾想,如果一个人、一个国家面对侵略毫无招架之力,那只能是自己的问题……这种穿透浮华尘世、直抵事物本质的观照,显示了作者眼光的犀利与视角的独特,在同龄人中极为少见。作者的语言也很有表现力:刀光剑影中尽是魑魅魍魉,心计重重间只留黑色幽默……为什么中国的功夫、熊猫只能由好莱坞演绎?为什么端午节成了韩国的特产?在灰蒙蒙的雾霾之中拾不起一片晶莹的雪花……为什么我们拼了命地背四、六级英语却学不好母语?为什么外国影视、文学总能盖过“中国制造”?……当国外频频在影视中发出人性、社会的思考,我们却还只停留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我们渴求自己的文化,收到的却是一封“暂无存货”的告示……记得那个地方叫三峡,那儿住着美丽的嫦娥……作者或对偶,或排比,或比喻,或反问,或联想,或双关,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使得文章产生了一种天风海雨扑面而来的气势,令人读后在美的享受中,留下悠长的回味与深刻的思考。
让汉字在指尖绽放
黄书影
一支笔,几张纸,沾几点墨,便挥毫成书,绽放如花。古代的文人大家写得一手好字,在点点浓墨中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华汉字的魅力,在一点一撇中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风韵。
我们惊叹于书法家们的龙飞凤舞的文字作品,赞叹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却不曾把目光收回到自己的指尖——从手机键盘上飞快的盲打转变到低头族们在手机屏幕上的飞速滑动,从电脑键盘上十指敲击的脆响到鼠标上指头的碰撞。提笔忘字早已不是新鲜事儿,错字简化字也早已林立在大街大巷的楼堂馆所、商铺店面了。“汉语”两大字儿,似乎在人们心中已成一片茫然。于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开始对文化有了焦虑。
冯骥才曾说:“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我们愤怒地毁掉了自己的文化;从80年代到现在,我们愉快地毁掉了自己的文化。”就在各种智能系统的输入法中,几个大写字母便可跳出你需要的词语,久而久之,很少有人再去注意这个词怎么书写了。于是,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中,当看到电视里的题目时,观众心中一片空白,同时在有一个声音叫喊着“我以前知道,现在居然忘了”的时候,汉字书写便准确地击中了观众心中的那片硬伤。endprint
面对硬伤,有人痛定思痛,开始对汉字重新审视。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书法进课堂”;北京市提出了“高考降低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的高考方案;在荧屏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好诗词”、“成语英雄”等汉语竞争节目更是百花齐放。没有歌舞高手,没有选秀偶像,汉字的魅力在荧屏前大放异彩,指尖上的中国在现代文明中重新焕发生机。
汉语是文化的载体,汉字在中国人心里有着独特的位置。也许对汉字的归属感触动了人们内心怀旧的情绪,唤醒了人们对文字文化的认知。当人们真正重视汉语、真正尊重文化时,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造福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提起笔时,洋洋洒洒,苍劲有力,让汉字在我们的指尖绚丽绽放。
[点评]文章谈论的问题很沉重,但作者的表述很灵动:让汉字在指尖绽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镜头描写,文章中间关于手机键盘上飞快的盲打转变到低头族们在手机屏幕上的飞速滑动,都使得文章一片轻灵。轻灵之中,文章的结构却显得很严谨,这归功于作者的谋篇布局能力。文章首段末尾的“风韵”引出二段的书法描写;由二段末尾的“良知的中国人开始对文化有了焦虑”自然过渡到冯骥才的名言;三段末尾的“硬伤”则领出了四段的内容……文章前勾后连,结构也颇显灵动巧妙。
文化式微胡不归?
郑回归
当我们紧跟潮流亦步亦趋而不再重视儒学文化时,韩国却火热地开设孔子班;当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大撤退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当我们记得有本名著叫《孙子兵法》时,美国某军校早已将《孙子兵法》列为该校必读教材。
我们可以对着情人节的计划侃侃而谈,在光棍节里疯狂敲击键盘购物,却记不起端午节里粽子的香甜,中秋节全家赏月的其乐融融。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人们对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低俗商业趋之若鹜,那些所谓的新新人类追求个性也只表现在对洋节日洋文化的过度崇尚。对电子产品的追捧与对纸质书籍的冷落,造成这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一再失衡,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在书店里销量最好的往往是有关财富、职场、经济、人际交往等书籍,而那些名著却落了一身灰尘躲在角落无人问津。
面对人类正在遗落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样的隐忧,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你重视传统文化了吗?”答案往往令人黯然神伤。而由这些持着否定态度的人们组成的社会,便形成了糟蹋文化、忘记传统的风气。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传统又何尝不是背叛?!
大街小巷里“装璜”、“家俬”、“侯车”这样的错别字比比皆是,这透露出的已不再仅仅是“没文化”这样简单的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如若再这样发展下去,看似无伤大雅,实则我们的文化就在这样的日积月累的“无伤大雅”中一点点被磨灭。
血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当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的事实暴露在阳光下时,人们依然觉得事不关己。殊不知,恰恰是因为作为现代人,每个人都应该对传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这个社会再如何发展,文化都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而这,永远不会改变。
重拾迷失的传统,珍视发扬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个现代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点评]文章有几个明显的优点:标题化用诗经名句,如刀斫斧砍一般,问到了国人的心坎;文章的开篇以排比、对偶的形式破空而来,起笔雄健;文章罗列的时代现象——在书店里销量最好的往往是有关财富、职场、经济、人际交往等书籍,而那些名著却落了一身灰尘躲在角落无人问津,令人触目惊心;文章引用列宁名句后的发问:忘记传统又何尝不是背叛?!实际上在拷问一个民族的良知……短短的文章有了这些优点,我们不妨静静阅读,细细思考。
文化修复刻不容缓
周晶晶
绵亘几千余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屹立在世界的顶端。然而,正如我们所亲眼看到的,荣耀的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不堪——我们对文化的糟蹋与漠视正与日俱增!
文化的内涵丰硕,仅饮食文化一面便足以显现。走在街上,你会发现,肯德鸡、麦当劳等美国食品店里人满为患,韩国泡菜、日本寿司的摊点供不应求,而拥有几千年历史积淀的包子铺却因收入惨淡而遭遇被迫关门的惨况,曾经备受先民欢迎的糖葫芦也逐渐在城市的喧嚣中丧失那一抹红彩……不只如此,许多节日里常吃的食品也在一步步丧失掉最初家人共享天伦的美好目的,变成了纯粹的吃,许多人都不再在新年包饺子、在端午做粽子,而是选择去超市购买现成的产品,拿回去加热一下吃了就当是过节,而在家乡的亲人却无人陪伴,只能守着电话等待几分钟的寒暄……
文化陷入了危机,不只是饮食文化,太多的中华文化此刻都遭受着洋化、异化、物化的不同程度的糟蹋。文化在被蚕食,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处在领土沦丧的阶段。随着外来文化的加剧冲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看重物质,对文化的糟蹋正演变为对骨内亲情等情感的漠视,中国传统习俗与特色食品工艺流失的同时,更可怕的是人性的削减。个别的削减或许无关紧要,但文化攸关整个民族,其衰颓必将影响民族发展,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文化为什么如此被糟蹋?面对现状,我们必须反思。是外文化太过强势,还是我们太过不堪一击?是时代发展与文化速度的错位,还是顺应时势的变化?事实上,我认为,本质还是人性的自私作祟。在当今竞争性社会,每个人必须竭尽全力才能立足一隅,钱财成为最直接的人生保障。于是,人们直奔经济而去。个个忙着发家致富,谁还会奢谈文化这等高享受呢?
因此,当下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文化的修复更是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尤其是对我们本土文化的渗透。
[点评]文章娓娓而谈,由文化的糟蹋与漠视现象入手,说到骨内亲情等情感的漠视与人性的削减,其结果,必将影响民族发展,甚至会使国家陷入危亡。分析了危害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之后,作者挖掘出了文化糟蹋的根源:质还是人性的自私作祟。最后作者指出了对策:我们必须加强文化教育,尤其是对我们本土文化的渗透。文章由现象而危害,从后果析根源,由本质到对策,层层深入,显示了一种严密的逻辑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