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人类学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14-03-20张明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5期
关键词:恩施人类学民族

张明波

(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

生态人类学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张明波

(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

生态人类学的主旨是探讨人与环境的良性发展,这种价值诉求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

生态人类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自身发展能力弱,必须按照生态人类学的理念要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积极寻求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生态人类学的价值诉求

生态人类学缘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一般认为是斯图尔德于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文化生态学”是“生态人类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1]。而生态人类学”一词则由美国学者维达(AndrewP.Vayada)和拉帕帕特(RoyA.Rappaport)于1968年首次提出。关于生态人类学的含义,学术界存在着争议。其中,日本学者绫部恒雄认为,“生态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及其进化的人类学的一个领域”[2]。我国人类学家宋蜀华认为,“生态人类学着重研究人类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把人类社会和文化视为特定环境条件下适应和改造的产物”[3]。宋先生还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迫切地需要和发展生态人类学学科”[4]。

因此,可以说生态人类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下审视经济发展问题,应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用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的话来讲应该实现由“旧式现代性向新式现代性转变”,前者片面强调人的力量和主宰,后者则强调“天人合一”。生态人类学强调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笔者认为,生态人类学理念对于指导民族地区探索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其实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发展中,他们也在不断地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如学者李本书研究指出,“傣族对于‘龙山林’的敬畏,在文化层面是一种有益的生态意识观念,在实践层面上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5]。他还指出,生活在云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对一些树木和森林充满了敬畏,并将它视为神圣的地方,这其实对于保护森林,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多少数民族都有图腾的植物或动物,有的民族把一定的动物视为他们的保护神,如白族人视鸡为保护神,摩梭人把虎视为守护神等等,“一些社会的所谓土著或部落人民……保持着一种与自然环境亲密和谐的传统生活方式”[6]。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积累的这些生存智慧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下,伴随着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民族地区必将加快现代化步伐。同时,这也会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再加上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往往比较脆弱,对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该地区位于我国西部高原和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该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产业开发,都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着很大影响。因此,该地区发展必须高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能片面地追求GDP,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人类学的核心是正确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与今天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致的。就民族地区而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同时,必须考虑到民族地区实际,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要注意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不保护好生态环境,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7]。当前,民族地区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大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族地区许多领导还是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视民族地区客观上存着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现象,因为“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较差、难以生存土地,占全国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3%,主要分布于民族地区”[8]。正如有学者指出,“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其脆弱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生态环境问题乃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9]。民族地区生产方式落后,工业主要以能源、煤炭、石化、采掘等为主,环境污染严重;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加快,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处理滞后,存在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资源,掠夺式开发,竭泽而渔,唯GDP依然比较严重。

笔者认为民族地区不能过于强调与发达地区相比,必须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理念,切实摒弃仅仅注重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注重绿色产品开发;要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发展低碳产业;要注重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提高文化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要制定和执行完善的环境保护和惩治机制,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必须摒弃单纯工业化,片面追求产值的社会发展观,树立符合民族地区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保障本地区具有长期发展的能力”[10]。

3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在生态人类学的理念下审视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民族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生态经济要求“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1]。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将生态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去,结合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和发展。

3.1 发展生态农业 对民族地区而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在利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的同时又要注重环境保护,注意森林、草地、水源、特色资源的保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恩施地区近年来在探索生态农业的道路上前进较快,第一,恩施州提出了“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战略”,十分注重特色农业建设,已经形成烟叶、茶叶、蔬菜、林果、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并通过努力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基地。第二,成功地探索了“五改三建”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模式,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高效经济园、建现代文明家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三,挖掘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村寨,发展观光农业,扶持农家乐,大力发展农村休闲体验和旅游,有力地推动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如恩施市成功打造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柳州城休闲度假区、莲花池旅游新村、望城坡—茅坝槽休闲旅游景区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旅游效应和生态效应。

3.2 发展生态工业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比较落后,大多还是以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增长方式,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恩施的工业不够发达,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总量小。“十一·五”期间,恩施州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8.9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22.7%。结合地区实际,恩施着力打造了食品、能源、烟草、药化、建材、矿产等六大支柱工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恩施正努力打造绿色食品、洁净能源、矿产加工、建材开发、现代烟草等“五大百亿元产业工程”。笔者认为,恩施地区发展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文化优势,高瞻远瞩,准确定位,长远规划,应该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应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注重清洁能源开发,培育生态工业,充分发挥生态和文化优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3.3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西部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地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应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将旅游经济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在各环节都要强化生态意识。同时,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旅游潜力,“制订生态旅游规划,实施完善的生态调控与管理措施,寻找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12]。

近年来,恩施注重发挥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优势,积极扶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更是大大促进了恩施旅游的腾飞。“十一·五”期间恩施交通状态大大地改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的迅猛发展为恩施旅游强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恩施目前有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3处,恩施市和利川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举办中国·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恩施旅游知名度,恩施州2013年获“最佳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称号。笔者认为,未来恩施生态文化旅游有更大的前景,但是,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恩施生态文化旅游一定要站在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度来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谋划,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大力气;第二,要不断打造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的品牌,正如社会学家指出,中国已经逐步进入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也是在消费符号。其实在笔者看来,旅游是一种消费,更是在消费符号。因此,恩施要充分发挥该地区民族的、历史、生态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恩施旅游品牌,扩大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好、推介好恩施,使恩施家喻户晓,将恩施打造成为一个全国知名,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第三,围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生态文化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高品位、全方位、重细节地加大建设,全州广大人民群众要有长远发展眼光,通过千方百计的努力使每一个在恩施旅游的人都能够玩得开心、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使他们成为宣传恩施、推介恩施的重要力量。

4 结语

总之,生态人类学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及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总结的一些生存智慧,对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民族地区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 R·McC·内亭.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J].民族译丛,1985(3):23-29.

[2] 任国英.生态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5):85-91.

[3] 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4):62-67.

[4] 陈心林.生态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2005(1):45-50.

[5] 李本书.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89-95.

[6]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等,译.长春:吉林出版社,1997:143.

[7] 宋蜀华.民族学的应用与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5):1-9.

[8] 马林,杨玉文.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2-46.

[9] 包庆德,王东. 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发展理论研究之进展[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2):94-98.

[10] 朴今海.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17-20.

[11] 程显煜,陈钊.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西部发展[J].天府新论,2000(2):28-33.

[12] 闫红霞. 基于生态人类学的西藏原生态旅游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5-149.

Eco-anthrop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ulti-national Areas—A Case Study on Ensh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ZHANG Ming-bo

(South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esearch Center, Hubei Minzu University, Enshi, Hubei 445000)

Eco-anthropolog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environment, which dire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ulti-national areas, i.e., hold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hifting the patterns of economic growth, promoting eco-economics on the basis of multi-national areas realty, and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ecology and economic in multi-national areas.

Eco-anthropology; Multi-national a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国家民委项目“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研究”(08HB01)阶段性成果。

张明波(1980- ),男,湖北郧县人,硕士,研究员,从事社会学研究。

2014-05-04

S 181.4

A

0517-6611(2014)15-04948-02

猜你喜欢

恩施人类学民族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我们的民族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多元民族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恩施年俗——点路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