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2014-03-20刘萍
刘 萍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凤阳233100)
任务型教学法是在交际教学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在做中学”的理念,它强调完成任务的过程,即通过任务的设定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自己要解决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能加以应用,同时也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对于教师来说,第一步是设置任务,创设情景;第二步是开展活动,分层指导;第三步是启发引导,诱思导学;第四步是拓展讲解,完成任务。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步是主动探索,激发兴趣;第二步是讨论交流,分层练习;第三步是思考探讨,理解新知;第四步是质疑解惑,各自发展。Willis认为,在任务型语言学习中,由于有完成任务的刺激和兴趣,学生使用语言和交际的手段和范围都大大地扩大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大为提高。[1]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阅读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其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用不可小觑。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不断地反思,发现和提出问题,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和分析数据,分析和评估结果,继而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使教学研究呈螺旋状持续发展下去,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教师本人也能在研究中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教学专业技能。[2]本研究就是借助行动研究的方法,建构任务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安徽科技学院2011级经济学一班和动物医学二班共84名学生。研究时间从2012年9月到2013年7月,历时一个学年,大学英语每学期60课时,其中用于阅读教学的时间约50课时。
(二)确立研究问题
初步调查显示,学生阅读效能低下,缺乏相关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本研究将通过行动研究具体解决以下问题:通过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进行讲解,对比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是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采取多任务叠加型教学模式是否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效率?采取何种方式让学生乐意接受阅读技巧训练并有效使用这些技巧?
(三)预设行动方案
根据王蔷、Nunan &Bailey所阐述的行动研究法的定义和特点,[2-3]笔者制定了基于平时读写课教学和课外阅读练习的研究方案:(1)把任务型教学设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制定第一轮(二年级上学期)行动计划;(2)实施第一轮行动;(3)收集数据并分析效果;(4)反思第一轮行动结果并总结查找问题;(5)改进教学方法并制定第二轮(二年级下学期)行动计划;(6)实施第二轮行动;(7)收集并分析数据,观察结果;(8)反思第二轮行动结果,并改进教学方法;(9)在前两次反思修改基础上进行完善,以崭新的模式进行下一年级学生阅读教学。
二、研究过程、结果和反思
(一)第一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和反思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第三版)为教材,每一课都有“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而“Reading Activity”部分则是阅读技巧介绍和相关阅读练习,可以让学生了解阅读策略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阅读练习中。大一时的阅读教学是按部就班,完全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教学。笔者在大二第一学期的第一节课上介绍了本学期的阅读教学内容和形式。作为前期任务,每次精讲课文之前,让学生用15分钟阅读课文并完成“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课前可以预习课文,但是不允许看题目,更不允许提前完成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本过程主要训练学生运用略读、浏览等快速阅读方法,并能快速找到主题句和重要细节。作为任务环的精读课文过程,注意文章体裁的分析,介绍不同体裁的写作特点,把本单元后面“Reading Activity”中的阅读技巧巧妙植入课文阅读分析中,同时把以前所学阅读技巧运用于精读过程中。语言聚焦环节在阅读教学中以完成“Reading Activity”中的任务作为学生运用和检验所学阅读策略的练习。以大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阅读成绩(T1)作为前测成绩,大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阅读成绩(T2)作为后测成绩。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此种阅读的评价。
第一轮研究结果表明,大二上学期期末阅读平均成绩为25.82(总分为40分),相对于大一下学期25.29分(总分为40分)的阅读平均成绩有所提高,配对样本t检验之后,发现成绩的提高不具有显著性。通过访谈得知,学生认为此种阅读教学方法很好,明显增加了阅读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明显增加,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分数提高不多可能是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而且阅读任务也较以前重,况且以前所学阅读策略几乎未加应用。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t检验的结果虽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还是呈现上升态势。访谈过程中,学生对于以完成各项任务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认为阅读技巧讲解之后现学现用,印象深刻;而且任务设定目标明确,难易适合,完成任务后很有成就感。这说明第一轮行动方案基本上是成功的,只是在第二轮中需要加以改进。首先,增加阅读量;然后把读写更加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摸索阅读的技巧,再把阅读的技巧运用于写作中,使读写教学相辅相成;还要利用多媒体优势,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展示。
(二)第二轮行动方案、过程、结果和反思
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行动结束后的反思,经过反复思考总结,对第一轮方案进行了适当的改进。首先,在进行教学计划编写时,把相同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连续讲解,不按照教材编写顺序讲解课文。另外,把学生手中的泛读教材内容糅合起来,把相同体裁、相似内容的文章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其次,让学生学写课文小结,一是检测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二是通过写作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三是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自我思考。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以复述原文为辅,以自我反思为主;另外,依托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势,要求以宿舍为单位,本学期每个宿舍的所有同学共同讨论确定一个热点话题,课后多看一些该热点话题的英文杂志或者英文报道,并把材料制作成PPT,上课时展示。将所有任务落实到位,定期检查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本学期笔者对每课的小结采取课堂检查和抽查批改相结合,并计入平时分;要求每个学生在做完每单元课后的“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时要自己评分,“Reading Activity”中的阅读理解利用课前进行抽查。期末教学检查时,笔者邀请了该班级学生就任务型阅读教学效果进行座谈。学生普遍认为虽然任务较多较重,但是非常有趣,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课后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第二轮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大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的阅读得分为26.77(总分为40分),与大二上学期相比提高较多,t检验呈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反思改进后的行动方案是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
(三)小结
本研究无论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还是与其他班级的横向对比来看,阅读能力都有较大幅度提升。然而,从学生的座谈反馈可以看出,两次行动研究之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认为英语基础差导致阅读效果不好的学生对这些任务有一种抵触心理,他们认为这些任务难以完成,久而久之,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其次,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技巧和策略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词汇量足够,阅读就不成问题,况且,技巧太多也难以分清,真到阅读时一个也想不起来,还得要靠翻译理解。笔者认为,从任务型教学模型来看,任务环环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说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需要继续加强,而在语言聚焦环节,应该督促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学的阅读策略,通过操练不断熟练使用。
三、结语
要想有效实施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比较关键。第一,任务难度要适度、任务目的要明确。在前期任务设置中,应该了解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设置的任务要与上课内容相结合;第二,要保证有时间检查督促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计划和报告,否则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会偷懒省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第三,在分析操练阶段,应该强调团队活动,每个成员都应分配具体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大阅读量,培养合作精神,更能互相学习;第四,循环往复地进行阅读技巧和策略培训,这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在学习策略方面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学习者才能有意识地将它们应用于自己的语言学习实践”。[4]
总之,提高阅读能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如其它技能学习一样,没有捷径可走。扩大阅读量,增加知识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反复进行技巧指导下的阅读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Willis,J.and Willis,D.ChallengeandChangein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Nunan D.&Bailey K.ExploringSecondLanguageClassroom Research[M].Heinle:Cengage Learning,2009.
[4]Ellis 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