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东亚国际分工和贸易失衡研究
2014-03-20张捷黄盛平
张捷 黄盛平
摘要: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亚诸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形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统计数据分析视域,提出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方式主要为制成品的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方式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大陆处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末端,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得中国大陆从东亚各国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这是造成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东亚;垂直专业化;贸易失衡;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之间的国际分工方式呈现出垂直专业化特征,这是导致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1]。本文拟在分析中国大陆与东亚贸易失衡的基础上,从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的角度探讨其贸易失衡的原因,旨在对改善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①的贸易失衡状况,提高中国大陆在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供理论参考。
一、东亚贸易模式演变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一)东亚贸易模式的演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入,东亚地区呈现出了新的三角贸易模式:由于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技术和资本要素,日本主要从事生产环节中的核心环节,生产、出口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占据东亚区域产业链的最高端;“四小龙”主要从事部分产品开发、采用资本品和一般中间产品的生产,处在东亚产品价值链的中间环节;中国大陆和东盟国家凭借富裕的劳动力禀赋,处于产品内分工体系的最低端,更多地从事产品的加工组装以及最终消费品的出口,成为东亚地区的制造装配中心。东亚这种贸易模式是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主的,也可以称为产业内贸易或者区域生产网络,这体现了东亚国际分工内容由产品分工发展为工序分工,但东亚国际分工的基础依然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在上述东亚贸易模式下,日本和“四小龙”通过产业内分工,将低附加值、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产业转移至中国大陆,也通过中国大陆将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从而形成中国大陆对东亚其它地区的贸易逆差局面。伴随着中国大陆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东亚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使得东亚其它国家对美国等的顺差转移到中国大陆,致使中美贸易不平衡越显严重。因此,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讲,以垂直专业化为主的东亚产业内分工体系是中国大陆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大陆与东亚的贸易方式
作为东亚国际分工体系的后来者,中国大陆参与东亚区域分工的历史并不长,但贸易增速却很快,20年来在总额方面(见表1)有了飞速发展,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韩国、东盟的贸易量均取得了数十倍的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大陆与亚洲各国(地区)的贸易总额占到中国贸易总额(36 419亿美元)的52%,而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大陆与亚洲地区贸易额的比重达到70%,这表明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关系十分紧密。中国大陆与东亚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08%上升至1992年的619%,随后又缓慢下降,这一比例到2011年为3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以出口导向为发展战略,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适时承接了东亚发达经济体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融入世界贸易分工体系。中国大陆加工贸易额由1981年的263亿美元,跃升至2007年的9 8604亿美元,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也上升至2007年的454%。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实现产业内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说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大陆参与国际分工的突破口。
摘要: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亚诸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形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统计数据分析视域,提出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方式主要为制成品的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方式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大陆处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末端,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得中国大陆从东亚各国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这是造成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东亚;垂直专业化;贸易失衡;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之间的国际分工方式呈现出垂直专业化特征,这是导致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1]。本文拟在分析中国大陆与东亚贸易失衡的基础上,从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的角度探讨其贸易失衡的原因,旨在对改善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①的贸易失衡状况,提高中国大陆在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供理论参考。
一、东亚贸易模式演变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一)东亚贸易模式的演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入,东亚地区呈现出了新的三角贸易模式:由于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技术和资本要素,日本主要从事生产环节中的核心环节,生产、出口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占据东亚区域产业链的最高端;“四小龙”主要从事部分产品开发、采用资本品和一般中间产品的生产,处在东亚产品价值链的中间环节;中国大陆和东盟国家凭借富裕的劳动力禀赋,处于产品内分工体系的最低端,更多地从事产品的加工组装以及最终消费品的出口,成为东亚地区的制造装配中心。东亚这种贸易模式是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主的,也可以称为产业内贸易或者区域生产网络,这体现了东亚国际分工内容由产品分工发展为工序分工,但东亚国际分工的基础依然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在上述东亚贸易模式下,日本和“四小龙”通过产业内分工,将低附加值、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产业转移至中国大陆,也通过中国大陆将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从而形成中国大陆对东亚其它地区的贸易逆差局面。伴随着中国大陆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东亚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使得东亚其它国家对美国等的顺差转移到中国大陆,致使中美贸易不平衡越显严重。因此,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讲,以垂直专业化为主的东亚产业内分工体系是中国大陆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大陆与东亚的贸易方式
作为东亚国际分工体系的后来者,中国大陆参与东亚区域分工的历史并不长,但贸易增速却很快,20年来在总额方面(见表1)有了飞速发展,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韩国、东盟的贸易量均取得了数十倍的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大陆与亚洲各国(地区)的贸易总额占到中国贸易总额(36 419亿美元)的52%,而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大陆与亚洲地区贸易额的比重达到70%,这表明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关系十分紧密。中国大陆与东亚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08%上升至1992年的619%,随后又缓慢下降,这一比例到2011年为3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以出口导向为发展战略,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适时承接了东亚发达经济体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融入世界贸易分工体系。中国大陆加工贸易额由1981年的263亿美元,跃升至2007年的9 8604亿美元,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也上升至2007年的454%。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实现产业内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说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大陆参与国际分工的突破口。
摘要: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亚诸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形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统计数据分析视域,提出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方式主要为制成品的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方式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大陆处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末端,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得中国大陆从东亚各国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这是造成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东亚;垂直专业化;贸易失衡;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之间的国际分工方式呈现出垂直专业化特征,这是导致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1]。本文拟在分析中国大陆与东亚贸易失衡的基础上,从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的角度探讨其贸易失衡的原因,旨在对改善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①的贸易失衡状况,提高中国大陆在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供理论参考。
一、东亚贸易模式演变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一)东亚贸易模式的演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入,东亚地区呈现出了新的三角贸易模式:由于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技术和资本要素,日本主要从事生产环节中的核心环节,生产、出口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占据东亚区域产业链的最高端;“四小龙”主要从事部分产品开发、采用资本品和一般中间产品的生产,处在东亚产品价值链的中间环节;中国大陆和东盟国家凭借富裕的劳动力禀赋,处于产品内分工体系的最低端,更多地从事产品的加工组装以及最终消费品的出口,成为东亚地区的制造装配中心。东亚这种贸易模式是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主的,也可以称为产业内贸易或者区域生产网络,这体现了东亚国际分工内容由产品分工发展为工序分工,但东亚国际分工的基础依然是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在上述东亚贸易模式下,日本和“四小龙”通过产业内分工,将低附加值、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组装产业转移至中国大陆,也通过中国大陆将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从而形成中国大陆对东亚其它地区的贸易逆差局面。伴随着中国大陆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东亚地区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使得东亚其它国家对美国等的顺差转移到中国大陆,致使中美贸易不平衡越显严重。因此,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讲,以垂直专业化为主的东亚产业内分工体系是中国大陆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大陆与东亚的贸易方式
作为东亚国际分工体系的后来者,中国大陆参与东亚区域分工的历史并不长,但贸易增速却很快,20年来在总额方面(见表1)有了飞速发展,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韩国、东盟的贸易量均取得了数十倍的增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大陆与亚洲各国(地区)的贸易总额占到中国贸易总额(36 419亿美元)的52%,而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大陆与亚洲地区贸易额的比重达到70%,这表明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关系十分紧密。中国大陆与东亚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08%上升至1992年的619%,随后又缓慢下降,这一比例到2011年为3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以出口导向为发展战略,利用自身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适时承接了东亚发达经济体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融入世界贸易分工体系。中国大陆加工贸易额由1981年的263亿美元,跃升至2007年的9 8604亿美元,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也上升至2007年的454%。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实现产业内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说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大陆参与国际分工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