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2014-03-20董黎晖宋国防
董黎晖,宋国防,赵 璋
(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2.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3.温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董黎晖1,2,宋国防1,赵 璋3
(1.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2.温州大学,浙江 温州 325035;3.温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浙江 温州 325000)
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将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分解为发明能力、吸收能力、转换能力、连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指出通过吸收能力、转换能力和连接能力来带动发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提升是中小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有效途径。从企业内部合作、外部网络化、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合作三个方面揭示了连接能力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及提升方法;从管理、组织内部、组织间和先前拥有的知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吸收能力的前因及其提升方法;对转换能力提升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的保留、选择和激活进行了研究。
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创新能力;创新管理
在传统封闭式创新条件下,资源少、技术能力弱构成了中小企业创新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内部,还应该尽一切可能利用外部资源来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这一新思路为中小企业突破自身资源的瓶颈,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指明了方向。鉴于中小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施途径不仅是对开放式创新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同时对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实践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从外部资源获得技术,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外发放许可证等方式来主动实现已有技术的商业化,而合适的战略技术规划过程是克服这些挑战的关键。Ulrich Lichtenthaler (2008)提出用扩展的产品技术路径图来解决开放式创新中的技术商业化问题[1]。Mattia Bianchi等(2010)针对中小企业,通过采用已有的TRIZ工具结合非财务权重、排序技术以及投资组合管理工具提出了识别向外发放许可证机会的快速简便方法[2]。Mauro Caetano& Daniel C.Amaral(2011)指出尽管技术路径图在创新研究中被广泛引用,但这一方法主要针对技术—产品整合中采取市场“拉式”策略的组织,而针对技术“推式”整合策略的研究则被忽视了,为此他们将技术路径图应用于那些采用技术“推式”整合策略的组织[3]。与上述学者专注于开放式创新后期阶段技术商业化的实现不同,一些学者将开放式创新全过程进行了阶段化划分,并对不同阶段实施开放式创新的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Gene Slowinski&Matthew W.Sagal(2010)将开放式创新管理分为:需要、发现、获取和管理四个阶段,识别了不同阶段的共12种与高质量开放式创新成效相联系的“好的实践”,他们认为这些实践是企业开放式创新系统的关键,它们的有效执行能够导致高质量的开放式创新[4]。Terry J.Fetterhoff&Dirk Voelkel(2006)认为外部创新价值链是由5个关键阶段组成:寻求机会;评价市场潜力和机会的创新性;通过可信度高的声明来招募潜在伙伴;通过商业化获得价值;扩展创新成果。Davide Chiaroni等(2011)认为开放式创新范式分为三个阶段,即解冻阶段、推动阶段、制度化阶段。开放式创新的执行可分为四个维度:网络、组织结构、评价过程和知识管理系统,这些维度可以作为管理和组织的杠杆,凭借它们创新企业可以使其开放式创新之旅更为高效。Johan Gronlund等(2010)指出实施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熟练掌握几个不同的活动,包括寻求机会、评价机会、招募潜在的伙伴,通过商业化实现价值获取,拓展创新成果。他们根据组织新产品开发中的“阶段—门”过程(Stage-Gate process),结合开放式创新的原则,探索企业如何从对外开放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获益。提出了基于动态和实用导向的工作模型,模型包含影响开放式创新得益、减少联系风险、进行系统评价以及通过新产品开发来重构价值创造和获取的途径等内容[5]。
开放式创新意味着创新管理的某种程度的放松,但却需要更多地协调和促进。Jukka Bergman等(2009)提出运用情境和群决策支持系统来管理交互组织情境下的开放式创新过程[6]。Pedro Parraguez Ruiz(2010)整合C-K设计理论(Concept-Knowledge Design Theory)、TRIZ和信息技术探讨了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技术和知识转移。他们指出运用已有的创新管理方法和合适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部分克服不协调以及技术“推”和“拉”平行过程中的低效率,提高投资于研发和技术及知识转移中资源的效率及效果[7]。Juan Ignacio Igartua等(2010)认为所谓创新管理工具是指以系统方法支持创新过程以及帮助企业克服新市场挑战的工具技巧和方法。他们研究了西班牙电梯制造企业的研发单元在执行开放式创新战略过程中,对创新管理的技巧和工具的应用,包括创造力培养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技巧、新产品和过程开发技巧、知识管理技巧、技术管理技巧、企业智力技巧、合作和网络化技巧、战略管理技巧、创新项目管理技巧、设计管理技巧等[8]。Rene Rohrbeck等(2009)通过案例研究,总结了开放式创新的11种工具,即预测性的专题讨论会、执行经理论坛、顾客整合、专项的学术研究资助、企业联合项目、公司风险资本拥有者、网络平台、联合发展、战略联盟、建立子公司、市场测试等[9]。
我国理论界有关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开放式创新的机理,包括内涵、特征、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转移、资源配置、开放式创新对技术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等方面。有关开放式创新如何实施的研究较少,主要包括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的外部产业条件和内部因素、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搜索、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企业专利管理模式、将TRIZ方法引入到开放式创新中、合作化开放度的选择与外部关键资源的获取关系、开放式创新中创新资源获取机制的变化以及从项目管理和组织变革的视角探讨开放式创新的实施。
这些研究成果为企业如何开展开放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方法选择,但是鉴于开放式创新的复杂性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成功的开放式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实施方法的选择问题,从深层看更是开放式创新关键能力的培育和发展的问题。因此从能力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更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能力构成体系
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企业的创新活动分为知识探索、知识保留以及知识开发。与传统创新理论不同,开放式创新理论强调企业在内部开展上述三项活动的同时还要求企业到外部进行知识探索、保留和开发,由此衍生出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所需要的六大子能力:发明能力(内部探索)、吸收能力(外部探索)、转换能力(内部保留)、连接能力(外部保留)、创新能力(内部开发) 和解吸能力(外部开发)[10],具体见表1。
表1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知识流程
1.发明能力(Inventive C-apacity)
发明能力是一种内部探索知识的能力,即在组织内部产生新知识的能力。Smith(2005)认为,当外部市场机遇出现时,企业会首先会选择进行内部的知识探索过程[11]。而在新的知识产生之后,企业会将新的知识通过某种联系嵌入并整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因此,发明能力主要包括内部知识的产生和整合两个流程阶段。
2.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
开放式创新强调利用外部技术,吸收能力成为外部技术进入企业的关键因素。与发明能力是一种从企业内部探索知识的能力相比,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则强调组织拥有的一种从企业外部探索知识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流程阶段,即获取外部知识和将外部知识同化融入现存知识库。
3.转换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
转换能力是指企业内部持续保留知识、不断重新定义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拥有转换能力的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对企业已有知识或技术提出新的挑战时,会首先强调通过开发、激活内部储备的知识来把握商业机会,从而在创新活动中获得较高的成效或迅速达成企业的目标。
4.连接能力(Connective Capacity)
开放式创新的关键目标之一是获取组织间流动的外部知识,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创新成功。组织间的关系,比如联盟,往往会被视为是企业的外部知识保留的重要途径。而企业对外部知识的保留能力被定义为企业的连接能力,包括联盟的能力和关系能力两个方面。同内部知识保留一样,企业对于外部知识载体的外部网络也必须进行长期的维护与管理。企业的连接能力一般包括两个流程阶段,分别是在组织之间的关系中维持正确的知识和此后重新激活这些知识。
5.创新能力(Innovative Capacity)
在本文中,我们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内部知识利用的能力,创新能力也代表了企业吸收能力中已实现的、可利用的组成部分(Lane等,2006)[12]。创新能力与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发明相关。企业可以从少量的新知识中产生很多发明,但也可能面对大量已拥有的知识而缺乏开放利用的能力。
6.解吸能力(Desorptive Capacity)
理论上,解吸能力是与吸收能力相反的过程,解吸能力描述了企业外部知识开发的过程。解吸能力也包括两个连续的流程阶段,其一是识别外部知识开发的机会;其二是将知识转移给接受方。由于知识本身的非竞争性,解吸性知识并不排斥企业自身内部的应用。在进行知识转移的财务与战略动机较为明确的前提下,外部的知识开发能力就会使企业将自身知识转移给接受方。
中小企业创新最大的障碍在于缺少足够的创新资源,因此能否通过开放式创新来最大限度的利用外部知识是决定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发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中小企业的知识基,知识基越大则发明能力就越高,而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则是对已有知识基中可以利用知识的应用及商业化。吸收能力则是通过开放式创新扩大企业知识基的最重要能力,当然外部知识进入企业后能否被有效的保留并在需要时及时方便地重新激活也特别重要。因此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实际上遵循的是由吸收能力、转换能力和连接能力来带动发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过程(具体见图1)。
图1 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基本过程
因此,拥有强大的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转换能力是中小企业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能力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为此文章将分别针对这三个能力的提升做进一步地探讨。
三、吸收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吸收能力是由Kedia&Bhagat(1988)首先提出的[13],Cohen&Levinthal(1990)借用了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认识新的外部信息的价值,并吸收它,将其应用于商业终端的关键创新能力”[14]。吸收能力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公司比其他公司在通过引进外部发展的技术或者与创新伙伴技术合作中创造、获得价值方面做得更好。开放式创新中,吸收能力与由外而内的维度相联系。因此,吸收能力和知识增加的有效性被许多学者视为开放式创新的关键。广义吸收能力的作用过程包括:第一,识别技术机会;第二,抽出并加以吸收,包括识别外部和内部知识技术相容性的能力;第三,理解/转变,包括获得、调整并将外部知识技术整合到产品开发中;第四,共享/传播/开发,包括将整合的知识价值化,以面向市场的能力。前两个阶段成为潜在的吸收能力,后两个阶段是吸收能力的实现。文章的吸收能力是狭义的,主要是指前两个阶段,后两个阶段则属于内部及外部知识开发的过程。有效知识转移的先决条件是理解内部和外部的能力,以及识别内部能力的差距、平衡内部及外部知识的能力和企业间传播知识的能力。
吸收能力的高低涉及到管理的、跨组织的、组织内部的以及先前相关的知识等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管理因素
Cohen&Levinthal(1990)指出,与训练、教育、知识共享等相关的个人学习行为和选择是组织层面吸收能力的重要基础[14]。但是组织吸收能力不是单纯寄居在单个人那里,而是依赖于个体能力之间的联系。管理能力可以整合并应用现有的和外部获得的知识,因此吸收能力可能受到管理团队的认知和主导逻辑的影响和限制。提高吸收能力有必要改善管理中的沟通结构、塑造经理的性格、提高经理对组织专业知识贡献、发挥经理作为看门人和在边界扩展、跨功能的交互界面中的作用。
2.组织内的因素
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指获取或消化信息,而且指组织的开发能力。吸收能力不只依赖于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直接界面,同时也依赖于内部亚单元之间的知识转移。组织结构可以用于执行与知识相关的多重任务,如评价、消化、整合、应用和构建知识,组织形式(包括职能型、事业部型和矩阵型)影响着知识整合的效率、范围和灵活性。有研究表明正式的层级结构对于知识的共享具有负效应(Tsai,2002),而非正式的多边关系、社交作用对于知识共享具有正面效应。
组织内部的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对于识别和消化新知识非常重要,社会嵌入性对于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移很关键,个人网络影响着知识的共享和消化。组织结构内部正式程度、分权水平、联系机制的应用等都与吸收能力相关,其他如人力资源机制、报酬系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网络联系的强弱等也有影响。
就组织内部而言,推动吸收能力的提高除了注意组织结构和组织内非正式网络外,企业还需要使组织内部权威和决策权的分配、激励条款、部门任务的分组等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创造。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推动跨功能交互作用、激励员工参与、进行工作轮换等,而社会能力(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社会化策略)有助于提高现实的吸收能力。
3.组织间的因素
路径依赖性、企业所拥有的相关异质性知识的隐性本质和组织背景限制了组织迅速整合外部获得的知识。社会嵌入性、网络位置和其他因素也影响了组织间吸收能力,如产业集群、战略伙伴和网络对吸收能力也有影响。社会网络和网络嵌入的深度同样会影响组织的吸收能力,当知识是隐性知识时组织之间的交互作用越好,知识越容易转移和消化。组织之间联系的强度和宽度都有助于提高组织认知并吸收复杂的思想。因此,中小企业首先要与开放式创新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强度,拓展联系宽度;其次,建立冲突和利益协调机制。理想组织关系应该使有效组织学习对合作组织双方都是必要的,任何一个的过多控制都会导致功能失调;再次,预先了解并学习拟吸收的合作伙伴所拥有的知识;最后,尽可能利用产业集群等本地网络来构建开放式创新伙伴关系网。
4.已有的相关知识
已有的相关知识是吸收能力的重要前因,但是有关已有存量知识的储存和恢复机理人们知之甚少,已有知识与吸收能力联系的机制尚不清楚。显性知识的保留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纸质的文件,但是许多隐性知识如惯例、规范、行为模式、经历等难以保存并在组织需要的时候加以获取。为了使相关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吸收能力的开展,组织有必要将先前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在组织内部扩散以便将来需要使用时能够方便地获取,并且不会因人员流失造成重要知识的丢失。
四、连接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中的连接能力包括内部连接和外部连接,提升连接能力的核心是加强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部的合作能力。连接能力是整合和影响组织及个人机制的能力,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组织能力,这些机制管理着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团体间关系。连接能力主要由内部合作能力、网络化能力和由外而内及由内而外的合作能力三部分构成。
1.内部合作能力
一些学者强调有效率和效果的内部合作结构是开放式创新中的先决条件。他们将这种能力界定为“发展互补性的内部网络以获得外部技术的能力”,为了使互补性的网络成为可能,组织必须建立提升跨学科、跨层级知识交换的协调能力,推动功能性知识与成分知识之间的多方交互作用的能力,促进知识流跨越功能性边界和权威边界线。如果不能确保这些能力,那么外部交流和知识交换就会失败。在组织层面,“创建跨功能的团队和任务执行力量的能力”和“协同整合人们创造性的能力”以推进“启发式的丰富的认知性团队工作”,将有助于推动互补性网络的形成。构建内部合作能力,第一,需要建立互补性内部网络以帮助员工获得外部诀窍;第二,对跨边界知识交流进行协调;第三,拥有协同整合创造能力的能力;第四,提供合作所需的基础设施、惯例及程序。
2.网络化能力
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与供应商、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互补性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并保持一定的联系强度。事实上,网络化能力是成功开放式创新的核心能力之一。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这些网络化能力是多重的,它们包含了管理能力的概念、商业模式的发展、基于信任的治理机制、全球化特点和本地的连接等。
发起、管理、演进、保持或者终止开放式创新网络的最重要的组织能力通常包含以下几种:①为协调和标准化联盟过程而建立基础设施和流程的能力;②促使公司和个人网络改变的能力;③平衡行为者之间水平和垂直关系强弱联系的能力;④在网络中管理系列的、合并的或者相互依赖的团体;⑤建立声誉和良好愿望以构建网络管理中的信任,并建立基于信任的程序;⑥在学校、供应商和用户构成的价值网络之内或者跨越价值网络诱导协同交互作用;⑦平衡价值网络之间的交易价值和成本;⑧避免价值网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⑨为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过程而改变所利用的开放式创新服务中介;⑩拥有推动网络演化的技巧。
3.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合作
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是开放式创新的基本思想。它涵盖了为了内部创新而正确使用外部知识,或者相反,即利用来自于内部的发明,将这些发明应用于实际的创新项目,并将其卖给市场。在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过程中,为了平衡内部或者外部团体之间的价值观和信仰,开放式创新组织的一个突出的任务是管理知识转移和共享无形利益。这个组织功能被界定为“边界跨越”。一般的网络能力只是为成功的知识流出和流入提供了基础,但是开放式创新还需要特殊的流入/流出组织层面的管理能力。
第一,组织面对外部团体的凝聚能力。与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意味着某种管理上的放松,在新的松散管理条件下,企业必须保持一定的凝聚力,员工有必要在身份认知、企业的内外部利益上形成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第二,在内部和外部知识之间沟通认知距离的能力。在协作条件下,当组织的文化反对时,企业很难从合作中收益。组织的结构、程序以及组织的正式文化必须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在内部和外部知识之间缩短认知距离。第三,与创新伙伴之间的管理相似性。管理上的相似性有助于企业之间身份的相互认同,从而方便知识在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管理相似性的实现可以在不同管理层面上建立专用的界面来形成。当然在这个情境下,通常需要有中高层管理者构成的看门人来管理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面。开放式创新的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合作能力还需要企业拥有:共同思考、共同设计和共同发展的能力;推动用户介入的能力;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管理研发合约、引入许可证、联合开发、联合制造、联合投资的能力。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五、转换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如果说吸收能力是认识并开发企业外部技术机会的能力,那么转换能力就是基于企业内部创造的技术机会持续重新界定产品组合的能力。无论是吸收能力还是转换能力对于开放式创新而言都是重要的,对于构建持续竞争优势而言,在下列情况仅仅有吸收能力远远不够:存在路径依赖,知识具有累积性;进入时机很重要;企业在一个持续变化的环境中运作,它不需要仅仅对外部变化做出反应,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改变环境。
转换能力主要解决以下三项任务:选择技术;随时间保留这些技术;重新激活并与现行技术的开发努力相整合。
1.选择需要保留的技术知识
知识的保留是有成本的,比较容易创造的知识无需保留,难以创造的知识必须保留,在有限资源条件下企业必须选择哪些知识必须保留。选择的依据是知识的未来战略价值和决策者的偏好。但是一方面由于关于未来需要、供给状况、竞争者行为和其他外部因素信息的不完全,使得知识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知识所具有系统性特点使得选择应该保留的知识并非易事。解决知识选择中的不确定问题的方法是搜集足够的信息。企业可以通过使用规则、程序、正式的信息系统、特定的研究和正式的计划机制来获得并加工关于未来具有战略价值的知识向量的数据。知识越系统,选择决策就需要更多的独立向量的信息,它的未来战略价值就只能由与其相关的其他非本地化知识所决定,决策时就需要考虑更多的方面。在判断知识的价值时,企业可以通过丰富的媒介在经理之间就未来技术趋势交换观点和想法,当然这也可以通过整合正式计划机制、面对面的会议和跨越边界的角色来引出、讨论或交换关于未来技术的解释。
2.进行知识保留
显性知识只需要编撰即可保留,知识的隐性程度越高,保留知识就需要更多的媒介。中小企业在进行知识保留时首先要了解保留整个知识向量需要多少信息,如果少于一定的水平那么未来知识的激活将会遇到困难;其次,在保留知识向量信息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知识激活的速度。知识向量的相互依赖性影响着必须同时保留的知识向量的数目。企业必须给所保留的知识向量编写目录,且形成一定的组织机制定期回顾这些目录,否则所保留的知识向量可能会丢失。
3.知识的重新激活或合成
这个包括相互关联的任务:认知企业机会,重新激活保留的知识,将已激活的知识与其他知识向量联系以便开发新的商业机会。重新激活知识需要企业认识到新的业务发展机会,公司可以通过观察员、头脑风暴、研讨会、信息服务机构、参与企业专题会议、搜索单元等来发现机会。所保留知识能否重新激活与日常使用频率、近期使用的情况以及组织的相似性相关联。通过知识目录来确保可获得性是知识激活的重要手段,为了激活这些知识,企业需要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并将其重新内化。
总之,连接能力能够确保中小企业从内部和外部及时发现并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吸收能力可以使中小企业尽快将外部发现的知识内在化并整合到现有产品和技术中,转换能力则可以将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保留在企业内部或外部,并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方便地获取或重新激活这些知识。上述三大能力的加强,为中小企业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奠定了能力基础,如果辅之以恰当的协调机制,中小企业就可以克服资源劣势,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新产品、新专利,最终实现发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的全面提升。
六、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中小企业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文章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转换能力,研究了这些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的途径和方法。事实上,开放式创新过程极其复杂,一方面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体系中各能力的作用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影响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因素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组织层面和外部环境层面的,这些因素之间同样存在着交互影响。文章只是独立探讨了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关键能力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提升方法,囿于已有的认知水平对于各个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涉及较少,这些也是未来开放式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内容。
[1]Ulrich Lichtenthaler.Integrated roadmanps for open innovation [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8,51(3):45-49.
[2]Mattia Bianchi.Sergio Campodall'Orto,technologies[J].R&D Management,2010,40(4):414-431.
[3]Mauro Caetano,Daniel C.Amaral.Road mapping for technology push and partnership:Acontribution for open innovation environments[J].Technovation,2011,31(7):320-335.
[4]Gene Slowinski and Matthew W.Sagal.Good practices in open innovation[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3(5).
[5]Johan Gronlund,David Ronnberg Sjodin,Johan Frishammar.Open Innovation and the Stage-Gate Process:A revised model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Call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0,52 (3):106-131.
[6]Jukka Bergman,Arljjantunen and Juha-Mattl Saksa.Enabling open innovation process through interactive methods:Scenarios and 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13(1).
[7]Pedro Parraguez Ruiz.Technology&Knowledge Transfer Under the Open Innovation Paradigm[EB/OL]. http://www.openinnovate.co.uk/papers/dissertation.pdf,2010-09-16/2013-2-18.
[8]Juan IgnacioIgartua,Jose Albors Garrig ó s and Jose Luis Hervas-Oliver.How innova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s supporand open innovation strategy[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3(3):41-52.
[9]Rene Rohrbeck,Katharina Holzle and Hans Georg Gemunden.O-pening up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How Deutsche Telekom creates an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 [J].R&D Management,2009,39(4):420-430.
[10]Ulrich Lichtenthaler,Eckhard Lichtenthaler.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8).
[11]Smith,K.G.,Collins,C.J.and Clark,K.D.Existing knowledge,knowledge creation capability,and the rate of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high-technology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346-57.
[12]Lane,P.J.,Koka,B.R.and Pathak,S.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833-63.
[13]Kedia,B.L.,R.S.Bhagat..Cultural constraints on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cross nations: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management[J].Acad.Management Rev.,1998,13(4):559-571.
[14]Cohen,W.M.,D.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Sci.Quart.,1990,35.
(责任编辑:GH)
Open Innovation Capability System of SMEs and Approaches to Develop These Capacities
DONG Li-hui1,2,SONG Guo-fang1,ZHAO Zhang3
(1.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2.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 325035,China;3.Wenzhou City Housing and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Committee, Wenzhou Zhejiang 3250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open innovation capacity was divided into inventive,absorptive,transformative,connective, innovative and desorptive capacity.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MEs to implement open innovation successfully by using strong absorptive,transformative and connective capacities to develop inventive,innovative and desorptive capacity.The main contents of connective capacity were revealed from three aspects,such as internal collaboration,networking and inside-out/outside-in collaboration and ways to improve connective capacity were discussed.Anteced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such as managerial,intra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prior knowledge,were identified and ways to improve absorptive capacity were also provided.Finally we analyzed way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by knowledge retention,knowledge choice and knowledge reactiv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pen innovation;Capability of innovation;Innovation management
F270
A
1004-292X(2014)06-0039-06
2014-02-21
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wsk070)。
董黎晖(1975-),女,浙江温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宋国防(1951-),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产系统运作与优化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