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特色产业的减贫路径研究①——以绿茶产业为例
2014-03-20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刘念慈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刘念慈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特殊,解决贫困问题关系到地区的安定和发展,但由于其特殊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解决贫困问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及减贫的实践工作和创新路径进行探讨。纵观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特色农业对减贫可以产生较大贡献[1]。本文以武陵山区为研究地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在准确把握片区区情基础上,抓住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特点,用绿茶产业发展来改善和解决武陵山区贫困问题,实现减贫目标,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1 贫困现状
(1)武陵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恩格尔系数平均值为43.7%,武陵山区约为58.1%,与发达地区根本没有可比性[2]。近几年,区内各地人均收入普遍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同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2)武陵山区经济结构极不合理。2012年,相比全国10: 47: 43产业结构比例,恩施州为26: 34: 40,第一产业同比增长5.0%,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8.1%和11.9%,说明武陵山区偏重第一产业,但发展势头较弱,经济带动能力不强。
(3)武陵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很难得到根本改善。群众教育、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保障;经济技术落后,人才严重不足。就人才来看,武陵山区目前教育科技水平较低,初等教育仍未摆脱辍学率高、升学率和毕业率低的情况;高中阶段教育机会仍然与全国平均水平呈巨大差距[3],导致区内人才不足。例如区域内医学院校培养的医护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无法满足。
(4)武陵山区面临巨大的贫困人口压力,2012年张家界永定区贫困发生率为16.2%,重庆武陵山区达16.8%,比全国高出3个百分点,脱贫群众返贫现象突出。贫困问题严重困扰着武陵山区。
2 绿茶产业减贫现状
2.1 减贫地位显著
茶产业在区内经济发展中地位显著。虽各地区茶产业在第一产业中占比较大,但情况有所不同(见表1)。茶产业的经济发展贡献率差别较大,减贫趋势可见,但效果并不明显。
表1 2012各地GDP与茶叶产值数据表(单位:亿元)
2.2 政策支持力度大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武陵山区谋求统筹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如税收优惠政策、《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及对绿茶产业和特色深加工项目优先帮扶的产业政策等都促进了茶叶产业发展。区内各省也纷纷提出帮扶茶叶产业的政策,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便于绿茶产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应。
2.3 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
武陵山区逐渐倾向将茶产业与茶文化融为一体,举办各种活动来打造其特色,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牌。如古丈县打造茶文化一条街,鹤峰县开展茶叶节活动,沅陵县举办生态茶文化旅游节等都积极推动了茶产业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产值的增长。
3 绿茶产业化减贫优势分析
3.1 SWOT分析
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减贫优势进行定性研究。
优势:区内茶树资源丰富,品种齐全;茶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地形以山地为主,垂直差异明显,土质易于种茶,利于茶山开发。其亚热带季风气候,利于绿茶香气和口感的形成及鲜叶中有效成分的积累。
劣势:武陵山区茶叶营销落后,模式单一。茶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不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投入不够,且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茶叶品牌众多,多以原产地命名,缺乏地域名牌。
机会:国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武陵山区绿茶产业,为当地统筹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经多年实践,区内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积累了相关经验,为加快其茶产业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威胁:绿茶作为一种饮品,本身面临着各种替代品的竞争。而武陵山区绿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绿茶在品牌、加工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竞争。还有来自购买者及原料供应商讨价还价的压力。同时还要面对其他行业投资者涉足的威胁。
可见,武陵山区绿茶产业发展既有天然优势,也面临可控风险和威胁。合理利用优势,有效规避风险,武陵山区绿茶产业定能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3.2 区位商分析
本文选择用区位商(LQ)分析法,对三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特色产业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武陵山区茶产业减贫比较优势。区位商分析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与平均水平差异的指标,公式为:
其中,i表示第i个地区;j表示第j个行业;X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Qij表示第i地区第j行业的区位商。若LQij>1,则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该地区总体平均水平,即该产业在当地生产较为集中,有比较优势。LQij值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则若结果大于1,该地区发展茶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表2 三大产业区位商对比(单位:亿元)
茶产业在这三个区域区位商都大于1,可见,武陵山区发展绿茶产业有比较优势。虽结果反映出烟叶产业的比较优势更大,但烟叶危害环境,不宜长期种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而茶产业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生态效益较烟叶好,对环境的破坏小,属尚未开发完全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4 绿茶产业化减贫面临的问题
4.1 政策执行连贯性不强
政府人事变动对政策执行连贯性有较大影响。区内行政地域阻隔,信息交流不畅,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监督不规范,政策执行连贯性不强,导致绿茶产业发展受阻,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2009年,古丈政府大力支持古丈茶多酚厂的建设,对其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辅助。但随着政府人员的变动,该项目逐渐被搁置,前期的资源投入被浪费,该厂工人面临失业。
16个批次紫荆叶提取物的特征色谱图匹配出16个共有峰(分别命名为P1~P16)。其量化特征色谱图见图1。
4.2 内部品牌竞争激烈
武陵山区尚未抓住其历史文化优势,打造出能代表当地茶叶形象的特有品牌。区内茶品牌众多,良莠不齐,26个茶叶主产县就拥有上百个茶叶品牌。内部品牌竞争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阻碍了绿茶产业创造经济产值的步伐。对内,是同一地区企业间的竞争,导致成本升高,利润空间减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福利;对外,无疑对创名牌、建名品和培育支柱产业形成了巨大障碍,没有形成区域大品牌,则品牌知名度低,不利于推广。
4.3 绿茶产业化发展尚不完善
武陵山区内各茶企业自身情况有所差异,对资源和市场份额的占领各有不同,发展优势仅被几家大企业占有,其他茶企业发展受限,产业化层度较低,生产效率低下,茶叶产值不高。
4.4 农户利益的保障力度不足
2012年温家宝在武陵山区了解到,一般茶农在采茶季每天约采15公斤,收入约150元,但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低于2011年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这是由于“公司+基地(茶场)+农户”、“公司+茶叶专业合作组织(茶叶加工大户)+农户”等规模化产业经营模式未推广普及,农户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导致农户茶叶的销售渠道、价格得不到保障,农户收益普遍较低。
5 绿茶产业减贫路径建议
5.1 加强政策实施监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区内应建立政策反馈渠道,鼓励媒体、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执行者公共权力的滥用,保障区内政策的有效实施。例如,定期举办市民问政类电视节目,让全民实时监督政府,提高政策实施效率。同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调动行政积极性,利用奖惩、淘汰等方式提高政策执行者责任意识,确保政策连贯执行,保护公众利益。
5.2 政府主导区域品牌建设
由政府主导,学习西湖龙井和云南普洱茶的品牌策略,建立统一的武陵山区绿茶品牌,供区域内企业使用,并利用政府资源进行品牌推广。统一的品牌避免了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企业发展。
5.3 建立茶叶现代流通体系
5.4 优化利益分配结构,建立组织合作机构
政府可借助较大绿茶企业的资源优势,鼓励强弱、强强联合,建立如“公司+茶叶专业合作组织(茶叶加工大户)+农户”、“协会+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合作机构。鼓励“小背篓”等拿出资金和技术,吸引中小茶企和茶农加入,组成大规模的合作机构。既实现小茶企和农户利益的增长,又以完善的利益分配结构保障大企业的利益,使大中小企业及茶农均能在利益驱动下抱团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
[1] 吴志华.家庭农业对巴西减贫贡献大[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28).
[2] 杨和平.武陵山区脱贫解困方略探析[J].清江论坛,2010(01).
[3] 王丽华,吕学芳.武陵山区基础教育机会状况及其政策优待取向[J].教育学报,2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