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通识教育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层次

2014-03-19李承钧

山东青年 2014年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李承钧

摘 要:通过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问卷调查,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生对学校人才质量信息反馈,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现状,找出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短板,指出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路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了解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质量状况为目标,我校组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调查组对北京、上海、深圳、温州、宁波、苏州、杭州、武汉等地的实习生、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意见;了解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以及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与社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了解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需求意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层次。

一、专业质量调查的结果

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学校自己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角色,尽管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进行了广泛社会调查,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论证,对实训进行了模拟与仿真,但人才培养质量究竟如何?自己不能进行准确判断,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学生的质量必须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检测,才能够进行评价和判断。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收集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调查数据,以三套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结果为依据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1.实习生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本次调查实习生共22个专业,发放调查问卷432份,回收417份,回收率为96.5%。统计结果如下:

2012实习巡回检查实习生质量调查问卷统计表

从表中看出,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基本上是认可的,满意度都超过了85%。说明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采用了对用人市场调查、课程经过专家论证、实训模拟与仿真等方面的工作收效是明显的。但细致看前五项,学生对“自我学习”、和“在校实训”的满意度比较弱,见图一。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今后发展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学生从中学进入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要“授之以渔”,为学生的发展架起云梯,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对“在校实训”满意度还不高,反映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受设备与其它条件的制约,校内实训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

后八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从学生的信息中反馈出来的是“管理能力”、“人际关系与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满意度比较弱,说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渴求社会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学生在书本、课堂上是学不到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任中学班主任时,在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方面,曾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学生干部,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以及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以学生满足社会需要和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人生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2.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调查

此次走访的毕业生105人,共涉及18个专业。发放调查问卷105份,回收97份,回收率为92.4%。

毕业生对母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意见调查问卷统计表

对表中的“不满意”进行处理,得出如图二的图表。

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班主任工作”、“对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对第二课堂”、“社会交往能力”、“学生管理能力”等方面感到“不满意”。恰恰反映出学生在对专业技术能力渴求的时候,对通识教育以及社会能力的向往。班主任要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刻苦的学习意志;班主任工作既要与学生交心谈心,指导学生人生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合作;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上良师益友。而学校在这方面暴露出的不足,必然影响人才质量。

3.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调查

学校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消费者,而用人单位(社会)是教育服务的最终消费者。32家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进行了信息反馈,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略感不足。这说明通识教育薄弱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在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时期,忽视了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人的综合能力恰恰是人走向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将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把人的发展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进行教育和培养,因为人毕竟是社会的人,除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更需要人文素质与社会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其质量肯定是残缺不全的。

二、专业质量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质量短板

从上面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和学生对质量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技能,而是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素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语文能力

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应用文写作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应用文的书写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学生连通告与公告的区别都不清楚,甚至有的学生连领款单都不会写,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该项能力的训练,应用语文能力的短板制约了人才质量层次。

2.人际沟通能力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在工作中与同事、领导以及单位外部人员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必然进行人际交往。有的学生对事情的交代、对活动内容的表达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这里表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礼貌层面的问题;二是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层面的问题;三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方法层面的问题。这些非职业能力制约了学生的成熟与发展。

3.管理与协调能力

有部分学生因工作比较出色,需要进入管理岗位。但学生进入管理岗位感到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抓工作。显现出学生管理能力的欠缺。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涉及到人员的综合利用与调配、生产资料的分配、器材的分配与协调等等都要求管理者的运筹能力。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定位正是生产、管理的领头人,表现出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没有到位。

三、搭建高职通识教育平台,补齐人才质量短板

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包含着到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能力,社会应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协调管理能力等等方面,这些能力在学校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弥补学生的能力缺陷,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绿色通道。

1.加强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现在的年青大学生基本上90后出生的。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学生在家中被视为掌上明珠,在养成教育上各家庭是参差不齐的。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在加强对学生教育过程中,除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外,还应该对学生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同时,对学生团队协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心理健康等方面加强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加强对学生以上方面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科目,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在与企业深度合作过程中深受启发。尽管专业的多样性,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他们需要的是“肯做事、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的人”,这就需要“明事理”[1]。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是培养公民。如果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技能而没有文化,能赚钱却缺乏公民意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重大缺陷甚至是失败的[2]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学生的道德的认知能力尽管在中学阶段进行了教育,但由于学生的心智处在尚不成熟阶段,对学生加强道德认知教育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学生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人生方向,决定了将来能在人生舞台能走多远的问题,因此学校除重视课堂思想教育外,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

有专家说过,“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 校园文化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校园环境文化通过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名人的书法字画、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熏陶;校园人文文化通过群体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治学学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校史文化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获奖证书、就业状况、社会知名度来教育和激励学生职业献身精神。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发挥校园文化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传承历史,推陈出新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催人向上的力量,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社会道德意识,形成学好专业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

3.加强学生实训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从调查中得知,学生对进行岗位动手实训还存在有缺憾。职业教育其核心要素就是培养学生岗位动手能力,要与岗位进行零对接。其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技能操作要领,更重要的是与师傅多接触,掌握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领悟企业文化。现在有学校将学生顶岗实习来代替学生的仿真实训,这样的顶岗实习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现场实境教学有机结合,而不是一味地强调顶岗实习[3],提升学生职业境界和通用能力。

4.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我们可以责备现行教育体制,但没有理由耽误年轻的一代。现在目前的状况是,高职素质教育的主要瓶颈就在于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和社会多元化的需要,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不匹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特点。而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来看,公共素质教育课改革滞后,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素质又制约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提升[4]。鉴于此,我们要下气力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总量不得少于总学时量的30%。教师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单项目管理、综合项目的管理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

结束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停留在专业技能与学生动手方面,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学校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把学生培养成“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适应社会的程度”与社会相符合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才是高职院校质量生存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孝平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怎样更有效[N] 中国教育报 2012.11.7第7版.

[2]胡祥鸿 职业教育绝非制器[N] 中国教育报2013.3.1 第6版.

[3]崔发周 实习未必非“顶岗”[N] 中国教育报2013.4.2 第5版.

[4]闵建杰 实施项目学分制 补齐高职素质教育短板[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4(17).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