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探析*

2014-03-20

关键词:中国梦城镇城镇化

汪 璇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安徽合肥230051)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探析*

汪 璇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安徽合肥230051)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而对农民来说,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是他们为之苦苦追寻的梦想,而农村与城镇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距让农民对城镇的向往之心越来越强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使进城农民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同时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和人的无差别发展,它不仅是农民“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农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我们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改革助推城镇化,通过发展产业支撑城镇化,将文明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新型;农民;中国梦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不凝聚农民的力量,妄谈实现“中国梦”;而要凝聚并发挥好农民的巨大力量,首先必须关注并致力于实现农民的梦想,否则“中国梦”只能是“梦”。

一、“中国梦”与农民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包含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人民”包括农民,而且农民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农民幸福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农民的参与,也理应包含农民的“中国梦”。

农民的“中国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民“中国梦”也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内容,这是农民“中国梦”实现的前提,但不是其本质内容。公正、平等地享受城镇化和现代化成果并惠及广大农民自身的幸福生活是农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本诉求和原始动力。农民的“中国梦”与当前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处境息息相关。由于中国农村与城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长期积存的差距,城镇相对于农村来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等都要完善得多,能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城镇工作的人在工资福利、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农民来说享有更多的优势和权利,享受着更多现代文明的成果。因此,“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1]成为中国农民对未来生活的愿望,这是农民“中国梦”的最朴实、最真实的表达,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锲而不舍奋斗的目标,也道出了同在一国蓝天之下农民的无奈和心酸。

“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就是城乡发展没有差距,亿万农民和市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具体地讲,就是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农民进城务工,就能进得来,留得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社会福利,稳定的生活,孩子能享受平等的教育;不进城留在农村,就要把农村建设得像城市一样好,一样漂亮——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活方便,社会保障能够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覆盖,不仅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而且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灾有所济,穷有所帮,伤有所助,没有后顾之忧[3],农民生活得更幸福更舒适更有尊严。

为了实现“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的梦想,数亿农民不惜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成为“农民工”,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他们在城市里从事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却生活在最低层,享受不到同城待遇。因此,实现农民的“中国梦”单靠农民自身的努力终究是不行的,我们应当给农民铺一条通往“城里人生活”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城镇化。

二、传统城镇化让农民与“中国梦”渐行渐远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而我国在对城镇化道路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对城镇化的实质和自身发展状况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如片面追求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人口城镇化,农民“被上楼”后的生计问题,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农民工的双重身份问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等,如不及时做出调整,不实现城镇化道路的转轨,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由此,研究者们将转轨前的城镇化称作“传统城镇化”。

“以物为本,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是传统城镇化的主要特征[4]。这样的“城镇化”非但没有帮助农民实现“城里人”梦想,相反还让他们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远。

(一)“以物为本”,发展不全面,将城镇化率提高等同于城镇化发展

传统城镇化在“以物为本”发展理念的导向下,认为城镇化就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即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建设的加快,而对新增城镇人口在城镇生活的基本社会保障以及农村的发展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划。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 173个增加到20 113个[5]。但是这种城镇化率过分强调人口意义上的城镇化,忽略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他们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户籍仍然在农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同时,过去我们在追求城镇化率的过程中,片面地将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城镇化发展等同起来,认为城镇人口增加了、城镇规模扩大了,就实现城镇化了,从而也就忽略了“城镇化”的主体农民对于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享有与市民同等权利的真实诉求。正如一位农民工感叹:“我们走出了农村,却还没有进入城市。”这种将农民工当成是城市建设的劳动力而非城镇化成果共享者、城市主人的“传统城镇化”,是与城镇化的预期目标背道而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等。

(二)“不协调”,导致城乡分割严重

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对城市、城镇居民政策上的倾斜,将城市作为发展的重心,“重城轻乡”“重工轻农”。为了保护城市、工业优先发展,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建立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使得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在城市落户,农村产权制度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失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和市民享受不了同等的机会。传统城镇化在对待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政策上“不协调”,过度重视对城市的投入,而忽视了农村发展,使得城乡分割严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农村发展萧条的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不堪重负。传统城镇化不仅吸走了农村的劳动力,还占用了农村的耕地,严重阻碍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而城市的人口膨胀又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就业难、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缺乏服务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

(三)“不可持续”,发展过度导致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近些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实行粗放的发展方式,一些地区对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只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大规模不合理利用土地、对资源掠夺性开发、工业污染程度加大、地区性气候改变等问题日趋严重,造成资源消耗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6]。当前,这种片面发展方式对农村的影响日益凸显,忽视土地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发展方式在一些农村地区移植,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向农村转移,形成了农村新的社会问题,如工矿污染向农村扩散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土地撂荒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带给农村社区的教育和社会保障负担,一些农民工“职业病”带给农村医疗资源的沉重负担等,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城镇化的质量。这些都是传统城镇化走“冒进式”发展道路的结果。

以上问题表明,城镇化不能只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盖几栋高楼,更重要的是在人口转移、城镇建设的同时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福利待遇得到切实提高。城镇化是否实现也不仅仅是城镇化率显示的数字可以说明的,关键是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是否缩小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否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有没有达到城市同等的要求、农业有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才是衡量城镇化的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新型城镇化助圆农民“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就是为了区别于过去以土地扩张为核心、大搞“造城”运动、房地产开发的传统城镇化,通过制度改革来吸引资本和人力的汇聚,因人聚城,走内生增长式的道路,其最核心的就是加快人口城镇化、改善进城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进城人口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无差别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让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满足他们的全面发展需要。逐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5],使农村转移人口逐步融入城镇,“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二)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城乡发展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城乡分离的问题,实现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要转变。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在带来城镇人口增加的同时也使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留在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为此要逐步缩小、弥合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使在农村务农和在城市工作没有差别,在农村工作的收入不比城市少,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人居环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去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干,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的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三)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标——人的无差别发展

人的无差别发展,这里的“人”,泛指所有的人,既包括新转入城市的人,还包括过去的“城里人”和留在农村生活的人,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权利。要转变理念,打破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提供对所有居民全面覆盖、没有差别。同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农村和城镇的无差别发展、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无差别发展[7]。

(四)新型城镇化是农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农民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离不开坚实的制度支撑。农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城市和农村一起努力,需要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来共同推动。而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同时新型城镇化过程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过程,它为农民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一条宽敞大道。

1.新型城镇化为农民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农民从真正意义上转变为市民,他的收入和消费会有很大提升,这样可以增加大量的消费需求。同时,城镇为满足新增人口的生活,将加大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也就是说,城镇化扩大了我国的内需,不仅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国际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扭转我国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农业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有利于增加农村资源人均占有量,实现耕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2.新型城镇化为农民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我国新型城镇化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为广大农民构建了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建立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失地农民分享城镇化过程中的直接利益分配提供了制度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实现农村人口同城镇人口真正平等地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

3.新型城镇化为富裕农民提供了基本途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1]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进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市民,这将增加这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使他们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同时由于大量农民离开农村使得农业人口大大减少,将从根本上动摇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而留在农村种地的农民,由于农民人数的减少,可以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通过土地面积的增加实现土地收入的增值[8],提高自己的收入,也可以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增收致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解决传统城镇化带来的日益拉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索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户籍壁垒

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农民为何渴望过城里人的生活,根源都在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附着于户籍的各种福利,因此破除户籍壁垒,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一是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在城市落户。目前在城市工作但未取得城市户口的人数达到2.3亿,一次性全部解决如此之多的农村人口的户籍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城市的公共服务也将不堪重负,只能有重点、分批次、分阶段逐步解决。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已经提出“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也就是要解决这一批人的户籍问题。在中国的两亿多农民工中,这一批人大概有四千万[9],然后逐步再面向所有转移人口。实施措施上以“居住证制度”和“积分落户”为手段,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逐步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二是剥离户口所附着的利益,恢复户籍制度的原有作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结构,让农村居民享受原本只属于城市居民享有的“特权”,实现农村与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事业等方面发展的同步性,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体制和制度。三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城市的发展并不代表农村的消失,要积极发挥农村的作用,在农民拥有城市梦的同时,也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田园梦[10]。

(二)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

土地制度改革应该以保障农民的权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出发点。从农民手中拿走土地要公平、公正,依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让农民“被上楼”,改变征地权使用的“随意性”。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让他们不管选择进城还是继续留在农村,都没有后顾之忧。健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变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一方面通过提高农村土地的征收补偿标准,让失地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保障;另一方面要探索货币安置以外的其他补偿途径,如采取养老保险、就业培训等多渠道、全方位的安置措施,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

(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

从西方国家城镇化的经验来看,很多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都是因为企业的聚集,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和实体经济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我国农村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这对于很多行业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他们的前景如何取决于农村购买力。成熟产业进入城镇,能够使多方收益,一方面能为农民提供更多、更稳定的工作机会,农民通过培训变身为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收入增加,生活舒适,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也为企业自身发展带来机遇,企业用地、用工成本降低,就地招工、就地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稳定性;同时还使地方财政得到补充,政府有了钱,就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民生。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以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为指导,将其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建设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镇和农村。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效率,改变原有的“以资源换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集约式经济发展道路;开发绿色能源,将绿色能源发展纳入城镇化建设规划;要加快发展节能建筑、鼓励绿色能源消费;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制定有效措施引导居民正确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的建设;加强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的监管和打击;转变城镇治理理念,创新城镇治理方式,完善城镇治理结构,提高城镇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8]。

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中国梦”就是新型城镇化之梦,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帮他们实现“城里人”梦想的康庄大道,每个人的梦想实现了,新型城镇化之梦就能实现。而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幕已经拉开,城市向农民敞开了怀抱,城镇化的梦想触手可及,城镇化的步伐铿锵坚定,只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农民的“中国梦”终将成为现实。

[1]李克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 必须保护农民利益[EB/OL].[2013-03-17]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3973.htm.

[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EB/OL].[2013-03-17]http://www.cnr.cn/gundong/201303/t20130317_512169849.shtml.

[3]邓道坤.中国梦:农民十盼 [N].人民日报,2013-09-08.

[4]邱鹏旭,勿借“新型城镇化”之名行“传统城镇化”之实[EB/OL].[2013-02-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201/c40537-20405381.html.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光明日报,2014-03-17.

[6]周煜斌,我国农村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1.

[7]喻心安.追寻中国梦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N].中国青年报,2013-04-15.

[8]赵红.新型城镇化——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J].城市,2013(6):19-21.

[9]赵海娟,张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绘蓝图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渐明[N].中国经济时报,2013-12-16.

[10]农民日报编辑部.倾听新型城镇化的铿锵足音——四论“三农”中国梦[N].农民日报,2013-05-23.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Farmers’“China Dream”

WANG Xuan
(Ideolog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ivision,Anhui Electric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efei 230051,China)

“China Dream”is the dream of every Chinese,but for farmers,“live as good as city people”is their dream for many years,whic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nse due to the gap in the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between rural areas and cities.The core model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the urbanization of people,which helps the farmers living in cities blend in with the city life as well as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the indiscrimination in human development.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farmers’“China Dream”,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achieve farmers’“China Dream”.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propel urbanization through the refor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land system,uphold urbanization through developing industries and take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wns and villages.

new-type urbanization;farmer;China Dream

D616

A

1009-2463(2014)04-0014-05

2014-05-06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省领导圈定课题(SLDQDKT13—009(1):《有序推进我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汪 璇(1982-),女,安徽桐城人,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

猜你喜欢

中国梦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