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四川卷)

2014-03-20唐惠忠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诗意人生生活

唐惠忠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一考生

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浅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低沉则抑郁,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繁杂则缭乱,过于简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虽然“路曼曼其修远兮”,我们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遥望千年以前,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辅君,宣仁,教育,座下弟子三千,他在生活中奔走忙碌。然而孔子并不是一味地奔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懂得在忙碌的奔走中安静地憩息,他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于是我们眼中的孔子,便是那至贤至雅的圣人。回首当下,多少人在疲倦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名利正如那拴在驴子前的萝卜,诱惑着人们不断奔命。然而驴子的结局是力竭而亡,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机器,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精神,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奔跑中需要憩息,唯此,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因为事业固然是我们必须打造的圣殿,但在这圣殿之后还应有一个后花园。

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块著名的标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是啊,在你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人生因奋斗与欣赏而美妙!鲁迅先生执笔时端庄肃穆,那笔顿作棍棒,唤醒百万愚民;又顿而化为刀枪,直刺敌人心脏。这样的冷峻中,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耗尽心血。然而在萧红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那袅袅烟雾中轻缓吞息的神态,那一本正经探讨服装搭配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别样的丰富多彩的鲁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于案头的作家,在他追求精神财富的同时,鲁迅先生享受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酿造出碎金般的诗意,铸就了他辉煌而又平淡、美好的人生。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且歌且行,于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点评]这是一篇难得的满分作文,文章有四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开篇精彩,点题恰当。作者以两段文字构成开头,先用比喻、排比,把生活比作酒、画、歌,类比得当,形象揭示了平衡之妙,语言有气势,读来酣畅淋漓;再引名句,水到渠成地亮出中心论点,且自然点题。其二,引用恰当,富于意蕴。引用荷尔德林的名言、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名言,又引用屈原《离骚》里的诗句,文章因此而不乏意蕴。其三,思路清晰,结构明朗。作者为论述“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精心拟定了两个分论点: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全文首尾照应,有条有理。其四,例证典型,对比鲜明。作者选用“孔子”、“鲁迅”两个经典例子,选例古今结合,“叙”与“析”交融,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现在多少人在疲倦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成为奔跑的机器,这组对比突出“生活需要平衡,奔跑中需要憩息”;“执笔时端庄肃穆”的鲁迅先生与萧红笔下“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鲁迅又是一组对比,突出的是“在平衡的生活中酿造出碎金般的诗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该文得满分的重要原因。

犹有画船听雨眠

一考生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一抹江南色,在韦庄的句子里格外清淡闲静。有一种向往,掬一捧清洌的江南水,赏一回月下水中影。有一种憧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野马尘埃起起浮浮的凡世,我们仍需随心意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留有一颗平衡的心。即使如七堇年所说的“生活以刻薄与荒芜相欺”,心中依然会有画船听雨眠的风景。

纳兰容若笔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绝妙句子,采撷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亭前湖畔相对诵书,引茶为乐,泼得一身茶香的小小生活片段。宦海沉浮的两代官家之间,李清照留有一种平衡,吟诗作画,夫唱妇和,何乐而不为呢?即使老来家境败落、颠沛流离,即便是不再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般闲情,即便是“载不动,许多愁”,她也能在荒凉的生活中走出一片诗意的繁华来。她过着属于自己的平衡生活,不怨不怒,不争不悔。故而有人说,李清照永远是那位“心似繁花艳照,身如古树不惊”的女子,是人们心中不灭的美神。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不仅仅是游吟享乐,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生活中留有一种平衡的心态。即使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一种愿望,我们仍需以一颗春暖花开的心来生活。

那古朴的墓碑镌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先生其实从不曾逝去。常忆起那如常春藤一般缠绕着的皱纹静静栖居于你的眼角,常忆起你厚重的镜片下如窗子一般明亮的眼,更忆起你那似春暖花开般祥和的笑容。你从凤凰古城踱步而来,以一个“乡下人”独有的朴实与灵性走入文坛。即使当初有“达夫一饭救从文”的凄凉境遇,即使“文革”中你文人的风骨一次次遭受玷污,你仍以平常心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你仍是那个“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沈从文,如同边城茶峒那摆渡的老人,撑着竹篙,划出了一片平衡的波澜不惊。

徐志摩说:“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忘记了自己的。”他是否一直在猜那写出“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女子的心呢?这位才子是不够聪明吗?不,是不够平衡吧!他过于热情,过于焦急,让林徽因悄悄地走了,虽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徐志摩一生的痴念。他的生活里缺少一种理智的平衡,只能化作一只荆棘鸟完成生命的绝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如水一般温润的江南,本身就蕴藉了一种天然的平衡。江南好,江南好啊!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妙趣。烟雨天气,乘一古木船,执一水墨纸扇,融身江南的平衡,将江南山水移于心头。在如水漏的生活中留有江南的平衡,过一种“画船听雨眠”的平衡生活。endprint

[点评]这是一篇内涵丰富、文笔细腻的美文。文章充满浓郁的文学、文化气息:韦庄、纳兰性德、李清照与赵明诚、海子、沈从文、徐志摩等,一一从笔端浮出。涉及人物虽多,但并无堆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自有独到的感悟、真切的描述,能给读者以深切的启发和回味。行文表达诗情洋溢,而且很有画面感,像“她也能在荒凉的生活中走出一片诗意的繁华来”、“即使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一种愿望,我们仍需以一颗春暖花开的心来生活”、“常忆起那如常春藤一般缠绕着的皱纹静静栖居于你的眼角……更忆起你那似春暖花开般祥和的笑容”、“他的生活里缺少一种理智的平衡,只能化作一只荆棘鸟完成生命的绝唱”等,均翰墨喷香,足耐咀嚼。

大度从容得平衡

一考生

什么是平衡的生活?

是大儒名家的持平中庸?是遁世隐者的明哲保身?还是市井滑头的世故圆滑?都不是。

南怀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不正是平衡的生活吗?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弥勒菩萨的大肚,就是大度。其实,就是一个人在遇到心理不平衡时,自己劝自己,自己安慰自己,来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心理平衡起来。说白了,就是像佛家那样想得开,像道家那样看得淡。司马懿被孔明骂为妇人,他想得开,心平气和,依旧过着他的平衡生活,最终逼退了蜀军。而周瑜为何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其实就是想不开,心理不平衡,最终被活活气死。一同辅佐勾践的范蠡和文种,其人生结局迥然不同。范蠡把名利看得淡,功成身退,泛舟江湖,平衡生活;文种放不下功名利禄,继续为官做相,其平衡的生活很快被打破,被勾践赐剑自裁。

姜育恒唱道:“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淡了,静了,从容了,你的生活才会听你的安排,平衡的生活才会随之而来。诸葛亮坐守空城,内心肯定翻江倒海不平衡,但他从容抚琴,镇定自若,正如孔明所愿,虎狼之师最终引兵而去。从容应对的底气,一定是“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孔明退敌,那是有“技”有“能”有“思”的。谢安战苻坚,他不上战场与人厮杀,却在棋盘上与人对弈。为何能如此从容安然?是因为成竹在胸。“敌军围困万千重”,毛主席凭什么“岿然不动”?也是因为胜券在握。

南怀瑾所指出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也就是说,这种平衡的生活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红尘中人,哪能说看淡就能看得淡?哪能说想开就想得开?《红楼梦》不是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吗?尤其是身处市场经济时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凡俗肉身,哪能说镇定就能镇定的?哪能说从容就能从容?所以,仅仅大度看世界,平衡的生活还不一定会来。要充实底气,修炼从容,这样才有可能过上平衡生活。

然而,是不是这个最高境界就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呢?也不是!有思想做武器,有伟人为榜样,有行动打基础,路途虽遥远,但平衡的生活不是梦!

[点评]此文可当杂文来阅读,作者的思想素养、文字功底均远高于一般考生。文章开头堪称新颖,问“是什么”,却答“不是什么”,接着才引用大师的话来说“是什么”,颇得婉转之妙。主体部分围绕南怀瑾的“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展开,讲道理,摆事实,让人信服;论述“大度”时对比用例,论述“从容”时多例叠加,手法丰富多样。最后两段既给人警示,同时又给人希望,着实难能可贵。文章用例多为古典,而用意直指现实,已经超越众人;至于思虑成熟,结构清晰,条分缕析,不枝不蔓,也值得赞而叹之。

偷得浮生一日闲

一考生

奥尔德斯预言:人们会在庸俗文化的麻醉下丧失健康、独立的文化精神,被无聊繁琐的世事麻木了对真理的渴望……自觉压缩精神的延展空间,最终被简单的娱乐和欲望囚禁。

奥尔德斯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君不见,疲惫、浮躁和虚无充斥着世界,我们追求着“务实”,而忘记了“务虚”。“利”字当头,便舍弃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宁静,舍弃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舍弃了“把酒临风,宠辱偕忘”的淡然,舍弃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舒心。

我们不断在苦海里沉浮,忘记了太多,舍弃了太多。当我们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何不停下脚步,偷得浮生一日闲,留点时间、空间给心灵和梦想,过一种张弛有度的平衡生活?

在风轻云淡的日子里,怀着一种静寂与凭吊的心情读《庄子》,体会这超凡脱俗的睿智。如今的世界,已然不需要隐士,但我们仍要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心境,那是生命的飞越,心灵的归处。给灵魂插上翅膀,化作幽幽梦蝶,寻觅梦的彼岸。岸边垂钓,江上望月,林间听风,天人合一,返璞归真——自由,是庄子一生的追求,不也是我们的吗?

琦君说:“明亮阳光下的西湖,宜于高歌,而细雨迷蒙中的西湖,宜于吹笛。”然而,无论是高歌还是吹笛,不都唯心而已吗?何必拘于明媚或迷蒙呢?正如苏子所吟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管他前途是荆山棘地,还是无尽深渊。纵然公务缠身,也要庭前望月;纵然忧患来临,也要载歌载舞;纵然琐事相累,也要汲泉烹茶。只因那平衡的心境,豁达的灵魂。归去,往何处?自是心灵之所,自由之处。走或归,也与高歌和吹笛一样,唯心而已。一念之间,便是忙碌和悠闲、禁闭和自由的差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在喧嚣的红尘里得到一份安宁,在紧张的节奏中悟出一种平衡。

有人将社会分为三种:天真烂漫的孩童,热情似火的青年,沉稳冷静的中年。我们正处于中年社会,最大的特点便是务实,却舍弃了花酒琴、诗舞乐此类的虚。“求实忘虚”的结果便是保住了躯壳却腐烂了灵魂。

偷得浮生一日闲,花一些无用的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忙碌的工作后泡一盏清茗,回家的路上赏身边的风景,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听一出折子戏,下雨天静坐在窗前看水滴的世界……看似无用,却会成为多年后人生最美的回忆。endprint

浮躁而繁华的世界,需要一颗平衡的心,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淡泊宁静,踏歌而行。

[点评]本文以“偷得浮生一日闲”为题,“忙”中偷“闲”,已有“平衡”之意,可谓紧扣材料。开篇引用奥尔德斯的预言,不仅对应标题,顺利地开启下文,而且显示出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行文中先写“疲惫、浮躁和虚无充斥着世界,我们追求着‘务实”,再提“务虚”,强调要“留点时间、空间给心灵和梦想,过一种张弛有度的平衡生活”,也就是要以“虚”补“实”、“虚”“实”结合,凭“一颗平衡的心,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庄子、苏子等论据运用贴切,说服力较强。该考生阅读面广,积累丰富,运用素材灵活自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凡俗,当属考场上的佼佼者。尤其“有人将社会分为三种”、“偷得浮生一日闲,花一些无用的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这两个段落,内涵丰厚,读来引人深思又能感动人心。

诗酒年华

一考生

人生如诗,趁青春年华,落笔摇五岳,创人生之佳绩,书人世之繁华。

人生如酒,趁年少盛世,得意须尽欢,得人生之乐趣,享人世之情意。

诗酒年华,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如诗之高亢,在高亢中追逐梦想;如酒之陈香,在陈香中尽其欢心。凌云之壮志与闲适之逸致,逐梦之雄心与享受之闲情,两相和鸣,便奏出这美妙而平衡的梵音。

如诗如酒,平衡身姿,舞出一树花开。

孔子如雄鹰,驱木车而游列国,凭壮志而说四方,誓将仁者之说传遍四海,为生民立命,为世人谋福,终得万人颂扬,成其万古流芳。庄子如燕雀,淡泊以宁静,闲适而自得;于美梦中逐蝶,于生活中享乐,无为之论为万人所称道,自适之情传遍神州大地。

而我们当怀一颗孔子之心,染一身庄子之气,在奋斗中如孔子,搏击长空,剑指天下,创人生之辉煌,书生年之华章;在生活中如庄子,闲情自适,乐享年华,得生活之乐趣,享本心之逸致。拼搏与宁静的平衡,方得人潇洒一生,岂不乐哉?

如诗如酒,平衡生活,酿出一坛陈酿。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留德十年》中,回忆了求学之路的种种。他曾在教室内苦译名著,也曾和友人携手与席勒草坪漫步;他曾在宿舍里刻苦研究,也曾在俾斯麦塔上俯瞰哥廷根;他曾在木屋内钻研文字,也曾在浪漫的咖啡馆内回味人生……

大师亦是如此,在劳与逸的平衡中,充盈人生,逍遥自得。既无畏前途之艰辛,也拥有奋力拼搏之当今,更乐享生命之情趣而收放自如。人生得此平衡,怎能不令岁月酿出一坛美酒,温一壶月光,回味无穷,历久弥香?

如诗如酒,平衡自我,奏出一曲佳音。

人活一世当学欧阳修,虽身为父母官,为人民鞠躬尽瘁,日夜不休,但亦不改其乐,享人生之趣,与滁人尽欢而游,赏四时之景,乐亦无穷。亦可如刘郎,既为生民造福,福泽后世,又能徜徉于民歌与诗词之间,诵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佳句。尚可似白居易,尽忠于太守政事,造白堤以安民;也不忘以己之私志,游烟雨江南,登锦绣群山。

古来贤者,不唯有尽忠职守之心,亦有投其所好之情。一张一弛的平衡之间,方令我辈称羡。山水之乐,忠君之事,兼而有之,相交相织平衡而自得,怎不令人心生向往?

平衡于诗酒之间,花开一树,尽享繁华。

平衡于诗酒之间,佳酿一坛,尽闻其香。

平衡于诗酒之间,佳音一曲,尽听梵音。

如此平衡生活,如此诗酒年华,吾心愿之,吾心乐之,吾心爱之!

[点评]以诗意的思维、诗样的语言、哲理的思考,本文作者骄傲地摘取了满分的桂冠。开篇处,作者精心打造一组对偶句,从“人生如诗”、“人生如酒”两个角度巧妙释题,总领全文,并深入引申,亮明观点:“诗酒年华,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主体部分采用分论点支撑的结构,分列三个小论点对中心论点进行了精彩、精辟的阐述。作者认真观照古今名人,又审视自我,不但精心选择论据,而且精心锤炼语言,娴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长短句参差,骈散句结合,读来如饮香茗,如品佳酿,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综合看来,此文思想辩证,文质兼美。

在流行与传统中寻找平衡

一考生

如果我问你情人节怎么过,你会侃侃而谈;如果我问你NBA球星你最喜欢哪个,你也会脱口而出是詹姆斯;如果我再问你最近最流行的电影是什么,你也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是《致青春》。

这时,我们换个话题:你知道多少有关巴金、老舍、鲁迅的故事?你知道多少有关《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浮士德》的情节?这些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哑口无言。

这就是荧屏和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自诩为新新人类、一味寻求个性的年轻人面对传统的尴尬与无奈,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所以,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传统文化却越来越淡忘,这更是一种严重的文化失衡现象。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传统,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这种不平衡看似无伤大雅,然而,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文化就会一点点遗失或是磨灭,即使流行文化再怎么蓬勃发展,也将无济于事。

重新找到我们知识结构的平衡吧!不期望每个人都如郭沫若一般把《红楼梦》倒背如流,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对历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人抱怨名著的过时,试问,相对流行歌曲,《论语》、《孟子》等历经大浪淘沙,还被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诵着,这算过时吗?相反,有哪一首流行歌曲能够穿越时空,如此经久不息呢?

2011年,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中“大撤退”。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孙子兵法》来指点迷津;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全新命题——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endprint

当然,社会在发展,人们也应该接受流行文化,但社会再怎么发展,也绝不能丢失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从现在起,重拾那些遗落的传统文化,做一个知识结构平衡的现代人吧,要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新新人类!

[点评]此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作者另辟蹊径,抛开人类自然平衡、心理平衡等不写,却从知识结构是否平衡入题,借以表达对现代人丢弃传统文化、过分追求流行文化这一现象的忧虑,呼唤人们重拾经典,“做一个知识结构平衡的现代人”。作者在倡导追求经典的同时,又没有全盘否定流行文化,这使文章具有了辩证色彩。总的看来,本文在正反结合、古今结合中演进,列现象,揭实质,逻辑严密,论述有力,是一篇观点明确、语言流畅、针砭时弊而酣畅淋漓的佳作。

外婆的平衡生活

一考生

那贫穷山坳里所教给我的平衡,温暖而包容,如冬天的炉火,炽热柔软。

——题记

外婆居住的小山村,偏僻得让人发怵。但百多人聚集在三两座山围成的平地上,远远看去,房子豆腐块般拥挤着平衡排列,倒也热闹。

外婆的房子背对西方,南北方向各有两户,主人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一到农闲,几个老姐妹便坐在院子一角,抱着腿或干点小事,一起摆龙门阵,平和而温馨。西面也有一户人家,是极其破败的土房子,与外婆家的水泥瓦房相比,寒碜而失衡,若不是门口挂着农具和塑料布之类的杂物,便会让人以为这是一所被抛弃多年的空房子。里面也住着一个老太太,六七十岁了,挽个小发髻,佝偻着瘦小的身子,如同一只苍灰的虾米。她偶尔也出来晒晒太阳,却很少参与“龙门阵”大军。

我不喜欢她,是的,非常不喜欢,因为她是一个“偷倌儿”。她身材矮小,行动却异常迅速,当然,这是建立在做贼心虚的基础上的,而被偷者,就是外婆和另四户人家。门口堆着的玉米棒子,晒着的谷子,挂着的年货,几把破烂的锄头……总之,无论大小多少,统统雁过拔毛。一次,我亲眼见她迅速地扑向王四婆家的小公鸡,狠狠地同它搏斗了一番,最后成功地抓获,用灰蓝的围腰裹着,迅速地跑进了自家房门,那鸡尾上纤长艳丽的羽毛,随着她的动作一抖一抖的,消失在小小的房门中。

不仅如此,她还十分小心眼。一次,有个算命先生路过,说外婆房顶上那瓦片堆成的装饰很好,是好兆头。谁想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听见“哗啦”一声响,瓦片装饰碎落一地,而举着竹竿的她,“哧溜”一下回了屋……

外婆她们却像完全没发现似的,依旧乐呵呵的,瓦片事件也因外婆的“耗子理论”而不了了之。我气不过,说:“这样的平衡不保持又怎么样?要好好教训一下她才是!”外婆的几个姐妹赶紧拉住我说:“不行呀,她老了,人又傲,咱们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关照她。”外婆又补充道:“况且她儿子不孝顺,老伴又死了……”“那又怎样!太过分了。”我愤愤不平,外婆却说:“这样一来,她心里就平衡了。人老了,心可受不了什么事给噎着!”

我原以为她们之中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但仿佛约好了似的,大家都要我莫多嘴。于是,院子里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平衡局面:挨偷的全不在意,偷的倒也“心安理得”。

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种微妙的平衡源于几个老人的关心和爱护,正如腊月里闪着火苗热乎乎的炉火,恒久地传递着光和热,柔软热烈,温暖如斯。

[点评]这篇散文题为“外婆的平衡生活”,实际是塑造了外婆以及她几个老姐妹的群像。源于她们内心的关心和爱护(或者说包容),让“院子里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平衡局面”,多少年后回忆起来,这“贫穷山坳里所教给我的平衡,温暖而包容,如冬天的炉火,炽热柔软”,它已深深地传递到“我”的身上。就选材来说,所写的虽为琐屑之事,但小中足以见大;就写法而言,“我”之前的认识、态度与几个老人形成鲜明的比照,这无疑是构思上的出彩之处。文章情感真挚,内容富于生活气息。

生活越是平衡越是丰盛

一考生

五味齐为上,五音全为善。五味齐方能品尝到生活的苦涩酸甜,咸淡有道;五音全方能领悟生活的婉转悠扬,雅俗协调。生活中少一味缺一音便觉寡淡无趣,生活越是平衡越是丰盛。

平衡的生活中,不应有一物过于突出,也不应有一物过于衰弱。平衡的生活当创造出一种意境——如朗月当空,普照万物,世间的一切都被调和,都在清冷的月色下协调共生,浑然一体。

上溯宋代,名家苏轼以长短句为世人熟知。但苏轼的才情远不局限于此,他善文,善画,能御,能曲。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最受后世之人推崇的文人。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性格也被塑造得圆润饱满。在朝为官便鞠躬尽瘁,被贬谪则纵情山水,在自然中追求平衡而丰盛的生活。

箪食瓢饮不美,美的是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的人;竹篁短篱不美,美的是“采菊东篱下”的人。若陶潜,若梅妻鹤子的林逋,无不是把握了生活的平衡,心淡下来不生妄想,欲寡下来不生竞心,自在随性,伴着苦菊、寒梅收获了人生的丰盛。

人是红尘过客,免不了遇到世事的种种关卡。纵使不做在自然中拥抱平衡的隐士,也要跳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力求生活得平衡、自在。

印度文豪泰戈尔作为亚洲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文学造诣自然不在话下。但他最能感染我的,是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真我的追求。我忘不了他苦思冥想的样子,更忘不了他在芒果树下为孩子们朗诵诗篇时满足、自得的神情。我想他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状态下求得平衡,可以说深谙此道。

生活在别处,生活不应只有单薄的一种形态,它理应以多种形态在我们的四周活跃着。这样的人生才是有趣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平衡而丰盛的人生。

印度思想家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但我更愿意说:尽管去做,尽管比较。因为只有千姿百态才能够构成平衡的生活,而平衡的生活更应该囊括这千姿百态。

五味相调,五音齐全。生活越是平衡越是丰盛。

[点评]此文标题“生活越是平衡越是丰盛”即是全文中心论点,且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给读者的印象特别深刻。作者选用苏轼、泰戈尔作为“点”上的实例,辅以陶潜和林逋的素材,表达“纵使不做在自然中拥抱平衡的隐士,也要跳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力求生活得平衡、自在”、“生活不应只有单薄的一种形态,它理应以多种形态在我们的四周活跃着”的独特见解,显示出思辨人生的机智与聪慧;“但我更愿意说:尽管去做,尽管比较”这一“反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行文表达也很出色,例如以“五味”、“五音”、“朗月”作譬喻,叙例时融入“苦菊、寒梅”的意象,有效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位,使语言更具诗情画意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意人生生活
诗意地栖居
人生中的某一天
被耽搁的诗意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