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大幕
2014-03-19阙明坤
阙明坤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一方面企业用工荒,一方面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不少人把矛头直指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即过于热衷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忽视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正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
为何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转型,这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调整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很多工业领域的产值排名全球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9.8%,工业产品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达220余种。尽管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远非制造业强国,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制造的多数产品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国内。许多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知名品牌,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都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产品增加值只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以手机为例,中国每年出口手机10亿台以上,占据全球手机出口市场的80%,然而却只赚取了1%左右的利润。
国内调查显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内技术结构的不断变化使职业岗位的能级和层次结构处于上升趋势,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层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本科层次以上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正呈增长态势。一项调查分析指出,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将超过4100万人,届时18岁至22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接近或超过50%。未来10年,中国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增量总计9400万人,只有一半毕业生能到“白领”岗位就业,剩下一半要到“蓝领”和“灰领”岗位。事实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仅是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198所,另有292所独立学院。在2198所普通高校中,普通本科院校877所,普通专科院校1321所。地方本科院校既包括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省属重点建设的本科高校,又包括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由专科和高职院校合并、重组、升格的346所新建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占到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高校的主力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两头定位相对来说比较清晰,一头是高职院校,另外一头是研究型大学,包括39所“985”高校、112所“211”高校,而中间的841所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346所新建本科院校仍然处在一个定位摇摆的状态,还在探索当中。地方本科院校不仅面临着同类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而且受到重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前后夹击,如果还按照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发展,将与社会经济发展渐行渐远。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建本科院校也产生了一些困惑,面临着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从外部来看,多数省份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建本科院校在获得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内部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办本科时间短、底子薄,特色正在凝练形成过程中,仍然处于从专科向本科办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学科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实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科研服务能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高等问题,还有一些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文化建设等仍然停留在专科院校原有的水平,从本科办学的要求来看,形似神不似。教育部门之所以力推地方本科院校向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强调产业行业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性,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对于我国大量地方本科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重挫世界各国的虚拟经济,而以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荷兰、芬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却应对自如,而这背后正是由于其拥有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对实体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势必要经历转型的阵痛,唯其变革之深,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没有坚定的信念不可能实现目标。既然转型不可避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那么,地方本科院校就不能再犹豫,不能再徘徊,而要勇敢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胆走出一条面向经济社会需要、依托产业行业、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型发展之路,谱写新的壮丽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