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异化问题探析

2014-03-20林美卿

关键词:异化农业发展

闻 文,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异化问题探析

闻 文,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密不可分。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影响到生态稳定和社会和谐,甚至威胁到人类健康。因此,探析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异化问题,寻求克服技术异化的措施,对于减少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消极影响,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业;技术;异化

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生于19世纪的技术革命,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大量农业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运用,大大提升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程度。然而,农业发展中技术的使用亦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如生态资源耗竭、农业环境污染等,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不和谐,产生了农业技术异化现象。正确认识农业技术异化问题,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农业技术对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马克思曾指出:“印度、波斯等地,在那里人们利用人工渠道进行灌溉,不仅使土地获得必不可少的水,而且使矿物质肥料同淤泥一起从山上流下来。兴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产业繁荣的秘密。”[1]

(一)农业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首先,农业技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劳动者不断学习,提高个人智力水平和科技能力。农业技术改变了劳动者以往种植品种单一、管理方法守旧的种植理念,实现由散户种植到大面积承包模式理念转变及现代化、科学化、规模化、生态化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由此改变了劳动者的小农意识,增强其市场意识及合作意识;其次,农业技术促进生产工具改进。农业机械设备和工程技术等的应用,提高了农业自动化的水平。计算机、电子监测仪、遥感技术将劳动者从繁重、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最后,农业技术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农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谋取资源手段的进步,如生物工程通过操纵种子的遗传基因可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农业技术创造的转基因猪、快速生长鱼、速生丰产林等丰富了动植物的品种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关系改变

首先,农业技术影响农村所有制的转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开始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别归集体和农民所有。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极大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维护并促进了农村所有制的发展;其次,农业技术推动了我国分配关系的发展。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关系中,农业技术帮助生产者在劳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大大推动了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最后,农业技术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由简单变复杂。传统农业中,生产者多是独立生产,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生产者依靠个人力量往往无力应对市场的挑战,于是生产者之间变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

二、农业技术异化造成的危害

农业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对农业生物体及其生活环境进行干预,以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为人类谋利益的过程中,技术、农业生物体及其生活环境反而以一种异己的力量,产生了非正常化、畸形化和病态化,并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的现象[2]。农业技术异化在农业发展中产生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技术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化肥技术是通过人造肥料为农作物生长补充需要的营养元素,农药技术则是通过使用药物达到防治病虫及调节植物生长、除草等目的。二者的使用在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残余最终会进入农业生态系统中,污染农业生态系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中大量有毒物质积累,随着水的淋溶和冲刷,污染到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在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公布的资料中显示,全国耕地总面积中,1/10以上受到污染。2010年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和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

(二)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

农药技术本身是为了消灭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保证作物顺利生长。但是,农药会导致有害化学品残留于动植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2013年曝光的潍坊“毒姜事件”,就是姜农为了提高产量,违规使用价格低、毒性大、效果好的违禁农药“神农丹”,造成农药残留在姜体内,若食用将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损害。低利用率、高污染率的化肥和农药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是造成我国癌症村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如湖南省常德市东江乡东江村,通过施用农药、化肥提高了蔬菜的单产量,但饮用水水质却日益变差,2007年全村9人患癌症;而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长塘镇荷洁村也是癌症高发村,究其原因就在于村民长期饮用被农药、化肥污染的井水。

(三)消解人的主体性地位

人作为主体,发明创造农业技术。但是,作为客体的农业技术一旦脱离人,成为支配人的力量,导致人们在运用农业技术生产、生活的同时会失去主观能动性,失去了自我。农业技术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传统农业不曾有的财富。劳动不再是人生活的需要,利用技术获得更多收益成为生活的唯一目的,人被技术创造的价值所支配。同时,农业技术越发展,人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高。在农业生产中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变成了单一的人、机械的人。最终,人失去自我,被技术制约,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这不仅限制了人的创造性,也遏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三、产生农业技术异化的原因

产生农业技术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

(一)观念层面

人是技术的创造和使用主体,农业技术之所以出现异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主体树立的错误观念。首先,主体观念中的经济利益至上思想。现代社会,个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目的发生偏离。生产者应用农业技术的目的不再是为农业服务,而变成获取收益的最大化,农业技术变成为经济收益服务的工具。而传统政府观念所坚持的以经济衡量政绩的思想,会变相鼓励生产者盲目使用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不顾及是否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其次,主体观念中的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看重个人利益,用利益决定自己的行为。受此影响,生产者在农业技术使用过程中,过于关注自身利益,满足自己的目的,即便这项技术对生态、社会和人类产生危害也无所顾忌;再次,主体观念中的短视主义。主体过度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因此,在农业技术使用过程中,仅看到其当下带来的效益,而忽略长期使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主体观念中的消费主义思想。对农业生产者来说,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满足生存需要,而变成提高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因此,利用农业技术,获得更快、更大的收益成为满足消费欲望的唯一手段。

(二)技术层面

农业技术的两面性是导致农业技术异化的内部原因,导致农业技术两面性的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技术具有反自然性。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明技术,其目的必然是对大自然进行干预和改造,因此农业技术具有反自然性。农业技术的使用,在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的同时,其反自然性必然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错误使用农业技术势必激化这种矛盾,最终导致农业技术出现异化,加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农业机械化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却造成植被面积减少、土地耕层变浅、土壤板结紧实、抗旱排涝能力下降,最终影响到人类生存;其二,农业技术的反规律性。农业技术的形成,首要前提是认识自然规律,所以农业技术应当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是,农业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其目的却是为了通过干预和改变农业生物自然生长的过程及规律,获得人类所需的农产品,因此,农业技术势必具有反规律性,由此导致农业技术出现异化现象。如化肥的使用,通过改变土壤自然属性,提高其肥力,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但是,使用化肥也造成土壤修复能力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

(三)制度层面

法律制度可以规范、约束、指导人们的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技术可能造成的危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如美国为防治土壤污染与侵蚀、水土流失,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制定了《土地侵蚀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日本为改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巨增的情况出台了《农药取缔法》《土壤污染防止法》等法律;德国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执法严格,如对于“违反法律规定造成水资源污染等不良后果者,处以5年监禁或罚款”[4]。而我国在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多是涉及农业发展的综合性法律,且未能完全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远远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健全的法律制度既无法指导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也无法提高生产者对正确使用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同时无法可依给农村环境执法和解决不合理使用农业技术带来困难。

四、解决农业技术异化的途径

农业技术异化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追逐利润愿望的提升、资本追逐利润的必然结果。但是,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利用农业技术,尽量减少由于其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主体观念

主体观念在指导农业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主体坚持正确的观念,才能减少人为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

其一,应当树立科学的技术观。在技术观中,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决定社会的发展,而技术悲观论则把技术视为当今社会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的根源,这两种观点无疑都是片面的。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技术观,辩证看待技术的作用。一方面,不能放弃对技术的使用,因为技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技术使用确实会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应当正确认识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科学地使用技术。

其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改变主体原有的经济利益至上、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思想。不论是技术研发人员还是技术使用者都要遵守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坚持循环农业思想,在稻田放养红萍和鱼,形成上稻、中萍和下鱼的空间结构,通过红萍的光合作用,鱼食稻田杂草、害虫并排粪肥田的作用,使稻、鱼、萍均获丰收。当然,改变主体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大科学技术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力度,自觉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技术,避免因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所造成的不合理使用农业技术的现象发生。

(二)正确使用技术

农业发展需要技术,通过正确使用技术,促使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系统中各种有机物质的循环利用,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

其一,合理利用现有农业技术,加快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利用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该技术针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环境的差异,对农作物进行精准管理,在改善环境基础上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利用遥感技术收集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的信息;通过使用精准施肥技术,根据地区差异、土壤类型及养分情况进行科学施肥,可实现降低成本,减少因不科学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情况。

其二,选择生态农业技术替代负作用大的常规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是在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综合了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的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可以避免传统农业技术产生的片面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如利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技术建立生态农场,通过鸡粪喂猪、鸭粪喂鱼、粪便和塘泥为植物施肥、蚯蚓对农场土壤进行改良等措施,使农场内多种动植物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再如利用生物相克避害技术替代农药技术,根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原理抑制病、虫、杂草的种群数量,通过以禽克虫,以虫克草,以菌克虫,实现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对农作物危害的目的。

其三,创新农业技术。技术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克服农业技术异化,不能满足于现有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农业技术,发明效果好、危害低的新技术。如研发新型化肥,研究作物的转基因抗病虫技术等。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使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及农户共同参与,打破政府部门、行政区域和学科的界限,建立全面的联合与协作。

(三)完善法律制度和监督制度

其一,完善法律制度。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遵循法律基础上,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其震慑作用可减少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规使用技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减少农业技术异化现象的产生。我国应建立健全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靠法律手段降低农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异化现象的产生,使人们重视农业生产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自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其二,完善监督制度。监管不严会造成生产者为了经济利益或个人目的而滥用农业技术。因此,必须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农业生产中加强政府的监督职能,对玩忽职守的部门和个人要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对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技术造成生态破坏、影响社会稳定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完善监督制度,杜绝监督部门和农业生产者的侥幸心理。

农业技术异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我们既不能因为农业技术出现异化现象而产生技术恐惧,放弃使用技术;也不能因为农业技术给生产力带来巨大提高而盲目使用技术。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农业发展中产生的技术异化现象,从实际出发,辩证看待农业技术带来的影响,采取措施减少农业技术异化现象的产生,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2]胡晓兵,陈凡.农业技术哲学概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162.

[3]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J].求是,2011(22):50-52.

[4]陈晨,韩小铮.国内外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比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11-13.

The Technology Alienation i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EN Wen,LIN Mei-qing
(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impetu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However,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the us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as caused a great deal of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nature and human society,undermining ecological stability and social harmony and even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Therefore,researching on technology alien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earching for measures to overcome technology alienation have academ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negative effects of technology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e;technology;alienation

S-02

A

1009-2463(2014)04-0010-04

2014-03-18

闻 文(1984-),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林美卿(1963-),女,山东栖霞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异化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