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处方式”体育教学与提高大学生体质研究综述

2014-03-20邹正华

关键词:处方体质体育课

邹正华,范 雪,2

(1.安徽工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马鞍山243002;2.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近年来,体质测试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在逐年下降。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很多,包括生活方式、环境以及运动方式等,其中运动起主要作用。而在当今网络时代,多数高校学生的体育运动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应当加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方式和自我锻炼、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学生运动兴趣,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应承担的重要任务。一些高校也尝试开设了素质提高课程,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也对如何制定更合理的运动处方提高学生体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对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相关研究

国家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四方面内容:身体素质指标、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运动能力指标。其中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项目为主。其主要目的即通过评价和测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等有关部门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体育合格标准制度,并于2007年正式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该标准从多方面、多层次、科学系统地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学生的体质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学生的体质水平又有下降的趋势。

朱玉芳的研究指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不良的教育观念,使得学校和家庭都重视文化课,轻体育科学等课程,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负担过重,忽视体育课的重要性,在双重作用力长期作用下,学生的健康受到了损害;繁重的课余学习挤占了学生参与课余锻炼的时间;学校体育的缺位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损害学生的体质与健康。[1]虽然决定学生体质状况的因素很多,但学生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是主体,是最基本的因素。伍天花提出,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2]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起着主要的教化作用。洪晖等提出这种作用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向学生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质健康价值观,形成健康信念和行为习惯。[3]只有健康信念的形成,才能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持续稳定动力,才能对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并由此形成锻炼的习惯。

二、对高校体育课程现状的研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的三个目标:一是能够自觉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热爱运动,有一项或者几项运动专长,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保持着良好的运动习惯。并注重自己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修养,懂得欣赏体育文化。二是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知识,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有效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在运动过程中,懂得一般性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三是定期参与运动并做到身心愉快、健康,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合理有效的身体锻炼方式和手段;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存在很多问题,达到这些目标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陈琦等在2004年提出体育课程没有依据青少年身体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内容和方法手段,甚至存在大量的内容和方法上的重复。一些体育教师本着“体育课无非跑跑跳跳玩玩”、“体育课能够活动起来就好”的思想,以至于很多学生上完了大学体育课程,还不能掌握一些运动的基本知识与技术。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根本无法实现。[4]郑伟在2010年提出,一直以来普通高校教师形成了一条陈规:体育教学就是教授运动技能。枯燥机械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抵触心理。而教师的惯性思维模式难以打破。这让教师与学生越走越远,也让体育课程的目标难以实现。[5]孙洪涛提出,体育教师缺乏爱岗敬业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师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于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运动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却忽视学生体育活动的情绪体验,限制了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体育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练的体育教育特点,让体育课失去了原有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受到抑制。[6]

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体育课程改革能否获得学生的认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满足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终身体育”的社会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坚持健身性、实效性、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原则。由于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问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注重发展大学生体能的运动项目,为其就业做好基本的身体准备。同时要求掌握一两项形成专长的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应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本校自身资源与条件下选择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个学校的课程资源。

三、运动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相关研究

目前班级授课是世界教学的主流,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王增荣指出,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多以自然班为单位开展授课,但是对于接受同一节体育教学内容的学生而言,其身体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体育教学“施教而不因材”的矛盾只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难以改善的。[7]周素珍等在研究中指出,针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运动处方”式体育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8]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以及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种“运动处方”式教学是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点不在于对运动技术的精确掌握和运动负荷量的强制执行,而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要目标。[9]目前有关运动处方应用到体育教学中的研究很多。刘念禹等通过实验教学验证运动处方应用于体育课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处方式”教学后,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都有所进步,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明显,除体重外均呈显著性水平,表明运动处方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10]刘江等早在2006年提出,采用适宜的健身运动处方进行课外锻炼,能有效增强男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能力,是值得推广的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与以发展速度和以发展力量为主的运动处方相比,以发展耐力为主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男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大学生体质的有效手段。[11]2008年王瑞平为129位男女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可操作的运动处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实验验证了运动处方的价值,其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健康素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2]周素珍在2013年提出针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运动处方式”体育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8]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健身观,为高校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依据,体现了终身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对于高校体育工作者来说,指导学生有计划、科学系统地锻炼身体是教育之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学会自我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质。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加以运用,才是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真正目标,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所倡导的创新自主教学理念。

四、结语

综述以上的研究,运动处方提高学生体质的效果显著,在课堂中应用运动处方应该是体育工作者以后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1]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13(3):142-145.

[2]伍天花.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目标达成的辩证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0,31(4):97-100.

[3]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4]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1):40-43.

[5]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2-86.

[6]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89-92.

[7]王增荣.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率[J].学苑教育,2012,11(24):15-18.

[8]]周素珍,王彦伟.“运动处方式”体育教学在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应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15(3):104-107.

[9]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10]刘念禹,范鹏,韩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98-800.

[11]刘江,陈嵘,王瑞强,等.普通高等院校改善大学生体质最优化模式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37-938.

[12]王瑞平,高航,耿洁.大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处方效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96-397.

猜你喜欢

处方体质体育课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人间处方
体育课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处方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