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撰写文献综述探讨
2014-03-20李延华孟岳成
李延华,陈 杰,孟岳成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食品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多数高校的食品专业已采用教育部批准设立的“3+1”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很多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研究论文、课堂研讨、设计性实验等教学内容。整体上,从论文选题、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大学生创新实验到科研结果评价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文献综述。然而,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和实验过程中,往往忽视文献综述这一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合理查阅科研文献,系统地进行总结、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实验技能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搜集
1.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1]。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顺藤摸瓜”,挖掘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这样通常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文献。
1.1.1 中文资料的检索。作为当代大学生,必然要学习相关的论文检索知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检索可以获得文章的出处、作者、年限及全文,可以按照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数字期刊论文进行分类下载。检索时不要只用题目名检索,可以输入摘要、关键词、出版年、出版单位、作者等进行相关查询[2]。另外,教材的下载可应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专利主要选择中国专利信息网、中国知识产权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中文标准数据库主要选择中国标准服务网、中国标准资询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标准数据库等[3]。
1.1.2 外文资料的检索。食品专业论文资料的查询工作中,外文资料的检索较为重要,而且外文资料的参考价值较高。同时,大学生需要注意,国外论文发表周期较长,现在查到的论文,实际上可能是几年前的实验内容,因此要把握研究动态。
英文文献可以到 Elsevier 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Wiley Full Collection、Nature、Ei Village 等外文资料网站检索[4-6]。学生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应资料的全文、摘要及参考文献。与此同时,也可以参照所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进一步检索。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创作的,第一作者查不到时,可以查其他作者是否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全文的进一步检索和精读。
虽然从以上提及的数据库中已经收集到大量的文献,但是有时还会碰到查不到的文献,可用互联网进行检索,如Google学术搜索等。此外,大学图书馆或国家图书馆也是文献搜集的平台,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联系,并进行文献传递。
1.2 印刷资源的查阅 对于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印刷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些印刷资源需要到图书馆亲自手工查询,例如教材。这些文献资源的原理介绍清晰,体现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而且准确、详细。教材借阅时到图书馆根据中国图书分类A~Z的表示方法查询,食品科学方面主要涉及TS类图书。
2 文献阅读
文献搜集之后进行阅读。对于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如果不看透文献就想做好科研,可以说一点可能都没有。只有广泛阅读文献,深入学习,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科研观点。
2.1 阅读方法 文献中的重点部分要精读,特别是可以指导实验的内容;背景部分要泛读,读摘要,或者读摘要和结论;还可以看图表。阅读过程中不要贪多,不要心浮气躁,相反要沉下心来,大量阅读文献。对于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文献可以看懂,有的文献看不懂。看懂的要认真学习借鉴,看不懂的内容要深入探索,可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并理解后,再反过来重新阅读,以便加深理解。阅读的过程中要对问题、现象和科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做好文献记录 食品专业大学生在搜集资料时会发现涉及的文献较多,看过的文献,如果只是做标记,划下标线,还是很容易忘记,过段时间要查询起来也非常麻烦。最好一边阅读,一边整理,整理出文献中有价值的部分,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此方法操作简单,对提升写作和阅读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在阅读外文文献时,可以把一些经典的英文段落或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这样不但在撰写论文或做实验时可以直接运用,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
3 文献综述撰写
3.1 文献综述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体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4个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4个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实际撰写过程中,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应避免出现如下错误。
3.1.1 大量罗列、堆砌文章。搜集文献应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怎样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筛查、检索到目标信息成为关键环节,很多大学生这方面能力比较欠缺[7]。分析原因,还是食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文献综述写作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
3.1.2 急躁地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势必阅读大量相关文献,食品专业的文献往往涉及外文论著。大学生阅读和筛选文献资料时存在急躁心理和语言障碍。克服阅读大量文献的急躁心理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拓宽知识视野,掌握筛选目标文献的技巧,同时要巩固外语水平,学会思考、分析、综合,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8]。
3.1.3 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大学生很少批判名校、名师的观点。分析原因,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却忽略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开发、培养,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对科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9]。
3.1.4 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针对有学术争议研究主题,有些大学生会回避矛盾。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与改善是必要的。有些大学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而是宣称某种研究结果,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10]。
3.2 概括归纳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读者更快地了解基础知识和研究现状。阅读时,需要确定文献与要做研究之间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将其包括在文献综述中;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判断;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领会与该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11]。整体上,需要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3 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 根据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其他交叉专业、领域可能给予的影响,根据在纵横对比中发现的主流和规律,指出几种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案。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或者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领域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评定其是否具有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并说明成果的可能性等。但是,这类集中介绍研究成果的综述性文章只能作为新的研究的基础或参考点,不能被用来替代自己的独立研究。
4 结语
食品专业的文献综述是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方面内容。食品专业大学生应培养相关领域知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克服阅读过程中的急躁情绪和外语障碍,对文献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为新课题的确立及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1]高丁冬.搜索引擎与文献检索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1):463-464.
[2]周丽娟,董巧连,杨慧.电子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的规则与技巧[J].农业网络信息,2009(7):125-126.
[3]李元莉,刘源,董民强,等.高校食品类专业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808-10809.
[4]罗利华,季春.化工课题科技查新工作中数据库系统与网络资源的选择与利用[J].科技与经济,2006(6):53-56.
[5]王德英,姚炜,毛琴芳.面向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利用讲座探讨[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8(3):57-58.
[6]范妮.几种重要的化学文献检索工具使用方法简介[J].科教文汇,2009(26):188,246.
[7]孙彩霞,焦艳平.网络环境下的食品科学文献信息资源与利用[J].食品科技,2000(5):56-59.
[8]朱凤妹,马彦格,王红霞,等.食品专业学生撰写食品文献综述的尝试及存在问题分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1):76-77.
[9]胡文忠.我国有机食品研究专题文献的特征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2):111-113,117.
[10]时俊卿.撰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4(7):56-58.
[11]苏敏.如何撰写文献综述[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5(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