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城油田泌124区聚合物驱动态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4-03-18董爱玲王泊李芳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井距小层井网

董爱玲,王泊,李芳

赵艳锦,潘素玲,周文建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河南唐河473400)

1 地质概况

古城油田泌124区块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西南端,属于复杂断块油藏,该断块的主体区下层系主要含油层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5亚段2小层1~3单层 ()、3小层1~2单层)、4小层1~2单层 ()、5小层1~2单层)、7小层 ()、8小层 ()。油藏埋深平均1000.3m,射开井段平均长达24.2m。储层沉积物粒度较细,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平均孔隙度25.37%,平均渗透率0.475D,属大中孔隙度,高中渗透类型;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0.85,非均质系 数 2.0,级 差 7.1,层 间 非 均 性 严 重,据层高压 物性分 析资料,地层 原 油 黏 度88.2mPa·s,50℃脱气原油黏度125.9~582.61mPa·s,属于普通稠油油藏。

经过了5年的常规降压开采和15年的注水开发历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平剖面矛盾突出,油水流度比大,造成注入水单层突进和平面指进严重,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开发效果变差。为了提高区块采收率,2008年5月转入聚合物驱,聚合物驱含油面积0.6km2,地质储量85.83×104t,注聚井组控制储量48.73×104t,采用不规则五点法井网,注聚井6口,边部注水井2口,聚合物驱对应油井12口,注采井距平均为136m,井网密度39口/km2,油水井数比1.5∶1。

2 聚合物驱动态调整技术

聚合物驱前的调整工作是做好井网完善、调剖以及方案优化;聚合物驱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为确保聚合物驱的效果,必须根据聚合物驱的开发动态,在聚合物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对注采关系进行精细调整,最大限度地扩大聚合物驱波及体积,改善聚合物驱效果。

2.1 聚合物驱前的调整技术

2.1.1 完善注采井网

注聚前调整有利于挖掘原井网集团采油区的剩余油,规则注采井网;对特高含水主体区通过油转注聚改变液流方向;新钻注聚井,实施分注,减缓层间矛盾,提高剩余油富集区的井网控制程度和聚合物驱见效率。

调整后泌124块主体区 (聚合物驱断块)总井数21口,其中注聚井6口,注水井3口,聚合物驱对应采油井12口,油水井数比为1.3,平均井距136m。12口对应油井共82小层,其中三向受效8层,双向受效32层,单向受效30层,无对应受效12层。通过调整,注采井距由165m缩小至136m,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缩小注采井距,增加油井受效方向,有利于聚合物驱后扩大聚合物波及体积。

2.1.2 注聚合物前整体调剖

长期注水的油藏直接注聚合物,聚合物的窜流是不可避免的。注聚合物前调剖采用区块、整体调剖的方式,调整长期水驱造成的纵向与平面非均质性。例如,泌124区块于2008年5月对原水井进行了注聚前的整体调剖。在2007年对注水井G31022井实施调剖期间,对应采油井G3303井见到调剖剂,说明G31022井与G3303井存在明显优势注水通道;转入注聚后,2008年5月G31022井进入注聚合物前的调剖,9月上旬G3303井见到调剖效果,产出液质量浓度达358.2mg/L,G31022调剖井增加交联剂质量浓度及追加调剖段塞,G3303油井产出液质量浓度逐步下降到168.5mg/L。

2.2 聚合物驱过程中的调整技术

2.2.1 注入质量浓度的调整

泌124区块下层系原油黏度为80~160mPa·s,考虑到地面管网和炮眼等机械剪切及地层中化学、生物和热氧降解作用等造成的黏度损失,计算地面混配聚合物溶液黏度最低为181mPa·s,根据地层温度 (62℃)下黏度与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关系,达到该黏度的对应段塞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400~2000mg/L。原方案确定主体段塞的注入质量浓度为1500mg/L,该质量浓度下井口聚合物注入黏度56.7mPa·s,在经过现场一系列的工艺改造后,聚合物注入黏度上升到70mPa·s,仍远低于方案设计168mPa·s要求。跟踪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的注入黏度与流度比的改善情况 (表1),可以看出区块含水率下降明显,有效地扩大了波及体积。

2.2.2 注入速度的调整

原方案优化设计泌124区块各井组聚合物驱注入速度为0.11PV/a,由于泌124区块聚合物驱属于不规则井网,平均井距164m,但井距最小的仅80m,最大的220m,且油层非均质性严重,主力层单层平面上渗透率在0.033~2.511D,级差为 76,因此0.11PV/a的注入速度不适应所有的井区,采取降低注入速度的措施,同时保持注采比1.05。

2.2.3 注入方式的调整

在注聚初期,主力油层内部聚合物驱的调剖作用表现较为明显,但进入含水率回升阶段后出现注聚区块纵向上剖面吸水差异大的问题。注入井选择不同的时机实施分层注入,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主力油层的注入强度,进一步提高区块整体开发效果及采收率,不同阶段分注均比全过程笼统注入提高采收率0.5%~1.7%。

2009年3月,泌124区块累计注入体积0.098PV,油井动态反映部分井组有注入液优势方向,注入井剖面显示纵向吸水差异大,2009年4月相继对6口注聚井进行分层注聚,至2010年6月全面实施分注 (累计注入体积0.188PV)。注聚井分注分为套管与油管注入,套管段以小层为主,油管段以小层为主。分注后油压由10.4MPa提高至11.6MPa,油管层段得到有效的启动及动用,至2010年6月,泌124区块聚合物驱的综合含水率由76.1%降至68.1%。

表1 泌124区块注入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的流度比情况

2.2.4 局部区域注采井网的调整

泌124区块聚合物驱因构造及断层遮挡,井网不规则,平均井距164m,局部井组注采井距80~220m不等。

例如中心注聚井G31022井与对应采油井G3303井距仅107m,虽然聚合物驱前进行调剖,但因井距小,G31022井 (注水层位:、、、、)层间层内物性差异大,平剖面上矛盾突出,注入液一方面沿高渗层小层突进,造成油井G3303井高产出液质量浓度,高含水率;另一方面由于小层不吸水,另一口注聚井G31011井注入液向采油井G3102井推进,造成平面失调,油井含水率上升,产出液质量浓度上升,不利于进一步扩大井组的波及体积。为了缓解平剖面矛盾,促使液流转向,扩大聚合物驱波及体积,进行了局部区域的井网调整。

2.2.5 注聚过程中的调剖

随着注聚时间的延长,注聚井注入剖面矛盾逐步突出,虽然进行了细分注聚,但局部区域仍出现窜流,平剖面矛盾突出,为缓解和改善平剖面矛盾,保证聚合物驱效果,注聚合物过程中有必要进行调剖。

2010年对G3503井进行了过程中的调剖,调剖后聚窜井GB1244井窜流时产出液质量浓度降至6.2g/L,日产液由23.0t降至5.0t,日产油由1.4t提高至1.8t,含水率由94%降至64%。注聚井G3503井的套压由调剖前的10.2MPa升至调剖后的11.4MPa,油压由调剖前的9.2MPa升至调剖后的10.5MPa,层的相对吸水量降至45%,有效缓解了平剖面矛盾。

2.2.6 注采结构的调整

注采结构调整主要是保证平面上的注采平衡,增强注聚井高效注入,采油井高效产出,扩大聚合物波及体积。一是保持了合理注采比,控制了注入速度。整体注采比优化后保持在1.02左右,局部聚窜区域注采比0.95。二是缓解了层间、层内矛盾。注聚井选择性控制高渗层小层注入量,减少无效、低效的注采循环,提高小层的注入量,增强有效注聚。三是培养促进油井受效,提升了开发效果。

3 应用效果

1)建立了地下渗流阻力,地层能量得到补充,注入压力由6.53MPa上升到11.7MPa并保持稳定,地层压力由6.08MPa上升到8.57MPa后保持稳定,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达到原始地层压力 (9.48MPa)的90.4%。

2)平面矛盾得到一定缓解,优势流场明显得到抑制,有效抑制了层聚合物窜流。

3)受效油井多,见效率较高,聚合物驱油井12口,目前见效10口,见效率83.3%。

从方案执行情况来看,泌124区块聚合物驱方案设计为段塞量0.567PV (原设计0.327PV,2011年7月追加0.24PV),注入速度0.11PV/a,注采比1.05,含水率降幅最大8.2%,与水驱相比累计增油4.35×104t,提高采收率8.63%,吨聚合物增油45.3t,取得了较好的聚合物驱效果。

猜你喜欢

井距小层井网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基于油藏流场强度的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低渗透油田加密调整注采井距适配新方法*
芳深2区块250m井距开发效果分析
CO2混相驱五点井网流线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