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策略探讨
2014-03-20张艳
张 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710054)
科研机构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科技文献的集散地,旨在为科研提供广泛、实时、有效的信息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这类图书馆一般规模不大,但收藏的文献资料学科专业性强,布局合理实用,学术信息丰富精深,有一套可满足本机构科学研究工作和科研人员需求实用的藏书体系.不仅服务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在推动科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科技的进步而前进.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科研机构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事业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一是传统科技文献资源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二是图书馆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藏书楼形式的物理空间,其资源载体结构和资源获取途径发生了深刻变化,[1]更多的是电子资源和印刷资源共存复合型图书馆模式;三是传统图书馆内部运行机制,如用人模式、服务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存在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从而造成管理成本高、差错率高、服务质量低、利用率低、读者满意度低等问题.[2]
在此背景下,各类图书馆的形态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科研机构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应对这种转型发展已成为图书馆界和科研机构共同的课题.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就科研机构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1 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与积累
馆藏是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丰富而有特色的馆藏是优质高效服务的前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适用于本馆的最佳馆藏文献结构是文献资源建设的中心内容和基本任务.馆藏文献建设必须反映其所属学术机构的价值、使命和目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满足现在和未来学术研究的需求.
(1)建立“两位一体”的文献资源结构模式
未来图书馆的资源是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的有机结合,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的有机结合,传统书库与数据库的有机结合.[1]
实体的印刷型文献在过去、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仍将是馆藏文献的重点.一方面是因为科研机构图书馆一般都掌握着大量的印刷型科技文献资源,是科研工作依赖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那些本学科各发展阶段中代表性文献,更是稀缺的珍本,需要传统的方法加以收藏、保存,以供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习惯用纸张作为信息的载体,印刷型文件以其白纸黑字,方便圈阅,更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是广大科技人员经常使用的科技资料.因此,印刷型文献正在也仍将发挥服务科研的重要作用,科研机构图书馆还要不断地增加此类文献收藏,进行分类、积累信息.
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科学的图书馆资源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现实图书馆藏,还包括虚拟的电子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馆藏.电子文献与网络文献存储的密度大、体积小、占用空间少、网络传递信息快,获取资源不受时空限制,[1]查询相关资料更为方便快捷,深受科研人员欢迎.因此,在加强传统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电子文献、网络文献资源,补充和扩展馆藏资源.目前,电子文献主要可通过购买现成的数字文献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可通过链接优秀的科技学术网站,检索、汇集、分类,使网上流动的部分信息固化,建设虚拟馆藏.
需要强调的是,在处理不同类型资源建设与积累关系时,既要看到各自优势,又要看到其局限,不可偏废,做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同时,一定要与科研机构的实际相适应,现阶段科研机构图书馆仍当以印刷文献积累为主,同时应加大电子文献或虚拟文献建设.
(2)文献收集积累突出一个“专”字
科研机构图书馆属于专门性图书馆,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一个“专”字——馆藏专一、读者专一、层次专一.[3]因此,作为研究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专门为本机构科研人员服务的图书情报资料部门,其馆藏资源一定要专业性强、学科集中而专深、特色鲜明,与科研需求一致.
本学科专业文献是主要的收藏对象,相关的、交叉学科文献也是收藏的范围.需要特别关注的有两类:一类是专业期刊.期刊与图书相比具有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累积性强、参考价值高、专业信息密度大的优势,[1]备受科研人员喜爱,应是科研机构图书馆的重点收藏对象.不同的科研机构应针对单位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课题研究的范围确定期刊收藏的范围和重点,要避免大而全,杂而广,精选实用、质高、新颖的期刊,建立自成体系的文献资源库.同时,切实注重二次文献的收集,扩大信息量,为科研人员提供较完善的信息线索.另一类是加强灰色文献资源的收集.会议录、论文集、博硕士论文等文献对科研活动意义重大,通常具有较高的价值.科研机构图书馆今后应加大对此类文献的收集与积累.
(3)集体采访,确保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
文献采访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各类图书馆普遍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问题.没有高质量的馆藏资源,图书馆就没有特色,也就失去了更好履职的基础.加强馆藏资源建设,必须慎重地把好入藏资源采访关.现实的问题是,负责资源采访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单位专业知之不深,而科研人员对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又要多多益善.实践证明,最好的办法就是两者结合,集体采访,既突出了重点,又兼顾各方.笔者认为,科研机构应该建立一个推荐入藏文献的专家团队,定期不定期向图书馆提供入藏文献的目录,然后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查重,删除不必要的复本,再结合经费等方面的情况,权衡轻重,协调确定入藏清单.如此,既可扩大馆藏资源的数量,又能确保其质量.
2 图书馆形态转型与新模式构建
在目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更多的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形态.这既是科研机构图书馆当前发展的自然延伸和现实选择,又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长期存在的模式.
一方面,虽然数字化图书馆已经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但传统图书馆仍然是科研机构图书馆事业的主流,[1]也不可能完全被前者取代.原因在于:(1)现有大量文献资源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数字化,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开发;(2)部分馆藏资源不能实现数字化,即使实现了数字化,其原始本也是一种珍贵的遗产资源,需要妥善收藏、保存;(3)相对于数字化资源,传统的图书馆藏更为安全;(4)新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也需要经费与人才的支持,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5)现阶段科研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依赖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选择、收集、加工、提供.因此,传统图书馆的建设不应削弱、萎缩,[1]而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发展.其关键在于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改变过去人工操作或半人工操作的管理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体的多样化、信息量的剧增、科研需求的多样化,以文献的管理为中心,“被动”地服务读者的传统图书馆,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科研工作与科研人员的需求.具有收藏资源数字化、操作计算机化、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存取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的特点和优势的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国内已进入实践阶段.[4]
科研机构空间有限,传统图书馆的建设容易受到限制,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图书馆将是必然的选择.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步着手建设:
(1)文献资源数字化
一是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现成的数字化资源;二是扫描实现馆藏印刷文献的数字化.重点是馆藏书目和重要特色文献,保证科研重点需要;三是利用各种搜索工具,动态跟踪与收集网上信息资源,建立各种文档和专题数据库.四是收集整理科研人员掌握的数字化资源.
(2)服务内容与形式设计数字化
与传统图书馆“被动式”的借阅服务不同,数字图书馆服务内容与形式都大大扩展,它旨在建立一种“引导式”的主动服务.不仅提供科研人员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查询服务,而且可以按学科和课题的组织搜集、下载、筛选、分析、重组、整合文献资源数据库,开展定题服务与用户定制服务.
(3)基础设施数字化
首先要建立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方便接收用户提问,发布相关公告.其次完善电子阅览室管理,这是建立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有效途径.重点是为用户提供共享操作环境,实现文献资源服务的网络化与标准化管理模式.相应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应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如存储设备、传输系统、计算机群等.
一言之,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是当前科研机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应有的策略定位.
3 图书馆人才建设与素质提升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先进技术手段与适应时代需求图书馆理念;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还是有赖于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因为随着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图书馆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长期以来,在许多图书馆中,都存在人员知识层次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科研机构内图书馆,由于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图书馆专业人员,或机构所属学科专业人员,而多是其他专业转行,或非专业人员,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服务能力自然有限.加之,图书馆在机构内部地位偏低,降低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得人员的变动频繁,业务骨干流失,造成了科研机构图书馆发展的滞后与萎缩.
科研机构图书馆要发展,亟需解决人才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下面几点着手解决:
(1)从战略高度认识科研机构图书馆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与师资、教学设备三者并列为现代大学的三大支柱.[5]同样,科研机构图书馆的发展水平,无疑也将是科研单位科研能力高低的指标之一.众所周知,大凡世界上知名的研究机构,都拥有自己高水平的图书馆和高层次图书馆员.因此,科研机构领导层,应主动营造良好的图书馆工作环境,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调整人员知识结构,逐步实现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层次与职称结构的合理化.
(2)科研机构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图书馆员不再是单纯的管理员,而是系统馆员、知识导航员、知识咨询员
只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才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科研机构图书馆普遍缺乏这样的人才,最佳的办法是采取“输血式”的人才引进,以改变现有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老化、优秀人才流失现状,形成“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良好局面.笔者认为,当前亟需的专业人才有三类:一是信息管理人才,包括图书馆学、信息情报专业、档案管理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二是掌握系统维护技术、数据库技术、懂得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检索技术的计算机人才;三是懂外语和具有深厚研究功底的科研机构所属学科研究人员.
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团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但如果缺乏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专业团队就难以有效组织,作用与潜能也会大打折扣.因此,科研机构图书馆配备具有管理学知识的优秀人才,以科学地利用和开发组织内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促进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6]更好地服务图书馆的用户,推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3)加强人员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
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型直接影响文献储存和输出方式的变化.大多数科研机构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固守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与新时期图书馆员知识结构要求相去甚远.但图书馆也不能完全依赖人才的引进,现实是更应加强现职人员教育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阶段、分层次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对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专业人员,单位要提供外出学习与调研的机会,可脱产培训、辅修第二专业、访学等,让他们“走出去”,有利于他们更上一层楼,为图书馆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非专业人员更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他们可采取定期集中授课与鼓励业余自学相结合办法,不断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还需强调的是,图书馆馆员教育学习,不能只满足以往的管理与服务,而要树立研究意识,关注图书馆发展的前沿和所属机构学科研究动态,并开展深入研究,才能推动机构内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总之,只有认清科研机构图书馆发展的趋势、面临的问题与现状,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用户的需求,并充分与科研机构实际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就能逐步实现科研机构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陈钦琳.科研机构复合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52-53.
[2]王为.浅谈现代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9,(13):255-256.
[3]李建华.浅谈小型科研机构图书馆的藏书建设[J].学会,2001,(2):38-39.
[4]郑满庄,杨柳,吕传禄.科研机构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实践[J].图书馆杂志,2008,(1):44.
[5]朱秀容.创建高校数字图书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28-30.
[6]路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J].价值工程,2005,(1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