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4-03-20容迪

文教资料 2014年13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容迪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报告

容迪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本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量工具,对独立学院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共667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被试在抑郁、焦虑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大四贫困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贫困生。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低于双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困扰又不会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会去寻求专业帮助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 心理贫困 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家庭经济贫困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近年来,政府和高校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而贫困学生因经济压力所带来的“心理贫困”却往往被忽视,且心理贫困是隐性的,它和经济贫困不同,心理贫困引发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独立学院依托母体本科学校,利用其有利教育资源所创设的二级学院,其办学模式和生源特点相对普通本科院校特殊,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经济情况较好,但还存在少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或者生活费的学生[1]。在这种贫富差距明显的环境之下,心理困扰就会影响贫困生以后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如何及时、有效地开展新生贫困生心理援助工作,成为独立学院日常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以独立学院贫困生为对象,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贫困状况、成因进行调查分析,为建立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扶助机制提供重要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独立学院被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不同年级、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共667人进行调查。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76.3%、23.7%;文科生占33.3%,理工科占60.1%,术科学生占6.4%;23.7%的学生来自城市,44.4%的学生来自农村;单亲家庭89.6%。在学费来源方面,68.5%的学生是由父母支付学费,20.7%的学生是靠助学贷款,8.2%的学生是由亲友资助。调查数据显示,50.4%的学生感到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上的困扰;而54.6%的学生会选择向亲友倾诉减缓心理压力,40.7%的学生会独自忍受,仅有3.9%的学生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调查被试中86.9%的学生所在学校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只有50%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对缓解心理压力有帮助,且只有40.7%的学生会选择心理咨询服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作为测量工具,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状况因子,共90个题项,采用五级评分。

2.结果分析

2.1 不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年级被试在抑郁、焦虑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大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2 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带来心理困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差异检验

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困扰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未带来心理困扰的贫困大学生。

表1 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带来心理困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差异检验

2.3 不同家庭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检验

来自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和双亲家庭学生在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上差异显著,单亲家庭学生得分高于双亲家庭贫困生。

表2 不同家庭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差异检验

2.4 有心理困扰是否会选择去咨询室寻求帮助被试的SCL-90得分差异检验

本研究调查对象均为被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4%的学生感到家庭经济困难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困扰。然而只有3.9%的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困扰的时候会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有心理困扰不会选择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被试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不去心理中心寻求帮助的贫困大学生。

3.讨论

3.1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现状分析

已有研究发现,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2][3]。本研究发现大四贫困学生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贫困生;来自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双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未带来心理困扰的学生。由此分析,独立学院比普通本科院校学费偏贵,但部分家长还是想方设法在儿女入学时拼凑齐第一学年的学费,虽然存在家庭经济上的压力,但是怀揣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大部分学生心态还是积极的。到了大四,部分家庭甚至还在偿还借来的上一年学费,学生家庭状况没有改变,很多学生倍感压力巨大。单亲家庭学生本来就因为父母离婚的问题带来不少心理问题,再加上经济困扰的双重压力,心理问题较突出。在独立学院求学,身边不乏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在这种巨大的经济差距下,很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又不会去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这部分学生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去寻求专业帮助的学生。长此以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症状更严重,如:自我认识上的自卑、情感上的焦虑、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

3.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及对策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是困扰贫困学生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但不能将所有心理问题的产生均归结于家境贫寒。高校中不乏家庭经济困难但是自立自强、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积极型人格学生。可见经济问题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不是内因。政府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但这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学校应该从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方向入手,建构行之有效的心理扶助机制,帮助学生认识改变心理贫困的重要性,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和心灵上的援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摆脱经济贫困,远离“心理贫困”。

[1]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8):7-10.

[2]徐浩凤,唐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82-384.

[3]叶华松,张璐,赵卫川.欠发达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丽水学院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1,33(2):108-122.

本文是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立项编号:2013ZZ028。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