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约翰福音》的四种叙事范式

2014-03-20

关键词:神迹耶稣犹太人

王 平

(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在《圣经·新约》的四本福音书中,前三本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学界一般统称为符类福音或对观福音,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内容彼此交叉重复,可以参照比较阅读。福音书的叙事聚焦于耶稣基督生平与事工的讲述,前三本福音书主要是以人子的立场来看耶稣,而第四部福音书《约翰福音》却着重叙述耶稣的神子身份。19世纪以来传统的福音书研究得出的一个迄今公认的结论是:《圣经》符类福音的耶稣是历史的耶稣,而《约翰福音》中的耶稣是信仰的耶稣。20世纪的新约神学家也宣称,《约翰福音》的作者把对观福音书中的历史叙事转换成了信仰叙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学日益成为解读《圣经》包括福音书的流行理论,叙事研究者不只是将福音书理解为一部关于耶稣的生动人物传记,还将其视为一部符合虚构叙事特征的文学作品,从虚构叙事话语的角度对福音书做出深入和富于说服力的阐释。

从《约翰福音》的总体轮廓上看,它是按照耶稣公开事奉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因此,故事首先讲述耶稣的神圣降生;接着讲述施洗约翰的预备事工,耶稣公开传道早期发生的神迹与作为,耶稣巡回布道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主要事件等;最后讲述耶稣的被捕、受审、死亡和复活。实际上,耶稣对自己生命的有意识的安排如同一个精心构架的故事。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能够看出耶稣是在按照计划把握自己的命运。耶稣整个生命的高潮就是他的死亡和复活。而这个推向高潮的过程可以追溯到耶稣不断提到的“时候”,即耶稣死亡与复活的时刻。随着耶稣与犹太人最终冲突的到来,耶稣开始经常地提讲自己死亡的时候,而在他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他阐明了自己在世上的真正目的是用自己的死来拯救世界。就结构而言,耶稣故事具备整体性的特征。《约翰福音》显现出规律性的叙事范式,主要体现为耶稣自我宣示的言说范式、耶稣譬喻性话语的误解范式、数字模式的叙事范式、耶稣与信仰冲突的叙事范式。

一、耶稣自我宣示的言说范式

在《约翰福音》叙事框架中,耶稣每做一件事情,必然与一段解释这件事的属灵话语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为耶稣布道言说的“我是——”句式。典型的例子包括耶稣向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与耶稣关于生命之水的讲道前后相连(第四章);在第五章中,耶稣于安息日当天在毕士大池边治好患病三十八年的病人这件事与耶稣基督宣称他有属天的权柄的话语紧密相连;在第六章,耶稣用“五饼二鱼”让五千人吃饱肚子这件事情与耶稣是生命之粮的讲道前后相随,此处,麦饼象征属灵的实在。耶稣谈论饼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物质与属灵实在的合一,即:“存到永生的食物”、“从天上来的粮”、“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的确,这里实在的物质粮食会转化为某种超物质的粮食。因此,在第六章第35节,耶稣明确宣称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而在第十一章中,耶稣叫已经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复活并叫他从坟墓里走出来这一神迹与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的宣言先后联接。

这种模式也存在以下变体。第一种情况,耶稣的一段属灵讲论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比如:第八章耶稣对众人宣称道:“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与第七章中隐含的住棚节点灯仪式火光通明的场景以及第九章中耶稣抹开瞎子眼睛复明的事件前后相连。第二种情况,一件事与两段话语紧密联系。比如,耶稣医治瞎子证实了前篇关于耶稣是世界之光的应许,而把被治好的瞎子从犹太人的会堂被赶出这件事又立刻与耶稣论灵性的盲目的比喻联系起来。

在第十章有关羊圈比喻的布道中,耶稣把自己比作“羊门”和“好牧人”。他对众人说:”我就是羊的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耶稣以这种形象化和极富感染力的亲切的表达召唤着迷途羊群的归信,延续了耶稣一贯的修辞布道风格。

当故事推进到第十四章,耶稣已经荣入圣城耶路撒冷,他在世间的日子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耶稣谈起了门徒应该去往的“道路”问题。面对多马的迷惑,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此时,耶稣一反以往对自己的修辞性宣示,确定性宣称了自己神子位分所具有的三种神的本体属性。

到了第十五章,耶稣继续其大段的神学讲论,在该章的第1节,他说:“我是真葡萄树”。在第5节,他进一步说道:“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阐明耶稣与信徒生命连接一体,不可分割的属灵关联。从整本《圣经》的宏观联系来看,《约翰福音》中耶稣的每一个“我是—”的言说都承接着旧约的某些重要观点,如旧约《以赛亚书》第五章的“葡萄园之歌”中,以色列就被比作是耶和华神的葡萄园里的葡萄树;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以色列民在旷野漂流时,没有粮食,耶和华就降下天粮“吗哪”喂养他们。这些神的作为、恩典、属性和意象,在新约中,耶稣直接加以借取并比附性地用在自己身上,从而贯通了旧约与新约中上帝与其选民之间的永恒不变的属灵关系。

二、耶稣譬喻性话语的误解范式

误解耶稣话语的主题在《约翰福音》中成为一种典型的高度复现的叙事模式。其范式一般分三个阶段:首先是耶稣宣告某事;然后是一位旁听者错误地传达了耶稣的话语;最后是耶稣解释他本来的意思。这种叙事模式在《约翰福音》中至少出现九次。这种情形往往发生在这么一种情况:即当耶稣希望人们对他习惯使用的隐喻性话语作出属灵层面的象征性的解释时,听众却只能给出字面的缺乏灵性关联的理解。具体而言有下列误解情形:尼哥底母对重生的误解;撒玛利亚妇人对活水的误解;门徒对耶稣所指比喻性食物的困惑;犹太人和门徒对耶稣说他是生命的粮,可以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的论断的匪夷所思;犹太人对耶稣将来去向的论述的理解误区;犹太人不明白耶稣说“我要去了,我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的属灵含义;犹太人难以领会耶稣讲论“真理必教你们得以自由”的神学含义;犹太人不理解耶稣所说他在亚伯拉罕没出生之前就已存在的道理,反而要拿石头打他;门徒误解耶稣所说拉撒路“睡”了的意思;犹太人误解耶稣断言三日内再建拆毁之圣殿的说法。

现以“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重生”的故事对耶稣话语被误解的过程进行分析。该故事的基本行动模式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尼哥底母夜访耶稣求道;其次是耶稣关于重生的讲论;接下来是尼哥底母对重生的误解,最后是耶稣对重生主题的扩展性阐发。对话是故事中人物角色与耶稣相遇的形式。在此故事中耶稣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在对话过程中,尼哥底母误解了耶稣的话语:“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他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耶稣的话语,并质疑耶稣:“人已经老了,如何能够重生?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对此,耶稣将他原来的话语解释为人将由圣灵而得重生。当耶稣从信仰的角度把重生定义为“叫一切信我的都得永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段关于人被圣灵重生的对话与《约翰福音》的主干信息——耶稣的救赎——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人们(包括其门徒)屡屡误解耶稣大使命的关键所在。

《约翰福音》是一个以其象征意义而著称的福音故事。在序言部分,耶稣基督就被暗喻为“道”与“光”。通过耶稣所行的神迹融真实事件与属灵象征意义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是《约翰福音》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是一种通过具体形式形象化地再现真理的最根本的文学手法。耶稣习惯以譬喻方法布道,客观上导致听众在接受中误解的屡屡发生。耶稣不以直白性言语布道让人更容易听懂,从阐释学角度看,隐喻性或间接性言说的意义指涉的丰富性与阐释空间会远远大于直白性言语的意义的单一向度理解,它为深奥的神学理论的阐释提供了一种形象生动的联想与多维理解方式,从修辞方面来看也更具有回味反思的美感效果,从接受角度来看,也比抽象的神学讲论更容易让人记忆。

三、数字模式的叙事范式

数字模式的叙事方法贯穿新约与旧约的篇章。在新约中,《启示录》数字叙述模式尤为典型。与《启示录》出自同一作者的《约翰福音》也擅长采用数字模式展开叙事。其中数字三的模式运用比较突出。约翰叙述了耶稣参加的三个逾越节和其他三个宗教节日,其参与意义在于表明他是在成全旧约的礼仪与律法。另外,施洗者约翰曾经三次证实耶稣就是神的羔羊。后来,耶稣三次分别被大祭司亚那、该亚法、罗马总督彼拉多审问并定罪。他在十字架上说了三次话:“母亲,看你的儿子!”与“看你的母亲”(对母亲与门徒所说);“我渴了”;“成了!”此外,耶稣被捕后彼得三次不认主,以及耶稣复活后三问彼得是否有爱主之心,并三次交托彼得牧养群羊的使命,从而恢复彼得曾经跌落的信心。再者,耶稣预言他能在三日内重建被拆毁的圣殿与他死后三天复活的神迹相互应验。

《约翰福音》对数字七的用法也贯穿全篇。“七”是犹太文化中表示充分、完美的数字,在《圣经》新约和旧约中广泛使用。大量使用“七”的数字范式描述耶稣的所言所行,旨在表现耶稣的完美工作。例如,作者把叙事的中心放在表现耶稣所行出的七个神迹之上。它们包括:水变酒;医治大臣儿子的病;医治一个瘫子;五饼二鱼;海面行走(约6:16~21)医治瞎子;拉撒路复活。同样重要的是,耶稣七次使用了“我是……”开头的句式并在其后紧跟一个喻指耶稣及其工作的暗喻:生命的粮;世界的光;羊的门;好牧人;复活在我和生命在我;道路、真理、生命;真葡萄树等。耶稣的讲论主要在于自我形象的展示——他不断地告诉人们他是谁。耶稣形象的自我描述是福音故事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约翰福音》还记录了耶稣的七大见证:圣父的见证;圣子的见证;基督工作的见证;圣经的见证;施洗约翰的见证;众使徒的见证;圣灵的见证。

四、耶稣与信仰冲突的叙事范式

《约翰福音》叙事结构的整体性的又一个特点体现在围绕着信与不信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事件的不断发生。作者讲述一系列与耶稣相遇之人的信仰反应(信或不信)。而那些不信的主要集中在“犹太人”中间,特别是法利赛人以及那些犹太教领袖人物。《约翰福音》从序言部分开始就构建了整个故事的巨大冲突: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基督降临世界却没有被世人接受的冲突、基督回自己的家乡却不被家乡人接受的冲突。紧接着在第二章,讲述了洁净圣殿的故事,这是《约翰福音》的第一个冲突故事,也是一个带有激烈矛盾冲突的场景。在这一个事件中,耶稣通过挑战当时宗教崇拜的败坏习俗来宣告自己的权柄。它的叙事功能在于预示耶稣后来与犹太人之间的对立冲突以及耶稣最终战胜他们的结果。根据《约翰福音》第五章,安息日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毕士大池边治好一个久病无望的人。可是这个神迹故事却以耶稣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作结。冲突的焦点在于耶稣不但违反了安息日的规条,而且还称上帝为父,把自己和上帝看为等同。《约翰福音》中的许多章节都是以叙述一个事件开篇,然后通过展示对原初事件的回应而不断展开叙事。故事常常以神迹开篇,接着是耶稣对神迹的解释,耶稣的话语又把神迹转化为一种属灵的象征。结果,耶稣的话语引起矛盾,先是犹太人中间的矛盾,然后是门徒之间的矛盾。信与不信的矛盾在《约翰福音》中始终是一个占据核心地位的矛盾。

在描写耶稣过住棚节的第七章,人们对耶稣的话语有极大的不同反应:“众人为他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第三种反应就是相信耶稣是救世主,就像经上说的那样:“众人中间有好些相信他的。”与其它篇章一样,这一章充满了不同的声音——各种争论的声音和各种表达茫然、敌意或信赖的声音。为了保持故事中犹太人反对耶稣的情绪不断高涨的叙事结构,先前的争论升级到杀害耶稣的密谋,并推进到一次没有成功的抓捕行动。读者阅读时,会紧张地意识到其中潜伏的危险和杀机正在向耶稣迫近。

在第八章,争论和矛盾成为其主导旋律。耶稣为自己所声称的权柄与法利赛人进行辩论。在这一章的开篇,法利赛人将一位行淫时被捉的女人带到了耶稣跟前“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在这一章的结尾,我们看到法利赛人拿起石头要打耶稣。在这两次冲突之间,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有一场冗长的唇枪舌战。

在第九章,耶稣在安息日治好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整个故事情节被作者巧妙地隐藏在不同人物角色的对话之中。最早听说这个神迹的人是那位被治好瞎眼的人的邻居。这个神迹从这些邻居那里传到了法利赛人的耳朵里。他们就起了纷争。但他们的领袖最终将这个蒙治复明的人赶出了犹太会堂。耶稣治好瞎子这个故事的结尾与《约翰福音》核心的情节冲突是相互呼应的,仍然是信与不信的矛盾冲突。瞎子信了耶稣,但目睹此景的法利赛人仍然无动于衷,拒绝接受耶稣。于是,耶稣指责他们为瞎眼的。这个篇章也采用了人们常见的从事件发展演化至矛盾冲突的叙事模式:加略人犹大与耶稣在是否赞同伯大尼的玛利亚用香膏给耶稣抹脚这个问题上就存在不同意见。从另外一个视角看,玛利亚与犹大对待耶稣的热爱与势利的两种不同态度形成巨大对照。伯大尼的玛利亚的行为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表现了耶稣无比尊贵的主题,而加略人犹大的狭隘冷漠又为其后来的买主行为铺垫好了逻辑前提。

《约翰福音》的叙事贡献主要体现在作者把这种贯穿全书的冲突故事逐渐地、不可阻挡地推向了以耶稣和他的敌人之间的矛盾为核心的戏剧性高潮。在整本福音书中,可以看到情节冲突推进的逐渐增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故事高潮的到来,一步步地追溯从早期犹太人与耶稣的争辩到后来策划谋杀耶稣的计划。在故事的后几个章节中,对耶稣的威胁十分可怕,以至他只好悄悄行动。随着耶稣与犹太人最终冲突的到来,耶稣开始经常地讲到自己死亡的时候,故事情节高潮的到来可以从耶稣提及他的“时候”即将到来和他的“时候”真正到来的话语中找到线索。因此,在荣入圣城之后,耶稣点明了这个主题:“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即耶稣最终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的时刻即将到来。

五、结语

通观全篇,《约翰福音》全方位地聚焦耶稣展开叙事,整本福音书也是建立在耶稣自我刻画的基础上。约翰让长短不一的章节交替出现,同时也使强有力的行动与口头的讲论相互糅合。耶稣与人单独见面的场景和他与众人会面的场景相互交替。那些描写最终信主的故事与那些导致最终冲突与不信主的故事并排列置。耶稣复活是《约翰福音》的高潮。这是耶稣最后得胜的见证,是耶稣独一无二性与神性的见证。这同时是死而复活原型的最终见证。就故事的情节结构而言,耶稣复活是《约翰福音》U字型喜剧情节的最后阶段。

在创作中《约翰福音》遵循整体性、连贯性和重点性等原则。整体性包括每一个章节中都有一个核心耶稣,都存在耶稣与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都存在信与不信的矛盾。故事的连贯性是通过一些不断复现的叙事模式来体现的。它们包括一个体现耶稣大能的神迹与阐明这个神迹的耶稣的话语的结合,耶稣关于属灵真理的意象表达,误解耶稣譬喻性话语的主题,耶稣所作的一系列“我是……”的自我声明和一些数字模式的精心构建,等等。除了这些核心因素以外,作者始终强调耶稣的神性与权能,呼召人们归信耶稣。此外,耶稣除了使用大量的比喻性讲道外,还通过行为寓言教导门徒,给门徒洗脚就是一个典型的比喻行为。同样,向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与耶稣宣称他所赐的永生的水之间的行为与意义的完美结合,展示了耶稣作为属灵真理导师的独特布道方式。

[1]Alter,Robert.TheArtofBiblicalNarrative[M].New York:Basic Books,1981.

[2]Bar-Efrat,Shimon.NarrativeArtinBible[M].Sheffield:Almond Press,1989.

[3]利兰·莱肯.圣经文学导论[M].黄宗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猜你喜欢

神迹耶稣犹太人
早春投苗零差评!销量增长100%!恒兴虾苗广西创神迹,备受养殖户追捧
一次弯腰等于十八次弯腰
密林中的神迹
自尊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英国耶稣受难日
民族志诗歌的跨文明写作——由阿库乌雾的《凯欧蒂神迹》引起的访谈
斯宾诺莎的神迹观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