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会话沉默*

2014-03-18周树江董传杰

外语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会话面子礼貌

周树江 董传杰

(山东工商学院, 烟台 264005)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会话沉默*

周树江 董传杰

(山东工商学院, 烟台 264005)

礼貌原则是一条重要的语用原则。交际者在会话过程中受制于礼貌原则,常常使用间接语言形式。会话沉默是一种特殊的间接语言,是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形式。在交际过程中,会话沉默形式常常可以用来回避面子威胁行为,行使各种补救策略,包括消极礼貌策略、非公开面子威胁行为策略和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从而维护面子,规避言语交际形式有可能带给对方的强加和尴尬。

礼貌原则;会话沉默;间接语言;补救策略

1 引言

美国哲学家Grice(1975)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交际各方都应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按照他对合作原则的定义,合作的会话活动应该具有“符合要求、时机合适、目的或方向明确”(1975:45)等特点。理想的言语交际应该与话题相关,方式简明,交际信息真实。但在很多情况下,交际者出于交际策略考虑,会有意违反某一条甚至几条准则,造成会话真值意义与交际意义错位。为了进一步解释违反合作原则现象,Leech(1983)提出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1983)则论述交际者为维护面子而采取的礼貌策略。他们指出,人们之所以有意违反会话准则,是因为出于礼貌考虑。礼貌原则和礼貌策略调节交际各方的关系,维护他们的均等地位和关系,保证交际正常、有效开展。

根据Grice的思想, 最不遵守合作原则的是言语交际中的会话沉默。会话沉默是一种特殊的间接语言形式,表现为言语形式缺失,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会话沉默作为一种重要交际手段,通过牺牲合作原则来维护礼貌原则,是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形式。

2 礼貌概念

Grice 在论述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时还提到其他一些准则,其中包括礼貌准则。他指出,“这些准则在人们交谈时通常会遵守,并有可能产生隐含意义”(Grice 1975:28)。但Grice并没有单独详述礼貌概念。之后,Lakoff首先从会话准则角度考察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提出礼貌3规则:不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使人感到舒服(Lakoff 1973:298)。但真正提出“礼貌原则”并加以系统论述的是Leech. 为了弥补Grice“合作原则”的不足,解释说明人们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原因,Leech提出礼貌原则。该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和进一步延续。在论述礼貌原则时,Leech参照Grice论述合作原则的模式提出6项准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礼貌涉及交际双方,Leech称为“自身”(self)和“他人”(other)。礼貌就是损己利人,通过贯彻礼貌原则“使自身受惠最小,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他人受损最小”(何兆熊 2000:222)。

Fraser和Nolen(1981)从社会角度分析礼貌现象,提出“会话契约理论”(conversational contract theory)。会话契约是“一系列决定交际界限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根据对交际的限制情况分为宏观条款和微观条款。宏观条款是规约性的,如说话要清晰等,是成功交际的基础,相对固定;而微观条款则规定每一具体交际行为的方式,会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产生差异。两种条款共同作用于一个交际行为,制约着交际各方的会话方式。“总体而言,交际者按照会话契约规定的条款交际,由此产生礼貌方式。礼貌交际是遵守会话规定的必然产物。”(Fraser & Nolen 1981:96)

迄今,对礼貌概念论述最详尽、影响最大的要数Brown和Levinson(1978,1987)的礼貌策略。他们引入“面子”观。按照他们的理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Brown和Levinson在Goffman(1967)的基础上发展和拓宽面子概念,“(面子)是一种基本社会需求,对此人心知肚明,并在交际中设法满足。”(Brown & Levinson 1987:62)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和消极面子(自我决定的需要,不要他人干扰)。他们认为,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用一定方式避免面子威胁行为或减轻它们的威胁程度,在交际中采取“补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这些补救策略包括:(1)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面子威胁行为策略;(5)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从礼貌程度上看,这些策略从1到5依次递增。其中,后3种策略都以回避为基础;为了达到回避面子威胁的目的,发话人通常采用模糊策略,选用间接语言形式。这些间接语言形式体现在从词、词组、句子到段落各个层面。礼貌原则关注交际方式,认为交际者在交际时会维持信息精确与传送方式的平衡,以求交际最佳效果。在特定语境中,要求交际者违反会话准则,适时调节话语的间接性程度,从而使话语形式从清晰变得模糊甚至缺失,从而形成会话沉默现象。

3 会话沉默——一种礼貌策略

会话沉默是一种缺失(absence),表现为缺失言语形式。会话中的沉默可以出现在会话的各种位置,体现为不同形式。作为一种非言语交际形式,它与言语形式交互使用,因其位置、时间长短和交际意图不同而存在差异。Levinson(1983)以话轮为参照,根据话轮转化规则赋予沉默不同的值,将会话沉默分为话轮内沉默(within-turn silence)、话轮间沉默(inter-turn silence)和话轮沉默(turn silence)。会话沉默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话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产生语用意义。其中,话轮内沉默和话轮间沉默属于非意义沉默,它们依附话轮,作为会话人组织话语的辅助手段,体现话语交际的元话语功能。而话轮沉默不同于前两种沉默,独立充当话轮,以无形代有形,衔接会话进程,体现话语意义,是一种意义沉默(significant silence)。

会话沉默产生的原因众多,包括会话话题相对于会话各方的难易度,伴随沉默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会话者的性别、年龄、性格、情绪,参与会话的兴趣和动机等与会话运作有关的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原则等以及文化背景、民族社会心理等。文献中称此现象为沉默的“多元决定性”(multi-determinism)(左岩 1996)。李洪儒阐释交际中大量存在的会话沉默类间接言语行为。他认为,交际中之所以存在间接意向,并非因为自然语言存在所谓缺陷,而应该是说话人为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或者途径,是建立和保持个体人(说话人、受话人) 之间的人际关系或主体间性,也就是维持由个体构成的群体的存在所需要(李洪儒 2009)。间接言语意向既是间接言语行为中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意义,又是说话人之为说话人的重要内涵。

礼貌原则是建立和保持主体间性的重要体现,而会话沉默是礼貌原则的实现形式之一,其礼貌特性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Mills 2003,Salille-Troike 1985,Sifianou 1997)。会话沉默是一种特殊的间接语言形式。在日常会话中,沉默形式可以用来回避面子威胁行为,行使各种礼貌策略,特别是消极礼貌策略、非公开面子威胁行为策略和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从而维护面子,规避言语交际形式有可能带给对方的“强加和尴尬”(Sifianou 1997)。

3.1 表示谦让,维持他人消极面子

消极礼貌策略是说话人为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而采取的行为,主要通过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对方的需求。其主要特征是谦让,回避出风头,自制而不夸夸其谈,其焦点放在听话人的个人形象上,集中于听话人不受干预的需求(何兆熊 20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沉默也同样具有文化蕴涵。在许多东方民族中,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在儒道学说影响下, 人们对语言特别是言语采取怀疑和漠视态度。中国人给女孩子起名常用“静”字,希望女孩子能文文静静,不要多嘴多舌。在日本,口语表达在许多情况下应尽力避免,即使家庭成员之间也很少长时间言语交流,尤其是孩子更应悉心听从父母训导。东西方不同语言观必然导致他们交际行为存在差异,诸如是否依靠语言来交际,多讲话还是少讲话甚至不讲话(宋莉 1998)。长期以来,“讷于言,敏于行”的劝导使人们对待沉默的态度相对积极,沉默被赋予敬意、顺从、同意、友好的语用含义。

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宣传“师道尊严”,教育学生在师长面前少说多听。东方国家的课堂往往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听讲。在东方文化中,保持沉默是一种礼貌体现。Nakane(2008)通过问卷和观察研究澳大利亚的日本留学生对待课堂会话沉默的态度和表现,发现他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在课堂上即使知道答案也不轻易讲话,除非被叫到,常常保持沉默。有时候迫于形势,不得不回答,往往也会用间接表达方式,如:I don’t know the answer;I have no idea;I am not quite sure if 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下面是课堂中澳大利亚老师和日本留学生对话的片段:

① T: Next, B. Who shall I...?

(pause — around 0.8)

T: Mr. ( ).

S: I don’t know.

(pause — around 1.5)

T: Are you looking at the back [ of the handout]? What is the modern translation of ‘hitono soshiri’?

(pause — around 1.5)

S: I don’t know. (Nakane 2008:1827)

老师第一次用暗示方式鼓励自愿者回答问题。在沉默0.8秒后没人接话,被迫指定某一学生发言。这个学生受制于传统文化,约束表现欲望,两次用间接方式应对。这种以沉默方式表达消极礼貌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课堂,而且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电视剧《走西口》中有下述情节:

② 裘老板(父亲):我找人跟田青提亲,招他为上门女婿。

巧巧(女儿):(沉默无语)

裘老板(微笑):怎么,不愿意?那就算了。

巧巧(脸红):爹,看你。

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女性,即使十分同意父亲的提议,巧巧也不能把这种情绪显性化,她选用沉默来应对。这是合乎规范的表达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内涵意义交际双方心知肚明。间接方式有效传递信息,交际过程顺畅自然。

与中日等东方文化不同,西方人对待沉默的态度比较消极。自古希腊时代起,他们就将语言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以及延伸自我和影响他人的工具,因而倾向于将沉默理解为冷淡、气愤、敌视、反对等。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圈的人交际时,应该了解对方文化对会话沉默的不同阐释,避免交际误解,畅通交际渠道,充分实现会话沉默应有的语用功能。

3.2 模糊面子威胁言语,降低面子威胁程度

何自然(1997)在讨论“面子理论”时提出3个避免伤害面子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间接礼貌策略”。在会话过程中,当说话人意识到言语行为可能威胁听话人的面子时,往往会选用间接言语形式。间接应答形式包括加前导语,如well和模糊语言等。话轮间沉默和话轮内沉默也是重要的间接应答体现形式,属于非意义沉默。它们是会话人组织话语的辅助手段,能够表达迟疑、犹豫等人际概念,行使元话语功能,从而模糊面子威胁言语,降低面子威胁程度。例如:

③ C: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phone the vicar so that we could(in-breath)do the final on Saturday(0.8)morning o:r(.) afternoon or

(3.0)

R: Yeah you see I’ll I’ll phone him up and see if there’s any time free

(2.0)

C: Yeah

R: Uh they’re normally booked Saturdays but I don’t- it might not be(Levinson1996:337)

这段对话出现3次沉默。其中,话轮内沉默有0.8分钟的停顿,表示会话人C拿不准R打电话的时间,用这种言语形式征求对方的意见。这里,用沉默形式代替命令,体现礼貌原则,表示尊敬对方。会话方R不愿意按照C的要求做,但同样出于礼貌考虑,不好意思直截了当拒绝C的提议,而是先出现3分钟的沉默,然后给出一个不是太确定的答复。这种话轮间沉默充当着“缓冲器”的作用,缓和否定语气,避免交际双方可能发生的直接冲撞。

除拒绝性话语外,向听话人提出批评、谴责、讽刺、反对、不满等的直接话语更是消极类言语行为,具有对人际关系的负面效应,如威胁面子、引起情感对立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这种标记性态度通常不能直接表达出来,需要交际者采用模糊交际策略,保证交际顺畅。例如:

④ Gus:What is going on here?

[Pause](Gap)

Ben:What do you mean?(司建国 2007:53)

在会话中,Ben回应前有一段沉默。通过这种缓冲,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Gus也有时间适应对方的不友好态度,从而降低交际双方直接冲突的可能性。

3.3 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

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是补救策略中的最高境界。说话人避开威胁面子的明示言语行为,转而采用沉默,以无言代话语,含蓄表达话语意义,从而避免对听话人的直接、正面冒犯。在日常会话中,这种沉默通常会独立充当话轮,与前面的言语形成“相邻语对”(adjacency pair)(姜望琪 2003)。话轮沉默在相邻语对中作为后轮,是对前轮的一种应答形式,与前轮一起完成一次交际回合。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一个相邻语对中的前轮与后轮之间存在着“制约关联”(conditional relavance)。前轮的出现会对后轮产生某种特定期待,这种期待叫做“期待第二部分”(preferred second part)(何兆熊 2000)。当后轮是期待中的话语时,其言语形式往往是直接的;当后轮是“不期待的第二部分”(dispreferred second part),说话人表达反对、拒绝、贬低意义时,其言语形式就会变得间接,出现“标记性”(marked)应答。例如:

⑤ Sandy: But I’m sure they’ll have good food there.

Jack: [1.6 seconds]

Sundy: Hmm-I guess the food isn’t great.

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经济的持续高速或较高增长,人口增长及人均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使得供需矛盾突出,给水安全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且这种压力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可逆转的。

Jack: Nah-people mostly go gor the music.(Yule 2000:80)

面对Sandy的评论,Jack选择沉默方式表达异议。这种方式间接,信息加工需要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但保住对方的面子。Sandy最终理解Jack沉默的隐含意义,并把这种隐含意义明示化,使交际得以继续进行。

话轮转换是会话段落的衔接点,标志着会话者角色的转换,需要会话各方的交际技巧和默契。在很多情况下,为了避免出现“面子威胁行为”(FTA),当前说话人在欲交接话轮时经常不点名下一个说话人,而是由下一个说话人自我选择。这时,当前说话人会用某种副言语交际手段暗示,以便接话人能主动选择接下话轮。在副言语形式中,沉默是“一种标示话轮转换的最简便的体系”(Sacksetal. 1974:53)。话轮间沉默是两个话轮的衔接点,当前说话人通过沉默发出信号,对后续说话人发出邀请,后续说话人释解这种间接信号,及时接过话轮。例如:

⑥ T:When you are ready, please stand up and tell me the answer.

(1.0)

S1: I know, but I’m afraid...

当前说话人(老师)说完后留待在场的学生自己选择,学生1 自选,成为下一说话人。在两个话轮之间有一秒钟沉默。老师用这种非言语形式配合言语内容,邀请后续说话人参与,学生1及时接话,表达自己观点,使会话成功向下一轮过渡。

沉默作为会话纠偏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间接提示作用。萨克斯等人认为纠偏机制有“自启纠偏”和“他启纠偏”两种,出于礼貌考虑,会话人在别人出现偏差时,一般不会直接纠偏,而是利用沉默等含蓄地提示对方,等待出错人自己纠偏(姜望琪 2003)。例如:

Bea:(pause)

Hannah: And — or I mean his own frames.

Bea: Yeah.(Sacks,Schegloff and Jefferson 1977:364)

在Hannah表达出现失误时,Bea没有直接纠偏而使Hannah难堪,他选择用沉默方式提示。直到Hannah自己意识到失误并纠正偏差,把paintings改成frames,从而保住出错人的脸面。

4 结束语

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关注会话内容,而礼貌原则强调会话运作的方式和效率,因此更加关注会话者及其关系。礼貌不是一种客观规定,而是交际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应。许多学者都曾指出,礼貌概念具有相对性,不同语言表达礼貌的规范和方式不尽相同(Wierzbicka 1985,Mey 1993)。会话沉默作为表达礼貌隐含意义方式之一,以其间接性、含蓄性维持交际双方的和谐关系,回避面子威胁行为,实现人们的礼貌交际。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李洪儒. 言语行为间接意向的语言哲学批判[J]. 中国俄语教学, 2009(2).

司建国. 沉默的交际功能和文体意义——Printer剧本《沉默侍者的文体分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6).

宋 莉. 沉默中的不同“声音”——静默语的跨文化浅析[J]. 外语学刊, 1998(1).

左 岩.英语会话中沉默的研究[J]. 国外语言学, 1996(2).

Brown, P. & S. Levinson.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Fraser, B. Nolen, W. The Association of Deference with Linguistic form[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guage, 1981(27).

Grice, H. Paul.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Cole, P, Morgan, J. L.(eds.).SyntaxandSemantic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Leech, G.Principleof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Lakoff, R. The Logic of Politeness: Minding your p’s and q’s[A].PapersfromtheNinthRegionalMeeting[C].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73.

Levinson, Stephen C.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Nakane, Ikuko. Silence and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University Seminars[J].JournalofPragmatics, 2006(38).

Roberts, F., Francis, A. L. & M. Morgan.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turn Silence with Prosodic Cues in Listener Perceptions of “Trouble” in Conversation [J].SpeechCommunication, 2006(48).

Sacks, H., Schegloff, E.A. & G. Jefferson.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 1974(50).

Sifianou, M. Silence and Politeness[A]. In: Jaworski, A.(ed.). Silenc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C].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7.

Yule, G.Pragmatics[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孙 颖】

OnConversationalSilencefromthePerspectiveofPoliteness

Zhou Shu-jiang Dong Chuan-jie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 264005,China)

Politeness is an important pragmatic principl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guided by politeness principle, communicators often use indirect language. Conversational silence is a kind of special indirect language, which can convey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s, conversational silence can be used to avoid FTAs and perform such redressive strategies as negative politeness, off record and “don’t do the FTA” so as to save face and also avoid the imposition, confrontation or embarrassment which may not be avoided when one uses verbal expressions.

politeness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silence; indirect language; redressive strategy

H030

A

1000-0100(2014)05-0032-5

2013-01-03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和谐顺应研究”(12CWJJ04)和“探索网络背景下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课堂教学设计改革方案”(11CWZJ3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会话面子礼貌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小猴买礼貌
面子
暗恋是一种礼貌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