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探究
2014-03-20蔚芝炳沈永明
蔚芝炳, 叶 卉, 沈永明
(1.安徽建筑大学产业管理处,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虽然城市的更新演变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但城市依旧是历史衍变的产物,历史文化贯穿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不同时代的历史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自己的足迹,逐渐积累、沉淀、凝聚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样,城市的演变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终究会沉淀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记忆是城市特色形成的源泉,城市因记忆而焕发光彩[1]。“历史地段”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精华。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驱动的强大动力下,城市中这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的片断”在方兴未艾的城市建设浪潮下处于即将被破坏的境地,城市记忆也不断被现代化的开发建设所湮灭[2]。由于历史地段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可再开发利用的商业和文化潜力。一些地区往往为了经济效益而急于求成的跟风式大规模城市建设,无视生态环境基底,对保留下来的传统历史建筑、街区肆意拆除,大量具有极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代表性建筑在拆迁中被破坏。一些地区在传统建筑拆除后,再事倍功半的试图用粗糙的仿制品来滥竽充数。新形势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问题依旧严峻,怎样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使城市建设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继续传承城市文化脉络是历史地段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 历史地段的概念
历史地段这一名词在《华盛顿宪章》中首次给出定义: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我国历史地段的概念源起于1986年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时,首次正式提出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自此,历史地段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共同构成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三个层次。
所谓“历史地段”就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一地区内具有历史代表性、能够体现城市发展脉络、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同时保存完整且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段。它所涵盖的内容很广泛,既可以指一个局部地段,如文物古迹区、古建筑群、街区等,又可指较大的区域,如具有地方风貌或历史文化特征的村镇、城市等,内涵具有较大的弹性。历史地段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地段内的建筑或许都达不到文物保护的层次,但构成的整个地段却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文化特征,是一个地区文化“活”的见证。历史地段在我国通常也称作历史街区,细究其差别在于前者传统风貌建筑密集程度相对较低[3]。
总结而言,本文中历史地段是指在城市发展与更新进程中,能够记载和反映城市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风气、文化特质、民俗特色的地段,包括历史建筑物、一般建筑物和城市区域地段空间。
2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价值
历史地段在时空上的连续性,使其蕴含丰富的本土文化信息和深入人心的地方人文思想,更容易唤起当地居民认同感。因此,历史地段保护价值的研究应该坚持从多个角度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同时又细致到部分进行挖掘,为接下来的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4]。
2.1 历史价值
历史地段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城市的兴衰、文化的变迁、民俗的变化都被绘制其中。在这幅画卷中,每一笔、每一画都是那段历史时期城市居民生活的完美再现,从中可以找寻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技艺水平、审美观等等,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是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的存在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城市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清晰的看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而了解、阅读和感知城市。
2.2 社会价值
历史地段在一代又一代的居民的生活见证下逐步沉淀、发展至今,生活在其中的“人”是组成了历史地段的核心。在进行历史地段保护研究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听取原住居民的意见,以开发与保护相协调为原则,优化社会结构,提供新的、更优质的多元化就业环境。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不断提高薪资待遇,消除两极分,促进社会和谐;其次要改善居住环境,改善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水平等,在保留并强化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强化居民的地域认同感。
2.3 经济价值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地段在继承城市历史记忆、保持城市风貌的基础上,发挥其功能,满足时代需求,激发区域活力,结合原有居住、商业功能,适度发展旅游、休闲、娱乐服务等功能,发挥区域经济效益,改善区域居民生活条件,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开发应充分利用地段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底蕴,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在保存其历史文化功能的同时,为区域注入新的活力,提升经济收益。
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对于城市而言,是一种经济资源。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会产生直接与间接双重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或商业而导致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的提高等来体现。而间接经济效益体现在通过改善历史地段自然环境、巩固城市历史底蕴、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为城市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
2.4 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城市通过建筑以及空间环境,向人们展示自身的历史文化。历史地段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陈旧的建筑、沧桑的街巷、古老的景观、小巧的尺度、传统的网络、淳朴的民风正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很大程度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这个城市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人们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重要指引和线索。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中无形的社会文化网络是不可再生的,在城市的开发进程中,时常会出现自身建筑文化价值被忽略,造成历史文化在时间层面的断裂。对历史地段的重视与保护就是对这个城市过去文化脉搏的尊重,这就是历史地段保护的文化价值。
3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历史地段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接着一个城市发展的过去与将来,在长时间的发展积淀了大量的历史风貌、文化习俗,内涵的复杂性导致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受多种要素的制约与影响,不能靠简单地静态修护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在分析历史地段保护问题时,要将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城市经济发展问题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的确定保护原则。一是原真性原则,保存历史地段的原有风貌,对历史建筑的整修要按照其原有的风格,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尽可能少的假冒仿制[5];二是功能延续性原则,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保留且发展历史地段的居住、商业等功能,使当地居民维持原有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确保其功能的延续性;三是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保护对象的整体性。历史地段是居民、建筑物、空间结构、环境的有机结合,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不仅要保护地段内历史建筑、历史遗存,还需要保护其传统风貌、空间格局、社会网络的完整性,保证环境风貌的整体性,统一的进行修复和保存工作;四是重视历史地段的多元性,历史地段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不同历史阶段演变、沉淀的结果,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中要注意保护区域内不同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印记,维持风貌特征的多样化。
4 对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4.1 历史记忆延续和城市活力再造相结合
历史地段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脱离城市的整体发展只谈保护,也不能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大拆大建、推倒重来不仅是对历史文物建筑自身的毁坏,更是对整个历史地段特色风貌的破坏。同时静态的传统保护模式,一味强调一成不变的历史风貌保持也是不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既要强调保护与继承,也要考虑发展与效益。因此,对于历史地段内的各项组成要素,要充分认识其潜在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尽可能因地制宜,在重视地段文脉的同时坚持保护、利用、更新的有机结合。
在历史保护地段中,重要历史文物建筑和地段,应以保护性的修复为主,在保护建筑本身外观特色的前提下,加固结构,改善环境,使它们保持遗产的原真性。对于不是重要文物,但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建筑与地段,可在充分尊重地段原有的历史文脉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保持原有风貌特征和主要结构,对内部进行功能置换,完善生活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新建建筑体量、风格、形态、尺度等应与整体风貌环境协调统一,部分可以考虑采用当代风格,形成新老建筑共生共融的场景。这种顺应现代城市功能和社会需求,适度进行功能调整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历史地段的更新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场地段是扬州市老城区重要的历史地段,集中反映当地的民俗特色。为了延续地方文化传统,保护城市特色风貌,扬州市政府和规划局在维护历史地段传统风貌和格局肌理的前提下,对内部功能结构进行置换,引入商业、旅游和娱乐功能,打造成展示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特色商业文化街,为历史地段注入了新活力[6]。
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复兴地段、再造城市活力为目标,在延续城市记忆、保护传统肌理、保持风貌特征的同时,充分发掘历史地段中的开发潜力,使之既可以应对现代生活的需求,又能实现有效的保护与延续,尊重前人、造福今人、惠及后人。
4.2 有形的物质遗产与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传统的历史地段保护主要指物质形态的历史遗产的保护,包括建筑、道路、古树、小桥等空间环境中所有的物质构成要素。由于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保护历史地段的理念必须跳出有形的物质空间层次的保护,升华为针对历史地段中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地段集合了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同于单纯的文物性建筑,它是各个阶段历史的见证者,蕴含着这片土地上的包括语言、文字、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风俗及社会氛围等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信仰、价值与精神。历史地段目前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仍然是人们记忆的载体,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区域。因此,在历史地段文化的保护中,应以保护原有的社会网络、尊重当地居民的需求、维护居民的生活状态为前提,保留大部分原住居民,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能任其毁灭、消失。过度的旅游商业开发,将会导致居民生活方式改变,进而造成地段文化特色的丧失[7]。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田子坊是上海卢湾区具有历史价值的里弄旧区,不仅体现了上海传统居住街区的空间特征,同时也记录了当地居市井生活形态,反映了上海弄堂文化。田子坊的保护与更新中,不仅注重对历史地段物质形态方面的保护,保存了原有建筑形态和街巷空间肌理,更注重了对当地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维护,至今仍保留着里弄生活形式和特色的弄堂人居文化,将田子坊打造成为海派文化的活态展览区和里弄生活的真实体验区。
4.3 整体控制和分级保护相结合
作为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见证和载体,对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不能局限单体建筑、街巷和文物,需综合考虑其与城市格局、周边环境及整体风貌的关系。历史地段保存的是一个历史阶段的城市空间格局、生活区域信息,它凝聚着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信息,需要以宏观的保护理念,从城市的角度去确定建筑体量、高度、色彩、造型、风格、空间尺度、路网系统等要素,确保历史地段形象完整,促进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历史地段内不同区域的保护不能只用一种固定的方式,而应将建筑本身与外在环境相结合,根据实际管理和保护要求,进行历史地段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的界定和评估,分层次从不同程度上控制建设行为对保护区的影响,达到保护的目的。以重点保护区为例,其保护力度最大,在其范围内禁止任何新建、扩建行为,一但出现影响其原有格局与风貌的构建物时,须逐步改建、拆除;一般保护区内则采取整治与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保持传统建筑的建筑高度与体量,保持原有街巷与院落的格局,保持现有绿地、景观与环境的协调性,保证新建建筑与原有环境的协调性。
在南京明故宫地段的保护规划中,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地段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保护区及风貌协调区。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地段内各处遗迹所处范围及轴线系统;重点保护区以外的,连接遗迹及文物建筑的视觉可视范围划定为风貌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则作为外围城市环境与保护区协调区域[8]。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分级提出相应的管制控制要求。
4.4 政府调控与居民参与相结合
历史地段的主体是人,历史地段蕴含着这片土地上居住着的人们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创造力和审美品位,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历史地段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会公众是历史地段保护的中坚力量。在进行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时,要始终把握以人为本,研制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措施,呼吁全社会参与历史地段保护的全过程。
政府一方面应引导、集合社会的资源与资金,推进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逐步逐批的保护与整治,完善街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另一方面应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将历史地段保护意义普及给基层群众,开辟多种渠道让公众表达个人的意愿,使群众能够理解并配合政府的工作,同时积极参与其中。
5 结束语
快速城镇化已成为现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引擎,历史地段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必然与城市同发展、共命运。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最终目标是在历史记忆延续、城市风貌与文化特色保存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进程,激活地区发展潜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地段保护问题,充分结合城市的变化发展过程,不能只是片面的进行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更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思考与研究城市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问题。以文物的原真性、规划的整体性、历史的多元性、文化的传承性为基本原则,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在整体保护理念指导下分层分级制定保护措施,政府调控与居民参与相结合,合理协调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构建完善的历史地段保护框架,从而取得综合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最佳。
1 胡超文.当代中国历史地段保护的复杂性观照:透过一座岭南城市的镜头[J].现代城市研究,2012,07:97-104.
2 陈建滨,曾亚婷,于子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探究——以湖北谷城县历史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2,08:151-154.
3 吕梁.避免历史保护中的“千城一貌”——基于城市特色理念的历史地段多样化保护方式探索[J].规划师,2008,S1:66-69.
4 刘军.试问路在何方?——有感于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J].规划师,2010,04:95-97.
5 殷帆,刘鲁,汪芳.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的原真性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03:76-80.
6 汪芳,刘迪,韩光辉.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活态博物馆”理念探讨——以山东临清中洲运河古城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0,05:159-162.
7 贾艳飞,吴烨,罗融.论工业历史地段更新中的对策——以武汉锅炉厂适应性再利用为例[J].华中建筑,2010,06:102-105.
8 刘军,沈瑜.走向理性的南京历史地段保护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10,1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