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学生”:一种倒退的德育文化
2014-03-18谢翌
谢翌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诸如人性的假设、学校核心目标的追求等,它们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管理方式乃至做事方式。进入某所学校之后,就会受到该校文化之网的规约,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校规其实就是“行动中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一些颇受大众关注的校规折射出冲突的学校文化形态:“教师成人文化”试图规约乃至压制“学生未成年人文化”。如成都某中学规定,异性同学交往近于50厘米算亲密行为,教师要予以批评;温州某中学认定,学生之间交往过密为特别严重违纪行为;河南某高中规定,男女生交往需5人以上在场……凡此种种规范,均折射出师生两个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反映出学校对学生人性或心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并非基于对学生的真正理解,而是基于防学生的心态,充满了对学生的强烈不信任。如果一个学校从这些假设出发来制定校规,那么这个学校的发展就会走上歧途。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呼和浩特某学校在食堂分别设立了男生就餐区和女生就餐区。学校禁止就餐时男女生之间有任何来往,如果有学生“混进”异性的区域,就会被执勤教师训斥。校方解释:“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互相喂饭,不影响就餐效率。”学校试图运用成人权力制定校规,剥夺学生异性交往的权利,企图培养一种“男女同学授受不亲”的文化。我们没有对该校进行调查,但可以推测这么做该校至少有两种意图:一是为了制止男女生公共场合“喂饭”等不文明行为;二是为了限制男女生的交往机会,防止早恋行为的发生。这一校规如果能够成立,起码有这样一些前提:该校的“吃饭场所”是一个催生恋爱的场所;该校恋爱现象普遍,且经常因“喂饭”影响“吃饭效率”;学生们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男女生在一块,就是要谈情说爱……当然,可能还有许多关于学生的假设促成了这一校规的出台。我们可以肯定该校事实上肯定并非如此,否则它早办不下去了。学校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基于“防学生”取向,他们“害怕学生”,他们把学生假设为“不负责任的、不成熟的整体”,需要成人的严格“防范”。事实上,男女同学之间的自然交往恰恰是学会如何面对爱情、如何处理两性关系的重要课程。我们知道,只有在正常的交往实践中才可能培养与异性相处的能力与智慧。一个从来没有机会与异性交往的学生恰恰容易滋生不健康的心理。教育即生活,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亲近真正的生活。男女生一起吃饭是正常生活的内容,有助于两性自然交往。饭桌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场所。如果为了避免“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只是简单、粗暴地采取隔离,那么隔离的不是“非正常交往”,而是“真实的生活”。试问,成人男女就餐时“不文明行为”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该校规出台一个“男女分开吃饭”的规定呢?当然是不行的。前不久,笔者在加拿大一高中访问,经常看到学生在走廊上拥抱,询问教师对此的看法,他们同样不赞成学生在公共场合有这些行为,但教师不是横加干涉,而是提醒他们“想亲近找一个私密的地方”。
说到底,我们目前的学校文化主要基于“防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信任他们,不支持他们参与实践、谨慎思考与独立判断选择,总在“提防”他们,甚至把他们当作一个“不成熟的整体”来提防,担心他们犯错误。这是一种不自信、不成熟的表现。“防学生”意味着总在“禁止”“不准”,剥夺孩子的思考权和选择权。孩子被限制在规矩之中,没有自由的时间,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需要去解决的“真问题”。这会培养一批缺乏价值观、不懂判断、一味寻求心理刺激的“傻子”!“不准”消弥了质疑,扼杀了好奇,培养了服从,助长了叛逆。学校借助“权威”规定好“异性交往的文化模式”,限制了孩子交往的需求。在这样一种单调的文化模式中,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大家的生活都一样,没有新奇生活体验的分享。学生在“两极”上游走,只有“准许”或“不准许”,只有“顺从”或“违反”,除了“表扬”只有“被惩罚”,没有“问题”,没有可供选择、没有创造可能性的“中间地带”,最后培养的只有“两极学生”。孩子想做的,往往是不准的;那些成人准许的,往往又是孩子不想做的。不问孩子需要什么,不问孩子喜欢什么,渐渐地孩子也就没有了看法,只有表面的顺从和伺机的反抗。个体的需求得不到关注和表达,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感,当然也就没有责任感。教师和家长总在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其实,他们从来没有去承担责任的冒险和机会,怎么能养成责任感?责任感的基础是主体存在感的体验,“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有发言权,有选择权,受到成人尊重,“我”才会自信“我”是一个有能力负责的人,在“由我负责”的生活中造就责任感。中小学的孩子接触的更多的是“你不准”和“你应该”,“控制”和“替代选择”自然催生“替代负责”。
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张扬个性、关注多元的时代,那种“防X文化”该结束了。当下“防教师”“防学生”的德育文化需要反思,自信、负责的个体培养必须从有尊严、通人性的学校生活开始,绝不能让反人性的价值观来统领学校。在成人文化与未成年人文化对立的学校,其文化必然是碎片化的,不可能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更不可能带动学校整体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