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健身兴后起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构想
2014-03-19杨木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逐渐兴起。本文基于群众体育健身需要的勃兴,从当前群众体育健身的现状出发,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对群众体育健身需要勃兴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
群众健身 体育课程 课程设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物质生活的进步使得人民群众逐渐开始关注精神文明的培育以及自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这个大背景下,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逐渐兴起。新世纪,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尚使命,然而,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滞后性,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无法及时与逐渐上升的群众健身需求接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群众体育健身需要勃兴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体育运动勃兴下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新要求
1.体育课程科目设置的多样化要求
当前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以及群众健身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群众体育锻炼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足球、篮球、太极拳等项目的群众参与者均取得了较大的增长;其次,群众体育健身的年龄结构分布更为广泛,各个年龄段均有健身需求;最后,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更趋于科学化,健身活动的安排更加合理,更利于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1]。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学校体育课程科目的设置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要求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传统体育的科目设置,又要兼顾最新的体育运动小项目,比如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等。
2.体育课程设置要与群众体育运动相结合
尽管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与积极性不断地增长,新时代下,群众体育健身暴露出了新的问题。在群众体育健身的年龄结构中,青少年人群所占比例不高,中老年健身的比例却比较高,这表明在当前情况下,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相对较为匮乏且群众健身人群存在老龄化趋势,这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群众体育项目承接性的问题。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正好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学生群体是青年人群的主力军,学校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和优化,可以很好地与群众体育运动相结合,起到与群众体育运动互为补充的作用。新时期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与群众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要求也从一定角度更加表明了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二、当前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与体育勃兴形势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
1.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与体育勃兴不适应
体育运动的勃兴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解放的思想以及对身体锻炼的重视。然而,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上,却与当前体育运动勃兴的大形势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勃兴和人民群众日益解放的思想不同,当前各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形式单一,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群体作为被考核的对象消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之中。这种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思想显然是与培养全面发展、注重德智体综合提高的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2.学校体育课程科目设置与体育勃兴不适应
如上文所述,群众体育运动的兴起是整个社会掀起的一次体育运动狂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常见体育项目,而且许多民俗类的体育项目也在其中[2]。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程科目的设置便与体育兴起的大形势所不相适应。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大多以传统的体育大项为核心进行构建,比如篮球、足球等体育大项往往占据了学校绝大部分的体育资源(如体育教师、体育场地等),而对于一些民俗类的或者小项的体育项目,诸如太极拳等,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往往重视程度不足或者资源分配不够,这些都局限了这些项目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科目的设置与体育运动兴起的大形势尚且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在今后学校的体育工作以及体育课程设置中,学校体育课程科目的多样性将是一大要求。
3.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与体育勃兴不适应
在各类学校的发展以及建设资源分配中,语文、英语、数学等主干学科往往是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体育学科由于在应试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学校对其重视程度往往不如其他一些主干学科。由于重视程度上的差异性,在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往往受到资源分配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很好地展开。学校对体育设置重视程度不足与体育勃兴之间的矛盾是一组基础性的矛盾,学校领导层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体育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体育课程设置科学性的提高,以更好地与群众体育运动兴起相结合。
三、群众体育健身需要兴起后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构想
体育课程设置是体育教学的前提,它是新时代的要求,学校应该更好地对人才进行培养以适应社会的核心环节。在体育健身需求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更贴合当下的社会氛围。具体地,笔者认为,当下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确立多维的体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确立指导思想是体育课程设立的首要环节,解决的是体育课程设置的方向问题。一般情况,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应有超前性,且与较为稳定的长远目标相联系。本着以终生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应在遵循体育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学生接受在校全过程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程的设置要拓宽体育的多功能,体现在社会、文化、教育、心理、保健、竞争意识、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方面,以改变过去那种把体育简单地理解为竞技体育或单纯地从生物观点来理解体育的观念;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兼顾全面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在保证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全方面体育思维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形成。endprint
2.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当前群众体育健身呈现出的时代性问题表明,广大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主线,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与实践性,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3],要积极剔除以往体育课程无法吸引学生的消极性因素。具体地,有以下几点借鉴。
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体育课程评价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缺乏生动性,以体育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评判模式必然导致体育课程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在教学方面,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增加实践性环节的比重,比如体育游戏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体育课堂中,在课程评价模式上,应当多维评价方式,比如可以增加学生互评环节,使学生在主观上感受到其体育课堂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增强体育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性认识。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课堂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锻炼身心健康提供一个有益的平台,而非单纯的为了追求体育成绩本身。因此,体育教师要做平台的搭建者,而非测试的考评者。在日常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注意学生为满足的需求以及期望,更多的以学生服务的者和倾听者的角色出现,从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体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应当充分考量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再次,学生自主选课的引用,增强体育课程的选择性。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以及实践性,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最优方法就是学生自主选课机制的开展。学生通过自主选课,选择其最感兴趣的几个体育科目进行参与,必然提高学生在整个体育课堂中的参与效果,与传统的分配相比,学生自主选课更加民主,也更加高效。另一方面,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也要增加多样性,即增加体育课程的选择性,从而保障学生更好地选择感兴趣的体育课程。
最后,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增加课程的时代元素。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应当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紧跟社会的热点,比如,近年来攀登和轮滑运动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在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时将攀登或者轮滑加入课程的设置范围,必将提升该课堂的学生吸引力与参与率。
3.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提升体育课程的未来适应性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问题多而杂,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分别,针对性差等。可以说,目前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程内容。因此,学生走向社会后,体育意识差,掌握健身锻炼项目和方法少,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难终生受益。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一定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首先要更新、调整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逐步改革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教学,在教学与练习要求上,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抓住运动中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要按学生的兴趣、注意、能力,灵活运用规则,要使学生理解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把科学的体育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二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保证体育课程设置的时效性。
4.注重体育课程设置与群众体育健身的契合性
体育课程的设置与群众体育健身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因此,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要注重与群众体育健身的契合性。具体地,加强体育课程设置与群众体育健身的契合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传统的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并且受到专业体育设施的局限性,体育教材上的体育相关内容无法在群众体育健身中很好展开。同时,学生群体作为最佳的群众健身宣传者和践行者,教材的局限性阻碍了学生群体将合适的体育锻炼内容在群众中间传播和展开,因此,一定要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教材的内容不仅反映专业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更应当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通用性,教材上的内容应当注重群众健身相关内容的引入。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新的系列教材应当注重弱势群体的锻炼方法的介绍,比如残疾人如何更好地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等;其次,体育课程的最终考评方式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考虑增加课外实践环节,比如太极拳的课程考核方式中,可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环节,学生是否在周末或其他空余时间在公共锻炼场所锻炼或者引导群众进行太极拳的锻炼将成为加分因素。让学生群体在体育课外参与到群众体育锻炼中去,甚至成为体育群众锻炼的带头者和普及者,从而将体育课程的设置与群众健身有效衔接。
群众体育健身的推广和普及有助于全民身体素养的提高,对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各个学校应当认识到学校体育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群众性、普及性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稳中创新的原则,积极推动体育课程的有效构建,从而保障体育教学社会价值的发挥。
————————
参考文献
[1] 李华禄,黄正廪.对遵义地区群众体育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 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徐金尧.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构思.浙江体育科学,2005(1).
[作者:杨木森(1957-),男,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体育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