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2014-03-18
·鉴赏·
马双彦简介
马双彦,山西闻喜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公益委员会孝行天下组委会委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集文阁书画院副院长、东方艺术天地网顾问。毕业于中央电视学校山西分校,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荣获全国各类书画展奖项十余次。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收藏指南》第一、二册,并被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书画爱好者收藏。先后有《中华英才》杂志、《中国老年报》、《东方艺术天地》等报刊杂志对他进行报道。
德艺双修绘精品 书画同源育新葩——记著名书画家马双彦
文/武文龙 邢立文 宋广山
辉煌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人类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成果,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任何精神都是要由人来体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赋予这种精神真实体现的就是那些敢于创造、怀揣梦想的开拓者,千百年来,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孜孜以求地实践着他们的梦想。也正是揣着这种梦想,马双彦才能在艺术领域里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探索,不懈创作。
就是本着对“书画同源”的深刻领悟,马双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世界人物美术字”。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创新呢?在一幅幅透着灵气和意趣的作品中马双彦先生的艺术人生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采访由此开始。
人杰地灵,艺术之源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1967年,马双彦出生在山西省闻喜县。闻喜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在这片诞生了盛唐中兴之臣裴度的灵山秀水,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最令马双彦受益一生的无价财富。
在马双彦生活的小镇里,能写擅画成了很多家庭醉心生活的习惯,有一次镇上搞画展,竟然征集到四千多幅作品。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双手能写书法的乡村艺术家,在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加之体弱多病,当别的孩童嬉耍戏闹的时候,幼年的他只能在家中独自一个人坐在地上写写画画。也许是艺术天分早已就滋生在他的头脑里,幼年看到什么画什么的他,无论是山水树木、花鸟草虫都画得很像那么一回事儿。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进行了系统的书法学习,楷行隶篆,一张张地描红、临摹,一练就是大半天。也许是天生和绘画有缘,练习书法剩下的时间他依然坚持着画画。
9岁那年的春节,看到贴在窗子上的窗花,他又迷上了剪纸。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而工笔绘画也很讲究线条,有了剪纸这个扎实的功底使马双彦在工笔绘画上的技艺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于是,他开始有计划地学习绘画,从人物连环画画起,工笔人物、山水、花鸟渐渐地都成了他的最爱。
孜孜以求,书画同研
关于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一直就有“书画同源”这个说法。从目前发现的最早留下的刻画符号遗存看,多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绘。多用极其简约概括的线条描绘人、动物、日月星辰等。无论是花山岩画或苍源岩画,还是仰韶文化的陶器或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都可以看到这些人类早期的绘画作品。
书法的载体是汉字,而“象形”又是汉字最突出的特点。我国先民在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就用简单“图画”来表现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书法艺术和绘画的共通性,在工笔绘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一个流派,画工笔画很难,除了功底要扎实,还要题材选得好,花费时间也很长。1986年,走出校门的马双彦到了镇文化站工作,每天的主要工作是画幻灯图片,工作之余他也时常写几笔,画两笔,回到家也是或写或画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同时在书法绘画上的基础,他的书法绘画都有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生命力是作品的灵魂。他在书画创作中,力求写意境、写神情,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准则,依心中笔墨,追寻腕底之迹的流淌。他的书法用笔古朴沉着,刚健遒劲,笔法大胆,粗重拙落,舒展自然,隽秀潇洒,大美朴素,沉厚自然,饱含着清气、神气、灵气、才气、逸气,有一种高山流水、清泉洗心的美态;画作又以书法入笔,点画严谨,线条强劲,蓬勃灵动,真情淋漓,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辛勤的耕耘终将换来甘美的果实,马双彦的书和画渐渐地愈臻成熟和大气,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青睐。1995年,他的绘画作品《五台圣景》,荣获了“五台山杯” 全国书画大奖赛优秀奖。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仅1996年一年,他就揽获了五项大奖,先是绘画作品《伯乐相马》,荣获天马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接着绘画作品《世外桃源》又斩获了三清山杯中国书画名家大展一等奖。再之后,他的又一幅绘画作品《世界亚运图鉴》,荣获了世界遗产杯国际书画展精品一等奖,走进了他心中无比神往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庄严的颁奖仪式上,他从满头银发的评委手中接过奖牌和证书的那一刻,他感到心头在微微地轻颤,热泪也不由地夺眶而出……就在那一年,马双彦的作品《精彩中国》、《岳母刺字》还相继获得了华表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和精忠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自此,一发不可收,自1995年至今,马双彦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书画大赛,夺得大奖。这充分体现了他扎实的书画功底,受到了评委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锐意创新,独树一帜
艺术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也才能推动艺术真正的创新与繁荣。在长期的书画创作中,马双彦发现了中国的书与画从一开始在对事物的表达上都有意象性的特征,都注重对事物内在的认识表现,强调主观意识,最终形成与西方绘画不同的两种体系。
1998年的一天,少年时在家乡巧遇画像砖的那幅画面,又浮现在马双彦的脑海中。那也是他9岁的那年,那一年村里平田整地时发现了一座古墓,从古墓里出土了一些方砖,每块方砖上他发现都有一些纹刻,彼时,已具有一些书画功底的他细心地发现,那些纹刻是“一个字,字里还有人像”的字和画的巧妙结合。从那时起,他不再抵触父亲让他练字,书画双修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是不是该在纸上把这种书和画的完美结合表现出来呢?于是,他就细心地琢磨开了这种有着古老传承基础的艺术,一时间,这种痴迷让他忘却了身外的一切,一练就是没日没夜。
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所以中国民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艺术家要创作出日臻上乘的作品,必在艺术创作中要注入诸多文化基因,这是书法艺术创始至今无法回避的现实,它的复合性决定了它必将以吸纳姊妹艺术之精华才显丰富。
2005年,血气方刚的马双彦怀着梦想,辞去了镇文化站的工作,只身一人来到了首都北京。
天地万物人为贵,人也是最具灵性和情感的,这种灵性感性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比如在欣赏美术或聆听音乐时,优秀的作品总是会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上的震撼,那是因为艺术家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着一种美学的魅力,人们在被感染、被共鸣的过程中,从精神层面获取美的感受,在这种健康的互动中体现高雅的艺术情趣。
有一次,马双彦在王府井书店浏览图书,当他随手打开《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时候,刚一看到里面的插图,脑子里就灵光一闪,如果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用他钻研的这种艺术表现出来,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对,说干就干,他马上从书店出来,来到琉璃厂买了几刀纸和足够的墨,回到家中就开始了创作。当时住所的屋子还不大,放不下大的案子,他就把纸铺在墙上固定好,站在那里写和画,没成想竟然一下子没日没夜地画了大半年时间。
艺术创作是一门呕心沥血的学问,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幅长416.8米,高1.5米的《上下五千年》长卷,包含了76731个大字,其中从三皇五帝至今有影响的人物17400多人。这幅作品以书法为主体,以人物为客体,远看是字,近看是人,整幅作品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在人物的刻画描绘上又精炼十足,给人一种身心俱爽的全新感受,书法和绘画两者相得益彰,是传统的水墨字和工笔人物的近乎完美的融合。这幅画作后来被金融界有心人士收藏。
从此,一个新的艺术品种——世界人物美术字应运而生,让马双彦声名鹊起,成为中国画坛独树一帜颇具造诣的著名画家。
大爱无言,德艺双修
纵观历史,能被历史认可并称颂者,其前提必是具有服务于社会并贡献于人类的价值人生。奉献、再奉献,是马双彦的一生追求和一贯原则。一个艺术家如果仅仅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创作,而不去关心社会,他是行走不了多远的。只有对社会有责任感、对艺术有崇拜感,才能够有成就,有大成就,这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的共同品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代代相承的优良传统。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三不朽”,以“立德”为首。因此,“立德”乃做人的第一要务,人首先要有良好的操守和高尚的德行。与“德”相比较,才干、学问、业绩的大小高低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大家无不把德行、人格、操守、气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从踏上艺术之路那天起,父亲就告诉他要做一个大爱在心德艺双修的有用人才。一直以来,马双彦牢记父亲的教导,在创作出大量书画艺术的同时,还以“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境界创造着精神财富。在从事艺术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马双彦积极参加亚运、奥运、世博等公益事业,踊跃参加各种形式的抗震救灾、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认真创作、努力奉献自己的精品佳作。2008年汶川、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的噩耗传来时,举国震惊、众志成城。那些日子里,马双彦四处奔波,低价变卖自己的作品,先后筹集善款200多万元,送往灾区,帮助灾区的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笔耕,作为世界人物美术字的创始人,马双彦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集文阁书画院副院长。作品不仅被国家集邮协会等单位收藏,还入选亚洲艺术博览会门票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收藏指南第一、二册。多次荣获全国各类画展十余次,先后有《中华英才》杂志、《中国老年报》、《东方艺术天地》等报刊杂志对他进行报道。
继承固然重要,发展更是硬道理。采访结束时,马双彦告诉我们,他现在正在酝酿一幅5000米长的鸿篇巨制,要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主,用艺术来接续世界的断代文明,最终把世界人物美术字推向全球,让中国文化走上世界的峰巅。
马双彦,这位有着过人的勇气和自信以及自强不息求索精神的艺术家,在这条载满探索和发现的广阔的艺术大道上奋力冲刺,或将取得更加出色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