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品牌与经济新常态
2014-03-19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张敬伟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张敬伟
2014年,中国迎来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传统投资为主和产能积累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前3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创历史新高。伴随着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市场潜力与市场空间,推动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作为服务业的重中之重,中国旅游业产值亦突飞猛进。按经济学常识,如果产业产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即可称为支柱产业——当前旅游收入已占GDP的5%,可谓准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旅游输出大国,届时中国的旅游收入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旅游业将称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这意味着,中国旅游业大有潜力,而且处于上升势态。但是,中国旅游产业也有自身的瑕疵硬伤,最主要的是缺乏足够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因而,经济新常态下,为中国旅游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提升服务水平和打造世界级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旅游业亦当抓住契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节奏,让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
中国旅游业最大的问题是大而不强,竞争失序,缺乏品牌意识。具体有下列问题:一是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缺乏特色,旅游纪念品雷同化;二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根据国人旅游诉求提供差别化服务;三是旅游战略缺失,品牌意识不强;四是存在跟风而上的短期短视现象,如扎堆申遗、争抢历史名人、制造虚假景点等等。可以说,各地对旅游产业不是不重视,而是重视过度将之视为政绩工程或财政收入催化剂了,这不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规律,也不可能做强中国旅游业,更无法提升中国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
从专家到学者到旅游“主产地”,近年来都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战略研究,也设计了一些适合当地的产业规划路径。但在新常态逻辑下,调结构和强改革是宏观经济的主旋律。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也需要更高层次的战略规划,当前最迫切的是需要一个科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使中国旅游产业各项指标有标准可循,弥补短板要素,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外延和内涵,培育越来越多在国际社会叫得响的旅游品牌。
好消息来了。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旅游业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GB/T 31284-2014),涉及到旅游业品牌价值的各项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对普通人而言,或许不会太过关注,但是对地方政府尤其是旅游业者,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标准,才能指导旅游业者创建知名品牌,按照标准补漏堵缺和增量提质,科学评估旅游品牌建设情况和成果,最终通过提升旅游品牌定位,提升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当然,不要指望有了国家标准,中国旅游业一下子就“高大上”,冒出许多知名旅游品牌。但是,有了国家标准,中国旅游业会发展得更好。旅游产业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这个国家标准来得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