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的几点思考
2014-03-20孙文新刘冬梅
孙文新,刘冬梅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创业活动,在大学生中最容易实现,因为大学生具有朝气和梦想。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学生能成功创业正是因为不畏前方的艰难险阻,能一次次突破难关,从而获得成功。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衍生物,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品质的创新。同时,它所强调的创业精神乃以“人”为核心,在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它符合市场需求变化规律,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高等院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高等院校的领导通常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创业活动只能浅层进行。例如,学生会、团委、协会、社团等组织举行大学生创业活动时,教师和辅导员或其他领导甚少参与或者不参与[1]。因此,大学生创业指导虽有所实施,但效果不大。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部分高等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不够重视,对该课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二)缺乏专业的创业教师团队
由于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其创办的历史较短,规模较小,因此即便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老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并缺乏实践经验。同时,理论知识系统也不够完善,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入,兴趣不够浓厚。这对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让他们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踏上创业的道路[2]。
二、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的相应对策
(一)正视创业教育,完善环境条件
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创业教育真正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务必从思想上正视它。唯有解决了思想问题,才有利于将各种计划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例子,从中吸取经验,让大家看到其积极的一面,提高全院师生对创业的信心,这才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在解决了思想问题之后,更重要的是环境条件的建设。要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条件,政府是最主要的因素。若政府能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提供一定的行政服务,如将贷款的门槛降低,让大学生在创业时可以贷款;或者是政府鼓励大企业资助大学生创业,除了在资金上支持,还有技术上也提供一定的帮助等[3]。作为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要积极。如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讲座,或者是在学院中举行创业计划书的设计大赛。作为大学生,则需要鼓起勇气,敢于创新,要经常研究市场需求规律,抓住机遇,促进创业的成功。
(二)增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创新和优化创业教育的策略
让学生对创业兴趣不浓的一个颇为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理论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原因在于师资力量不够强大以及教学策略有待创新和优化。不少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从心理上对此就不够重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偶尔去上课,偶尔不去上课[4]。因此,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地位,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此外,课程的内容也要有所创新和优化,不能进行纯理论的讲述,要适当添加一些有趣的内容,例如进行心理测试、创业计划书的风险测试、法律法规的讲述等。教师要从专业课程开始,有意识地将创业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对创业有一定的认可,感觉到一定的可行性。最后,在创业指导课程中,要多举实例,要让学生看到前辈们的努力和成功,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创业是一种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融入创业的实践经验,而国内高校普遍缺乏有经验的创业指导教师。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必须要采取如下措施。例如:让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课程,深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的学习,并研究符合所属院校创业教学的策略。邀请国外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创办相关的创业论坛,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创业成功的学生和准备创业的学生以及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交流。[5]在此论坛中还可邀请社会各界的人士给予点评,让创业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也让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要。如果能将有能力、有经验的各界人士凝聚到论坛中去,对大学生创业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程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它的完善需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教师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参考,鼓励并陪伴学生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力求培养更多优秀的创业型人才。
[1]胡国胜.构建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学术论坛,2009(5):75.
[2]大学生创业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报告[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96.
[3]杨宁.创业教育: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高教探索,1999(4):58.
[4]梁国利.浅谈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与管理[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