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
2014-03-19毛浣西
毛浣西
长期以来,音乐课就是唱唱跳跳的娱乐课的观点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学生和家长。在他们看来,音乐课上通过经典作品学习音乐文化与人文知识未免有点牵强附会、小题大做,从而始终把音乐课看成“小三门”之一,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的美育、德育及许多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功能正在被人们逐渐接受。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美感能量,是其他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同时,它还会起到辅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认知能力、感受力和永恒心的培养,特别对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
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与活动课,如“通俗音乐讲座”“合唱团”“乐队排练”等。大多数高中生对流行音乐都比较感兴趣,我们就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教授他们一些流行音乐的演唱与创作技法,避免他们盲目崇拜、盲目模仿;合唱、乐队排练则既能舒缓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还能锻炼他们的综合活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多接触具有强烈感染力、震撼力的艺术佳作。如高一欣赏曲《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揭露的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集体杀害华沙犹太人的残暴事件,这堂课我们就可以截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一些片段播放给学生观赏,让他们不但欣赏到影视大片,同时也让他们对这样的历史事件更加了解,从而在聆听音乐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的悲剧美。
如果教师能依据音乐作品,根据教学目标,采取简单而有效的手段,那么,音乐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从旋律入手,加深学生对曲目的认知程度。
哼唱曲子的旋律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种音乐教学手段,而且不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教学工具,学生只要张张嘴就行了,这种方法对于音乐专业的人士来说也是相当有用的。当然简单的哼唱还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可以把哼唱分两个步骤:第一,深入聆听中的哼唱。教师根据音乐作品截取音乐主题旋律,让学生分声部或改变旋律节奏型来反复哼唱,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印象,引领学生深层次品味音乐从而达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目的。第二,完整聆听时的哼唱。在完整聆听音乐环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聆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轻声哼唱。学生经过了深入聆听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哼唱旋律的过程,对音乐主题的旋律已经记忆深刻了,这时对完整聆听时音乐主题的出现会觉得格外亲切,有的学生甚至不需要老师任何提示要求就能不由自主地唱出自己熟悉的旋律,这样,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自觉地进入了音乐的殿堂。
2.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常用的音乐语汇。
既然是音乐欣赏,那常用的专业术语如旋律、节奏、速度、强弱等的含义都要在每节课的教授中不断加以强调,以加深他们对音乐语言的感知程度,从而在以后的听赏中能自主地从这些方面来分析音乐的特点、表现手法等。
3.不能盲目地为活跃气氛而忽视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会使音乐课更加形象、直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这种把光、色、音有机结合的交叉教学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然而有些音乐教师未能把握分寸,在课堂中加入过多的或不太切题的游戏活动。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气氛不错,实质上很多游戏与音乐毫无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在音乐游戏中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是把音乐的“过程”和“体验”放到前台重要的位置上,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参与音乐的活动过程和身心的体验,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课堂游戏要适度,但必须是在教师对音乐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富有创意的想象力的基础上。
另外,学校要开展好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以丰富中学生课外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用心感受音乐,真正达到陶冶情操、以美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