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并发症与临床治疗
2014-03-19王传敏孟忠吉
王传敏,陈 勇,李 东,陈 悦,孟忠吉
1.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湖北 十堰442000;2.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消化肝病科
原发性肝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肝内胆管或肝细胞发生癌变形成的癌,该疾病的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第6 位,在我国的发病率更高。相关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均会发生原发性肝癌,中老年较为常见。近期的医疗报道指出,全世界发现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及术后治疗越来越被医疗工作者重视,原发性肝癌起初发病隐匿,病情进展快速,发病致死率极高,已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2]。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来治疗原发性肝癌,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介入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等。对于处于原发性肝癌中晚期的患者,介入治疗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有更大优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 年5 月-2013 年8 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主要的介入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措施,取得不错的进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5 月-2013 年8 月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5 例,男64 例,女21 例,年龄48 ~67 岁,平均年龄(63.3 ±6.4)岁,其中巨块型58 例,弥漫型27 例;原发性34 例,继发性51 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甲胎蛋白检查、肝脏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B 超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研究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于2001 年制定修改的肝癌临床诊断标准,将诊断为肝癌的标准分为以下三类:(1)有明显的肝癌表现,有确定的远处转移灶(腹水中发现癌细胞),并且可以排除继发性肝癌的;(2)能排除活动性肝病以及其他转移性肝癌的,AFP <400 μg/L 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癌标志物或影像学检查确定的;(3)能排除活动性肝病以及其他转移性肝癌的,AFP >400 μg/L 时,有明显的肝脏部位肿大的或一项影像学检查确定的[3]。
1.2 方法 要求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前6 h 患者禁食,进入手术室后,立即给予常规血小板等生理指标测定、肝肾功能检查以及碘过敏试验检测。手术时采用数字减影仪,选用合适的介入材料如动脉鞘以及超滑导丝,特定时可选用微导管进行操作[4]。采用seldinger 技术选择合适肝动脉进行DSA 血管造影,确定肝癌的位置和血供情况后,通过肝动脉造影明确肿瘤供血的动脉,将导管插至肿瘤供血动脉,通过置入的导管注入治疗药物(顺铂80 mg、氟尿嘧啶1 000 mg、阿霉素50 mg),选用超液态碘化油为栓塞剂。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节用量[5]。
2 结果
2.1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并发症 85 例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胃肠不适85 例(100%),发热71 例(83.5%),肝区疼痛及不适79 例(92.9%),骨髓抑制72 例(84.7%),穿刺点出血9 例(10.6%)。
2.2 主要并发症的临床治疗 针对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治疗,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或恢复,未发生影响介入治疗的现象。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很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肝癌患者总数占全世界的50%左右,每年死于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达到20 万例,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原发性肝癌发病隐秘,病情发展快,一般情况下当患者病情得到确诊已经处于中晚期,不适合进行手术切除。因此,介入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通过靶向定位病灶,有效提高肿瘤处化疗药物浓度,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介入治疗通过靶向定位病灶注入化学药物,在破坏肝癌细胞的同时,也同样对正常肝脏细胞产生副作用,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6]。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胃肠不适、发热、肝区疼痛及不适、骨髓抑制、穿刺点出血。(1)胃肠不适。本研究中胃肠不适的发生率达100%。该并发症一般出现于手术的4 ~5 h 内,1 ~2 d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情况下无需采取特殊措施。于术中静脉注射适量的阿扎司琼注射液可有效缓解胃肠不适症状。(2)肝区疼痛及不适。肝区疼痛及不适是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的第二大并发症。该并发症的发生多是由于肿瘤供血动脉的破坏,使肿瘤坏死,局部炎性反应,形成疼痛和不适感。患者疼痛一般可自行消失,时间长短由患者实际情况而定。(3)发热。发热也是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结果发现其发生率为83.5%。发热症状出现在术后第2 天,发热程度也大不相同,多有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介入治疗中化学药物的使用,在杀死肝肿瘤动脉的同时也破坏了患者的肝脏组织,导致炎性反应的出现。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为给予高烧患者物理和药物降温,并适当辅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4)骨髓抑制。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的使用可抑制癌细胞生长,但对患者的骨髓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人体有益细胞的生成减少。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需定期进行定项检查,平时加强护理,出现骨髓抑制时,应适当服用提升免疫力和加强体内有益细胞的药物[7]。(5)穿刺点出血。穿刺点出血症状出现较少,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的手术操作不当引起,因此应选用熟练、经验丰富的医师,避免此情况出现。当穿刺点出血形成血肿时,应抽取出。出血点较大时,应行动脉修复手术。
综上所述,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并发症分析,可以了解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对更好应用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1] Zhao Q,Wang Y,Cao Y,et al. Potential health risks of heavy metals in cultivated topsoil and grain,including correlations with human primary liver,lung and gastric cancer,in Anhui province,Eastern China[J].Sci Total Environ,2014:470-471.
[2] SvircVev Z,Drobac D,Tokodi N,et al. Epidemiology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Serbia and possible connection with cyanobacterial blooms[J].J Environ Sci Health C Envion Carcinog Ecotoxicol Rev,2013,31(3):181-200.
[3] Liu ZZ,Yang Y,Ye H,et al.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ozone treatment on 16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J].Sichuan Medical Journal,2005,26(10):1088-1089.刘真真,杨尧,叶慧,等. 臭氧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16 例临床疗效的初步评价[J]. 四川医学,2005,26(10):1088-1089.
[4] Meng ZQ,Liu LM,Ma X,et al. Prognosis risk facto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analysis in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394 cases report[J].China Oncology,2007,17(8):628-632.孟志强,刘鲁明,马鑫,等. 394 例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与疗效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2007,17(8):628-632.
[5] Xie TX,Li P,Hou QR,et al. Combining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stage hepatoma[J].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2006,4(2):121-123,126.谢太喜,李平,侯庆荣,等. 综合介入与中医药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4(2):121-123,126.
[6] Liu H,Wang W,Zheng CZ,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ocetaxel combined with carbo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2008,13(11):1028-1029.刘华,王蔚,郑垂志,等.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11):1028-1029.
[7] Du ZQ,Liu YQ,Qin JY.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weekly dose doctaxale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2008,13(9):803-805.杜志强,李宇清,秦健勇. 多西他塞周疗法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
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13(9):8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