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2014-03-18王福定
王福定,赵 康
(1.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3;2.温州市瓯海区城市建设办公室,浙江温州 325035)
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王福定,赵 康
(1.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3;2.温州市瓯海区城市建设办公室,浙江温州 325035)
以制造业为主的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外部需求减缓和生产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速缓慢,其转型发展亟待进行产业结构深化调整.在重新定位该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方向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对策.
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定位;对策
瓯海经济开发区位于温州市中心东南1.5 km,创建于1992年10月,1994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经集聚了服装、鞋业、眼镜、烟具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2 000多家,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这些企业在经历了原始积累和快速发展阶段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国际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开发区成为了温州市重要的经济增长单元及外向型经济的主阵地.然而,近年来国际市场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加强,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不振、成本提高、国外贸易壁垒有增无减、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众多开发区企业,开发区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重构的压力.本文拟在重新定位该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方向基础上,探讨推进其内涵转型发展的对策.
1 文献回顾
新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此大背景下,各地、各级开发区纷纷开始了“二次创业”,在探索中形成了“泰达模式”“江宁模式”“扬州模式”等开发区转型升级模式.国内学者在反思“开发区热”的同时,从不同视角对开发区的社会发展、空间拓展与转型升级进行了研究.徐磊[1]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范式,对开发区转型的动力机制、适应性学习以及路径依赖问题作了探索.石忆邵[2]认为开发区的转型是功能定位的转型、成长路径的转型、发展形态的转型和管理体制的转型,关键是实现4个转变:从产业园区向创新型示范城区转变、从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从技术园区向人文社区转变、从行政区管理模式向企业型管理模式转变.沈宏婷等[3]在苏州工业园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涉及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城乡统筹、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内容,遵循升级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发展八大方向.陈朝晖[4]站在战略层面,以辽宁沟帮子经济开发区为例,提出以开放引领战略、集群联动战略和整体发展战略引导省级开发区转型升级.蔡海鹏[5]以山西临汾经济开发区为例,从功能、动力、民生三个视角提出中部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目标、路径以及转型策略.综观这些文献发现,以往研究多偏重于思辨研究,还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特别是处于“高原期”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省级开发区的转型路径和模式研究还相对较少,而这正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2 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方向
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无锡新区等其他开发区一样,作为区域经济重要载体的瓯海经济开发区的初创和形成体现了政府发展目标和战略意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区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其发展从单纯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政策驱动等多元驱动,其转型是一次经济、社会、环境全方位的转变.因此,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研究首先应结合现代工业园区发展趋势,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审视其转型的发展方向.
2.1 形成基于专业科技集群的技术应用科技产业园区
瓯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既不可能是世界性的专业科技园区,也不可能是国家层面的综合性、基础科研基地,而应是地域性,以承接国家层面的研发技术转移试产、成果转化孵化和传统制造业产品的升级研发、优化设计等为主的科技产业园区.由于相邻城市之间同质制造业产品竞争加剧,开发区要围绕服务地区经济、社会的中心,内向型和外向型相结合,转移和转型相结合,进一步调整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形成多专业科技集群.
2.2 坚持差异化策略,着力打造开发区独有的竞争优势
同一地域的开发区之间往往存在优惠政策、投资环境趋同,产业同构等问题,相较于错位竞争同位竞争更易导致效益流失[6].因此,位于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中的产业园区在产业类型与空间组织方式方面应尽量避免雷同,从而形成相互分工、协调发展的态势:龙湾区高新区侧重海洋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茶山大学园区以教学、培训和医学基础研究等为主;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则应重点发展日用品研发设计、商务办公、新型工业孵化、传统制造业提升等业态.同时,应加强交通、金融、商务、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从而实现开发区科、工、贸、住、娱等多功能复合发展.
2.3 建立以地域人文环境为基础,地缘人脉为主导源的文化脉络
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除发展与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科研、设计、测试、展示、零售等生产服务性产业外,还可发展与居民精神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创意、娱乐类产业,主要有动漫设计、广告创意、影视创作等.尤其应体现温州地域传统特色文化,包括山地农耕文化、宗祠文化、家族文化、瓯江海陆发展文明等,利用动漫、广告和创业设计等现代文化传媒途径与方法,形成由不同层次的温州人共同参与的文化传媒功能区与场所空间.与此同时,科技文明地域化、产业化,立足温州市固有的人才基础和环境,建立温州市地域科技人才为主导的创业文化环境基地,形成科技创业文化环境,使其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
2.4 建设日常生活休闲环境与景观形象空间
科技文化产业基地主要由掌握一定科技、文化或创意设计的专业的“人”来实现,这些“人”在工作之余的生活环境质量非常重要.例如,硅谷位于旧金山湾南,附近长长的海岸线、森林、山地和3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为科技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硅谷像一个大面积的高级住宅区,有的公司更像大学的校园①参见: 何洪泽 邹德浩. 走进复苏中的美国硅谷[N]. 环球时报, 2006-10-20(07)..因此,瓯海经济开发区在转型改造过程中,对周边原有的山水环境要加以很好地利用,对原有有些厂区周边临时占用的水岸空间,被破坏的山水关系和生态环境功能加以整理与利用.
3 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对策
3.1 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振地域经济活力
平均每平方千米土地面积所承载的经济质量和经济产出率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瓯海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约为18.37 km2[7],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8亿元[8],地均工业总产值为8.06亿元/km2,而同期同为浙江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均工业总产值为20.60亿元/km2[9],北京市级经济开发区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地均工业总产值为53.82亿元/km2[10].目前,开发区内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商业区连为一体,居住人口密度较高;同时由于开发区区位条件好,因此其周边现已大多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地价较高.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而资金、劳动力的投入不足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时,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用,就必须充分利用开发区内企业的空间邻近性,强化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耦合机制,催化知识溢出效应,推动各产业沿着“研发-创业-孵化-产业-集群”的经典成长路径不断壮大;同时要吸引创投、中介、金融服务等创新链要素向开发区汇聚,从而使瓯海经济开发区最大程度地跳出资源要素的局限,突破全球化价值链低端锁定,从而保证相应地价下的地均产出率,激发地域经济的活力.
3.2 提升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靠具备一定文化和技术的劳动力人口来实现的.2010年,瓯海经济开发区外来农民工就业人口数达22万人,是户籍人口的3.6倍②参见: 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局. 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年鉴. 2011: 23-25..继续靠普通劳动力数量投入来推动开发区经济发展,一方面受于制造业产能相对过剩和出口受阻;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现有的环境空间容量.因此,要营建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吸引众多综合素质较高、专长技能突出的劳动力,以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对现有劳动力进行文化、科技产业就业再培训,促进就业转移与劳动力结构调整.值得一提的是,瓯海经济开发区紧靠茶山高教园区,区位的优势既有利于其获得丰富的教科和人才资源,也有利于营造科技创业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文化氛围,形成政府、大学、企业通力合作的局面,最终发挥产、学、研结合的综合优势.南京江宁开发区的转型成功即是得益于这种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官产学合作创新机制.
3.3 合理利用现有物质空间条件,延续城市发展空间
历史是延续的,因此要在旧有的形态基础上延续空间物质产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内外空间实体.瓯海经济开发区除原有工业厂房外,还配有服务于生产的企业管理、职工住宅和商务办公等建筑或空间;同时,开发区部分地块根据发展需要,实施了“退二进三”(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策略,建设了为生产服务的贸易市场和物流设施.上述设施承担了开发区的重要生产性功能,难以在短时期内进行置换,而且新建建筑质量较好,不宜大拆大建.此外,作为原有城市空间肌理重要组成的部分主次道路,如能满足现状要求,也不宜盲目进行拓宽改建.正如Jauhiainen J S等[11]所指出的那样,开发区的竞争力来源于政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对已有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等诸多方面.
3.4 优化生态环境空间
瓯海经济开发区内外水网纵横交错,其东面的三垟湿地是温州天然城市绿肺,大罗山、吹台山坐拥其西南,成为绿色屏障,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然而多年来,开发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山水生态,如工业厂房侵占河岸水体、部分山体或水体被开挖和填埋等等,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因而开发区的转型与改造,要秉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在加强污染源整治和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梳理与复原自然山水环境,拆除改造简易厂房建筑,打造瓯越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区、绿化景观区以及工业景观风貌区.景观环境优化和建筑空间整合的具体措施有:
在水系空间梳理方面.温瑞塘河及其支干河道是瓯海经济开发区内部各类空间沟通外部环境的主要生态水系与景观空间,因此有必要根据开发区周边三垟湿地和吹台山的空间格局,对其进行梳理,打造一纵一横的高品质的生态水岸空间:温瑞塘河是三垟湿地水网汇集与生态过渡空间,两侧预留的水岸空间宜宽阔;温瑞塘支干河是其两侧用地空间与吹台山的视觉空间与生态交换通道,对两侧的空间预留也非常必要.
在绿地景观复原方面.在一纵一横主骨干河道生态空间的基础上,按照瓯海经济开发区转型研发、文化创意产业用地发展方向,对部分支流河道两侧和地块之间的绿带进行景观性复原,形成适合于步行景观视线与停车需求的网络状林荫通道系统.
在建筑环境改造方面.构建一纵一横生态水岸空间和网络状林荫通道系统,对现状占用这部分绿地空间的临时厂房、低层厂房进行拆迁改造,强化绿地生态空间的环境与景观效果.
在空间环境美化方面.对上述的生态水系空间、绿地景观和建筑环境进行美化设计,以创建适宜创业与居住的空间景观与环境.
4 结 语
城市经济开发区转型是中国大都市空间扩展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研究不同层面和地域的产业园区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瓯海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发展研究可见,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高科技、高端化;空间营造不能脱离实际,而一味追求大尺度、大空间,要按照地域经济基础、社会人文现状和空间环境条件等,形成符合地域特点的产业园区.而与周边开发区的“一体化”“网络化”“协同化”,实现对母城的全面反哺,是“后开发区时代”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终极目标.
[1] 徐磊. 开发区转型问题的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7(6): 27-30.
[2] 石忆邵. 我国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新趋向[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2): 32-35.
[3] 沈宏婷, 陆玉麒. 开发区转型的演变过程及发展方向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2): 69-73.
[4] 陈朝晖. 省级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 52-57.
[5] 蔡海鹏. 中部地区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以临汾经济开发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2): 1-4.
[6] 陈家祥. 关于开发区协调发展的问题: 以南京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10, (2): 2-7.
[7] 温州审计局.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告[EB/OL]. [2013-12-26]. http://www.wzsj.gov.cn/art/2013/12/26/art_ 1747_133343.html.
[8] 温州市地方志. 温州年鉴(2010)[EB/OL]. [2012-02-23]. 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2/2/23/art_11753_ 207136.html.
[9] 浙江日报. 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站在“国家级”新起点迈向“二次创业”新征程[EB/OL]. [2013-12-01].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0-04/23/content_344903.htm?div=-1.
[10] 百度文库. 2009年北京各区县的市级和国家级开发区汇总[EB/OL]. [2013-12-01]. http://wenku.baidu.com/ link?url=hZqdMY5CfSTvri7UdSc26d7WREtXm1M40jV21UytswuGJsjMJuIKgEX95aDNTa-81oXR_uDx7LhqdFa 7Lj-C8P-VtlUmF79Q2Esjmrf5jma.
[11] Jauhiainen J S, Harvio S, Luukkonen J, et al. Regional development zones in Finland: Territorial cohesion and competitiveness [J]. FENNIA, 2007, 185(1): 31-47.
Research on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ha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Wenzhou
WANG Fuding, ZHAO Kang
(1. Institute of Urban &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310013; 2. Urban Construction Office of Ouhai District, Wenzhou, China 325035)
Due to the factors of external demand decrease and production cost increase, the economic growth acceleration in manufacturing-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in OuHai District, Wenzhou tends to slow down.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re urgently undertake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repositioning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Economic Development Aone in OuHai;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Position; Countermeasure
F423.1
A
1674-3563(2014)02-0058-05
10.3875/j.issn.1674-3563.2014.02.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封毅)
2013-12-17
王福定(1967- ),男,浙江温岭人,高级规划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