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1949-1952)
2014-03-19姚春林
*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D755)
摘要:建国初期,中国高校由于刚刚被接管,基础薄弱,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缺乏,学生人数不足等原因,使得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了稳定局势及迅速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急需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新中国发展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条件.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6.027
收稿日期:2014-09-15
作者简介:姚春林(1972-),男,江苏省泰州市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这一规定成为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建国初期,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当时高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在广大师生中有计划地开展“政治与思想教育”活动,以使广大师生“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1949-1952年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恢复经济、抵御外敌,以及接管和改造旧高校的重任,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新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高校教师、学生的身份和来源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问题,以及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诸多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及时发出指令,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对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对教职员和学生,不管其家庭出身怎样,均应本着争取、团结、改造的政策,通过教育说服的方式,积极鼓励其前进.” ①从而顺利完成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任务,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得以初见成效,逐步建立起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
一、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困境
建国初期,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贡献,显得格外的紧迫和重要,这就把新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上了日程.当时,解放前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新中国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国内形势和格外严峻的外部环境.因此,建国初期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遭受严重制约和影响.
(一)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困境之人员素质问题
建国初期,新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和滞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刚刚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学校的新篇章,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从旧教育向新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但建国初期,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客观因素.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严重缺乏.建国初期,全国高等院校发展迅速,学生在校人数由1949年11万7千人,到1952年增加到19万1千人.同期,高校教师人数从1万6千人增加到2 万7千人 [2].然而,当时的各高校普遍缺乏从事政治理论课方面教育的人员,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建国初期,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基本上是每年平均分配.然而,在比较适合做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大学毕业生,如政治科学、法律和师范教育等,仅有很小数量的毕业生选择从事教师岗位.此外,一些被分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有些不能满足当时的政治条件,有些教师的思想素质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而,高校缺少一支能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
二是建国初期高校教师的整体政治素质不高.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建国初期,高校教师较低的政治思想素质主要是受负面的思想影响较重,如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观念严重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思想,也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积极实施.
三是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因素缺乏.解放前,多数学生出身于地主、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家庭,多数学生受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这就使得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转而接受新式的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显得有些困难,思想上缺乏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他们的影响微不足道.
(二)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困境之课程建设问题
建国初期,高校少数老师党员或团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好,觉悟较高.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它不重要,从而更侧重于专业课程.这种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进程与措施落实.
首先,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建国初期,中国还处在一个经济落后的阶段,亟需各类专业的人才到相关部门开展建设,从而导致部分高校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学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这些都影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积极实施.
其次,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识不足.由于各院校过于重视专业教学,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上有很大的压力,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并没有打算在课堂和课后积极学习思想政治课.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可以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而思想政治课程并不重要,因此,更侧重于学习其他专业科目.根据建国初期广州地区一份调查显示 [3],只有大约30%的学生党员、团员和活动分子,他们认真上思想政治课,课堂上提问题和积极做笔记;此外,大约60%的学生带有一定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只是被动式上政治课,很少提问题或记笔记;还有约10%的思想认识落后的学生经常找借口逃避政治课,有的甚至忽略这些课程,极端轻视政治,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二、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举措
1949-1952年,新中国刚刚诞生,中国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大量人才参加新中国建设.这段时期也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高校教育的正确方向.党中央号召广大师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生产、群众斗争,努力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通过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如北大马寅初校长带头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等,扫除改造进程中的思想障碍,解决思想问题,在思想认识上获得高度统一,从而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同时,通过课程建设规划,积极策划教学内容改革,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顺利完成,促进高校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一)结合社会需求调整课程建设规划
建国初期,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建设规划,逐步改变与调整其工作目标.在解放之初,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教育,并及时开设新的课程,针对新情况新特点,不断调整课程名称和内容.建国后,遵照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有关政策法令,要求高校统一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史等作为必修课,取代原有的“国民党党义”、“军事训练”等国民党时期开设的课程,初步形成了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由于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尚未成立,1949年10 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首先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1949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高教秘字第1729号) [4],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正式设置.其中规定,大学四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3门课程;其中,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毕业班必修“政治经济学”.1949年10月11日又颁布了«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规定指出:文法“各系课程的实施原则是废除反动课程(如国民党党义、六法全书等),添设马列主义相关课程,逐步地改造其他课程.”其中,都规定了马列主义相关课程和政治经济学是文学、法律、教育或普通学生所开设的必修课程 [5].1950年10月4 日,在中国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报告中,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理论”.1951年4月,教育部通令华北区,要求各高等学校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开设时事讲座等,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二)课程设置与调整充分反映分类差异
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在调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新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注意年级差异和水平差异,兼顾不同等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水平和差异.
首先,课程设置与调整充分反映年级差别.新中国成立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年级没有任何等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学的是同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到1949年10月,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进.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是连续的两个学期完成,只有主修文学、法律、教育的学生被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政治经济学”.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课程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课程结构的实际情况及所有的成绩和能力等,分配给每个年级,逐渐反映了年级的差异. 在1953年中期,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新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尤其是对新民主主义的三个新的主题,政治经济学和唯物主义等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的概念.
其次,课程设置体现层次差异.1949年10月规定四年制大学开设思想政治课程;1952年10 月,除农林、医药系科专业设置尚须继续调整,在对旧高校接管和调整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了各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要求,把“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作为必修课程学习一年.规定三年制职业学校课程和工科,包括农林和医学专科学校等一样,开设“政治经济学”.除两年制职业学校没有“政治经济学”,一年或两年制的特殊专业课程有“新民主主义理论”.从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差异.
再次,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避免过“左”情绪.在高校课程设置与调整初期,出现过一些师生的抵触情绪.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过“左”情绪,或者在教学方法上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能够从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出发开展教学.因此,1950年10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纠偏.要求按照学生的不同年级、层次,以及不同的思想觉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从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逐渐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也充分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
三、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意义
建国初期,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重视,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开展,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人数逐步增长,已基本能满足当时高校该课程教学的要求,在校大学生也逐步受到了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打好基础,为走上工作岗位为新中国建设作贡献打下基础.当时的改革举措既是迫不得已,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尤其是其课程改革,有效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规定成为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逐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问题就是其课程问题.建国初期,中央的教育方针要求把“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和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要求,进行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理论教育,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加强苏联的联共(布)党史和对毛泽东前期相关著作学习及指导,以及对当时新时期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相关文件资料的学习.接管、改造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既是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又把课程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创新,反映了德育主体对客体的教育引导目的.这也是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符合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政治需要和时代需求,有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二)明确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性质
建国初期,从接管、改造过程到教育内容上,都同样处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性质.一方面,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紧密结合.为更好适应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现实要求,针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专门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巩固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
随着对各高校的接管和改造,要求各高等学校抛弃民国时期一些反动的政治教育内容,全部开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课.通过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当时对高校师生开展经常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渠道,有效肃清封建的和买办的残余思想,预防各类旧思想的影响以及反动思想和舆论的宣传,明确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性质.
(三)明确学习教育重点,提高包括高校师生在内的知识分子整体素质
建国初期,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全党、全国人民包括各高校知识分子,都认为毛泽东思想始终是我们学习、教育的重点.在1950年12月和1952年3月重新发表了毛泽东的著名作品«实践论»、«矛盾论»,从而在全国上下再次掀起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著作的新热潮.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样加强学习,重点宣传,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更好地方便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理论学习需要,党中央紧接着又分别于1951年10月、1952年3月、1953年2 月,由人民出版社在前期版本基础上正式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毛泽东选集»第1-3卷,主要收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的著作,方便人们学习宣传,为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人才,怎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经过上述重点学习、改造,以及政治思想教育课程改革和相应工作的开展,使得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高校教师的素质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都有了不同程度改进,因而许多全新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逐步在广大高校师生中成长.“许多优秀的学生参加了青年团和共产党,在各种运动中涌现了许多积极分子,出现了不少优秀学生和动人的模范事迹.” [6]
(四)开启全国高等教育新征程,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建国初期,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各高等学校进行接管和改造,经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相关措施,逐步明确了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基本形成了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各级党团组织、人事、保卫等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共同开展全新的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开启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崭新征程,为新中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为进一步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任务,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革命运动,以及抗美援朝爱国主义运动和“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通过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和引导,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在全国高等学校师生中组织开展自我批评,以及师生间相互热忱帮助,“在学生中主要应是利用时事学习时间和结合政治理论课内容及有关的业务课,作一般的唯物主义宣传.” [7]上海市第五届学生代表大会为贯彻执行学习教育任务,还专门做出«关于在高中以上同学中开展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决议»,提出明确要求.至1952年秋,通过这次学习改造运动,全国参加学习运动的高校教职员人数比例为91%,而全国大学生参加的比例为80%,有效帮助高校师生明确正确的政治立场,充分发挥了很好的正面宣传及教育引导作用,有效维护了新中国的社会稳定.
总之,建国初期(1949-1952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值得我们去研究、总结的地方还有很多.建国6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走过的曲折的艰辛历程,值得我们深思与总结,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同样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吸收.
注释:
①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第79章«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指示»(一九五 年十月十三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法令汇编»(1949-1952)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