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2014-03-19孙西洋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环节学习效率优化

孙西洋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从新课导入、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总结提升等四个方面进行优化。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教师情动、学生主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让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优化 教学环节 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阵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实质上就是要坚持以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改变过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教学高投入低产出、教学效益不高的状况,让学生有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努力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充分发挥意志、想象、情感、性格、潜意识以及灵感对数学教学认知的作用,让学生愉快地汲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

1.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如果上课伊始学生的兴趣之火能被点燃起来,思维闸门就会大开。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这节课之前,教师拿出一张纸说:同学们,虽然这张纸厚度只有0.lmm,但经过对折27次后,大家猜猜看将有多高?电线杆高?还是七八层楼高?学生不得其解,此时教师告诉学生那将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时,学生骤然产生一种震撼力,有一种迫切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

利用好奇心导入新课,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的时候给出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一个月30天中,每天老师愿意给你5万元钱,请你第一天给老师1分钱,第二天给老师21分钱,第三天给老师22分钱,第四天给老师23分钱……第三十天给老师229分钱,谁愿意?”这样使得学生的情绪高涨,有了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共鸣,纷纷动手计算1+21+22+23+24+…+229,激发了他们探索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欲望。

2.运用浅显、直观的例子导入新课。

运用浅显、直观的例子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在导入“二次函数图象”这节课时,将一支粉笔头向空中抛出,让学生观察粉笔头经过的曲线。继而教师指出粉笔头经过的曲线就是抛物线,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深深懂得数学概念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并可指导我们的实践,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单调、乏味的情绪,消除学生对数学单调、抽象的印象。

如在讲授“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前,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建筑工人砌墙时,常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与水平平面垂直,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打开一本书,让书脊竖直在桌面上,书的各页的一边都在桌面上,那么各页所在平面与桌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后教师再引出课题,可诱导学生由疑到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讨论,使新课的讲授产生活力和魅力。

二、课堂新授环节的优化

1.少教精讲,实现“主演”到“导演”的飞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引导、点拨、释疑解难的“导演”位置上。

为此,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过程的督查;集中精力与时间教学生自学、互学后仍然不能掌握的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真正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足与失误。

2.相信学生,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

教师需要改变学生学习不活跃,“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教而不学”的状态,指导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先学”“自学”“互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传统教法中忽视的主体精神重新找回来。积极运用启发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

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新授环节应努力做到: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始终处于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状态,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实施“民主化”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活动氛围,让学生有发表自己不同看法的机会;坚决杜绝“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问到底、一看到底”的错误做法,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同时要保证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三、课堂训练环节的优化

1.通过变式训练,优化解题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把解题教学定位于课堂,贯穿于课堂,落实于课堂,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悉心指导,让学生情驻于课堂,情定于问题。

如训练问题: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相交于点A、B,点O是坐标原点,若■+■=■,求实数a的值。

接下来,再给出下列变式训练题。

变式1: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相交于点A、B,点O是坐标原点,

(1)若■-■=■,求实数a的值;

(2)若■+■=■,求实数a的值;

(3)若■+■=■,求■·■的值。

变式2:已知直线mx+ny+c=0(m2+n2=c2≠0)与圆x2+y2=4相交于两点A、B,求■·■的值。

通过变式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通过长期训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解题一刻也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课堂训练还要重视数学思想的长期反复的渗透,着意开发、精心提炼、潜移默化。通过训练,学生抓住“思想与方法”这一纽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不失为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好途径。教师在编拟课堂练习题时,应时时把数学思想方法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数学的“灵魂”,离开思想方法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学。

四、课堂小结环节的优化

课堂小结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不放过对学生训练的每一个机会。课堂小结可以让同桌、同组同学交流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

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节课结束时,教师让学生交流、归纳、总结解题步骤,学生是这样总结的: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计算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的小结严谨正确,但是显得有些冗长,不便于记忆与使用。教师提出能否再精炼一些,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于是学生又进行了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解题步骤共分为四步,第一步突出“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第二步突出“算”——计算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第三步突出“画”——画出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第四步突出“写”——根据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写出原不等式的解集。于是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可以小结为“一化二算三画四写”。

这样的小结就显得字斟句酌,切中要点,既言简意赅,又画龙点睛,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从新课导入、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总结提升等四个方面进行优化。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教师情动、学生主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让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优化 教学环节 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阵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实质上就是要坚持以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改变过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教学高投入低产出、教学效益不高的状况,让学生有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努力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充分发挥意志、想象、情感、性格、潜意识以及灵感对数学教学认知的作用,让学生愉快地汲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

1.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如果上课伊始学生的兴趣之火能被点燃起来,思维闸门就会大开。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这节课之前,教师拿出一张纸说:同学们,虽然这张纸厚度只有0.lmm,但经过对折27次后,大家猜猜看将有多高?电线杆高?还是七八层楼高?学生不得其解,此时教师告诉学生那将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时,学生骤然产生一种震撼力,有一种迫切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

利用好奇心导入新课,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的时候给出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一个月30天中,每天老师愿意给你5万元钱,请你第一天给老师1分钱,第二天给老师21分钱,第三天给老师22分钱,第四天给老师23分钱……第三十天给老师229分钱,谁愿意?”这样使得学生的情绪高涨,有了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共鸣,纷纷动手计算1+21+22+23+24+…+229,激发了他们探索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欲望。

2.运用浅显、直观的例子导入新课。

运用浅显、直观的例子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在导入“二次函数图象”这节课时,将一支粉笔头向空中抛出,让学生观察粉笔头经过的曲线。继而教师指出粉笔头经过的曲线就是抛物线,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深深懂得数学概念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并可指导我们的实践,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单调、乏味的情绪,消除学生对数学单调、抽象的印象。

如在讲授“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前,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建筑工人砌墙时,常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与水平平面垂直,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打开一本书,让书脊竖直在桌面上,书的各页的一边都在桌面上,那么各页所在平面与桌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后教师再引出课题,可诱导学生由疑到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讨论,使新课的讲授产生活力和魅力。

二、课堂新授环节的优化

1.少教精讲,实现“主演”到“导演”的飞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引导、点拨、释疑解难的“导演”位置上。

为此,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过程的督查;集中精力与时间教学生自学、互学后仍然不能掌握的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真正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足与失误。

2.相信学生,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

教师需要改变学生学习不活跃,“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教而不学”的状态,指导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先学”“自学”“互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传统教法中忽视的主体精神重新找回来。积极运用启发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

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新授环节应努力做到: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始终处于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状态,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实施“民主化”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活动氛围,让学生有发表自己不同看法的机会;坚决杜绝“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问到底、一看到底”的错误做法,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同时要保证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三、课堂训练环节的优化

1.通过变式训练,优化解题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把解题教学定位于课堂,贯穿于课堂,落实于课堂,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悉心指导,让学生情驻于课堂,情定于问题。

如训练问题: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相交于点A、B,点O是坐标原点,若■+■=■,求实数a的值。

接下来,再给出下列变式训练题。

变式1: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相交于点A、B,点O是坐标原点,

(1)若■-■=■,求实数a的值;

(2)若■+■=■,求实数a的值;

(3)若■+■=■,求■·■的值。

变式2:已知直线mx+ny+c=0(m2+n2=c2≠0)与圆x2+y2=4相交于两点A、B,求■·■的值。

通过变式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通过长期训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解题一刻也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课堂训练还要重视数学思想的长期反复的渗透,着意开发、精心提炼、潜移默化。通过训练,学生抓住“思想与方法”这一纽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不失为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好途径。教师在编拟课堂练习题时,应时时把数学思想方法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数学的“灵魂”,离开思想方法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学。

四、课堂小结环节的优化

课堂小结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不放过对学生训练的每一个机会。课堂小结可以让同桌、同组同学交流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

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节课结束时,教师让学生交流、归纳、总结解题步骤,学生是这样总结的: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计算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的小结严谨正确,但是显得有些冗长,不便于记忆与使用。教师提出能否再精炼一些,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于是学生又进行了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解题步骤共分为四步,第一步突出“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第二步突出“算”——计算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第三步突出“画”——画出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第四步突出“写”——根据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写出原不等式的解集。于是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可以小结为“一化二算三画四写”。

这样的小结就显得字斟句酌,切中要点,既言简意赅,又画龙点睛,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从新课导入、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总结提升等四个方面进行优化。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教师情动、学生主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让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优化 教学环节 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阵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实质上就是要坚持以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改变过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教学高投入低产出、教学效益不高的状况,让学生有发表不同看法的机会,努力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充分发挥意志、想象、情感、性格、潜意识以及灵感对数学教学认知的作用,让学生愉快地汲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

1.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如果上课伊始学生的兴趣之火能被点燃起来,思维闸门就会大开。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这节课之前,教师拿出一张纸说:同学们,虽然这张纸厚度只有0.lmm,但经过对折27次后,大家猜猜看将有多高?电线杆高?还是七八层楼高?学生不得其解,此时教师告诉学生那将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时,学生骤然产生一种震撼力,有一种迫切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

利用好奇心导入新课,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的时候给出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一个月30天中,每天老师愿意给你5万元钱,请你第一天给老师1分钱,第二天给老师21分钱,第三天给老师22分钱,第四天给老师23分钱……第三十天给老师229分钱,谁愿意?”这样使得学生的情绪高涨,有了一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共鸣,纷纷动手计算1+21+22+23+24+…+229,激发了他们探索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欲望。

2.运用浅显、直观的例子导入新课。

运用浅显、直观的例子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实现知识的迁移。如在导入“二次函数图象”这节课时,将一支粉笔头向空中抛出,让学生观察粉笔头经过的曲线。继而教师指出粉笔头经过的曲线就是抛物线,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深深懂得数学概念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并可指导我们的实践,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单调、乏味的情绪,消除学生对数学单调、抽象的印象。

如在讲授“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前,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建筑工人砌墙时,常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与水平平面垂直,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打开一本书,让书脊竖直在桌面上,书的各页的一边都在桌面上,那么各页所在平面与桌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后教师再引出课题,可诱导学生由疑到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讨论,使新课的讲授产生活力和魅力。

二、课堂新授环节的优化

1.少教精讲,实现“主演”到“导演”的飞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引导、点拨、释疑解难的“导演”位置上。

为此,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过程的督查;集中精力与时间教学生自学、互学后仍然不能掌握的内容;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真正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预防可能出现的不足与失误。

2.相信学生,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

教师需要改变学生学习不活跃,“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教而不学”的状态,指导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先学”“自学”“互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传统教法中忽视的主体精神重新找回来。积极运用启发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

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新授环节应努力做到: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始终处于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状态,充分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实施“民主化”教学,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活动氛围,让学生有发表自己不同看法的机会;坚决杜绝“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问到底、一看到底”的错误做法,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同时要保证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三、课堂训练环节的优化

1.通过变式训练,优化解题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把解题教学定位于课堂,贯穿于课堂,落实于课堂,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悉心指导,让学生情驻于课堂,情定于问题。

如训练问题: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相交于点A、B,点O是坐标原点,若■+■=■,求实数a的值。

接下来,再给出下列变式训练题。

变式1:已知直线x+y=a与圆x2+y2=4相交于点A、B,点O是坐标原点,

(1)若■-■=■,求实数a的值;

(2)若■+■=■,求实数a的值;

(3)若■+■=■,求■·■的值。

变式2:已知直线mx+ny+c=0(m2+n2=c2≠0)与圆x2+y2=4相交于两点A、B,求■·■的值。

通过变式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通过长期训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解题一刻也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课堂训练还要重视数学思想的长期反复的渗透,着意开发、精心提炼、潜移默化。通过训练,学生抓住“思想与方法”这一纽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不失为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好途径。教师在编拟课堂练习题时,应时时把数学思想方法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数学的“灵魂”,离开思想方法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学。

四、课堂小结环节的优化

课堂小结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不放过对学生训练的每一个机会。课堂小结可以让同桌、同组同学交流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

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节课结束时,教师让学生交流、归纳、总结解题步骤,学生是这样总结的: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计算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的小结严谨正确,但是显得有些冗长,不便于记忆与使用。教师提出能否再精炼一些,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于是学生又进行了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解题步骤共分为四步,第一步突出“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第二步突出“算”——计算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第三步突出“画”——画出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第四步突出“写”——根据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写出原不等式的解集。于是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可以小结为“一化二算三画四写”。

这样的小结就显得字斟句酌,切中要点,既言简意赅,又画龙点睛,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环节学习效率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