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成教育的“五三三”组合拳

2014-03-18胡全斌

中国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星级卫生习惯

胡全斌

养成教育的“五三三”组合拳

用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未来

一时的冲动 一生的隐痛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是素质的体现,素质是习惯的综合。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它在德育工作中,是最实的一部分,它看得见,摸得着,是对一所学校德育工作落实是否到位的最直观的检验。

“五星评选”星光灿烂满校园

城关中学是竹溪县城区唯一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规模较大,生源来自全县各地,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学生管理复杂而困难。学校结合校情,经过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制定了以“十好”评选“星级学生”的评价机制,借此推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十好”目标,即穿好衣、就好餐、行好路、扫好地、做好操、唱好歌、写好字、上好课、做好人、待好人,每一“好”都制定有具体的评选标准。学校根据“十好”标准推行“星级学生”评选,每学期期中、期末各评选一次,评价等级分为五级:具备“五个好”可评为“一星”级学生,每增加一个“好”即增加一个星级,最高“五星”级学生(具备九、十个“好”)。评选采取个人申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总评相结合的程序,让学生在评选中对照“十好”标准来重新审视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五星评选”使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中偶尔两人相碰,怒目相视的没有了,诚恳道歉、真切问候的多了;随手乱扔的没有了,俯身捡拾废弃物的多了;师生见面形同路人的没有了,亲切问候、甜美微笑的多了;花坛中,攀枝折花的没有了,浇水、拔草的多了;损坏公物的没有了,主动修复课桌凳的多了……

八(3)班徐亮同学曾经是个调皮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扫地,不会整理床铺,连自己的桌面、桌兜都不会收拾整理,还经常扰乱课堂纪律,常规方面没少给班上扣分,一度成为令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头痛的刺儿头。进入八年级,班主任桂光武老师多次找他谈心,并且经常与他父母沟通,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掌握他的思想动态,不失时机地鼓励他。星级学生评选又将开始,桂光武老师找到徐亮问他:“想不想成为星级学生?”班里大部分同学都是星级学生,说不想那是假话,但徐亮觉得自己根本没可能,因为表现太差了。“相信自己,报一下试一试,好好表现,肯定有希望。”在桂光武老师的鼓励下,徐亮同学写了星级学生申请书。此后,徐亮像变了个人似的,按照“十好”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克服坏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一系列表现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在期中评比中,徐亮不仅被评选为一星级学生,还被全体同学推选为班上的卫生委员,他以身作则,敢抓敢管,使班集体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卫生大检查该班的得分都位居学校前列,经常得到学校的表扬。徐亮信心更足了,他决心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期末一定评为二星级学生。

像徐亮一样,在《星级学生成长记录册》“个人自评”栏里,每位学生都记下了自己星级成长的足迹,写下了向更高的星级奋斗的誓言。

开展星级评比,学生自觉性提高了,做好事的多了,集体荣誉感强了,良好习惯逐渐形成了,学生们都变得乖巧、懂事了。这种评价办法贴近学生的特点,便于操作,实用性强。

据统计,现在学校校产生的五星级学生达到了40%,四星级学生达到了60%,星级晋升学生数达到了80%。随着“星级评选”工作的不断推进,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激发了全校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学生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了“看星,学星,赶星,争星”的良好风气。

“三级管理”人人参与守规范

学校校立足校情,坚持把管理权下放,推行“值周小组,一会两队,合作小组”三级管理模式,人人参与学校管理,让那些好习惯内化成学生的内在气质和精神。学校每周由一名校领导带领三位教师负责本周的全面工作,为了规范管理,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实行班级量化管理制度,根据出勤、卫生、纪律、安全、仪表、出操、就寝、就餐、宣传、学风、奖励十一项内容,制定配套的量化评分细则,并在学校醒目位置处设置“城关中学班级量化一览表”。每天由学校值周小组和德育处检查、量化、公示,坚持做到一天一检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每月总评中,年级前三名的班级和寝室学校授予“班级管理先进集体”和“文明宿舍”荣誉称号,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为获奖班级颁发锦旗,并将每月量化情况作为期末评选明星班集体和先进班集体的重要依据。学期末,对各个值周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评比,评出优秀值周小组进行大力宣传表彰。经过几番轮回值周,许多教师已经成了管理的能手,在他们的管理过程中,学风浓,违纪少,校园平安和谐。许多值周教师协助班主任参与班级管理,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实施“学生自治”。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该校实施“一会两队”管理模式,即学生会,文明礼仪督查队,卫生监督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学生会有多个部门,分别负责对学习、卫生、安全、纪律、三操、仪表、生活等工作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好记载、量化和反馈工作;文明礼仪督查队负责对班风班貌、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督查和引导,各班推选8名品行好、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同学作为文明礼仪监查员,成立文明礼仪督查队,各班轮流执勤一周。每天上学放学站在校门两侧,维护师生出入秩序,检查到校学生的仪容仪表,负责校门口的卫生保洁工作;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实际巡查,发现追逐狂打、大声怪叫、打架骂人、损坏公物等不文明言行进行教育、引导、记载、量化、通报,发现好的典型及时上报,予以宣传表彰。卫生监督队主要负责卫生的保洁工作,课余时间若发现学生随地吐痰、乱扔东西,要对该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并要求他们迅速处理,监督员做好记录和扣分。如果地上有垃圾,墙上有污迹但未发现当事学生,监督员则要主动清理干净。若发现主动捡拾垃圾等的好习惯,监督员要迅速通报表扬,给予该同学所在班级的奖励。有了卫生监督员的参与,校园环境卫生上了一个新台阶。班级常规管理实行“合作小组轮流值周制”,各班将全班学生合理分成若干个小组,值周小组全面负责当周班级的全面工作,各小组自行成立班委会,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让组内各个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内各小组间展开竞争,看哪个组管得实,管得好。

在这套科学完备的管理系统下,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都经过精心的培育,促进了他们向完善的心智人格发展。

“三位一体”养成教育谱新篇

校园的文化环境能起到无声的育人功效。学校在打造优雅的校园环境和高尚的人文环境过程中,着力突出“习惯养成教育”这一主题,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学生作业展、手工作品展、书画展等,既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又营造了浓郁的养成习惯氛围。校园广播、流动板报、文化长廊等也得到充分的利用,只要走进这所校园,你就能感受到习惯养成教育的感染和熏陶。通过开展“争做星级学生,共创美好人生”演讲赛、“星级学生”知识竞赛、“感动城中十大优秀学生”评选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还组织编写了《竹溪县城关中学学生管理手册》和《竹溪县城关中学星级学生成长记录册》,发放到每位师生手中,让学生学规范、知规范、守规范,不断养成好习惯。为了检验军训和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效果,学校对每届新生都要进行一次入学教育考试,考试分笔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两部分,笔试内容涉及校情、安全常识、学校各项制度和规范,实践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寝室教室内务整理水平、扫地、洗衣等生活自理能力。

养成教育仅靠学校抓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学校与县消防大队联手,让学生走进消防大队,体验消防生活,接受消防培训;聘请公安干警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请他们为学生上安全法纪教育课,增强学生的安全法纪意识;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去搜索、捕捉生活中的文明和不文明的现象,学生透过现象,在行为比较中明辨是非美丑,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利用节假日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充分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调动家长在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积极性。《星级学生成长记录册》是教师与家长联系、回馈的记载;课堂开放月,家长来到班级、宿舍、餐厅,亲身体验孩子在校的变化;每学期一次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良策……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城关中学)

责任编辑/齐 欣

猜你喜欢

星级卫生习惯
习惯
智取红领巾
上课好习惯
唐DM 智联创享型
新高尔夫 1.4T DSG舒适型
大指挥官 2.0T四驱臻享版
风行T5 1.5T CVT 230T智享型
好习惯
卫生歌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