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窑湾 大运河第一古镇

2014-03-17妙玉

百科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窑湾古镇

妙玉

这里是江南的梦里水乡,这是一座在桨声灯影里低吟浅唱的小镇,这是一颗镶嵌在千里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历经1300多年的时光打磨,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晕。当时,小镇当典的银票可在全国18个省的定点钱庄兑换现银。镇里有江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福建等8省商会会馆和青海、浙江、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0省商业代办处。镇上驻有美、英、法、俄等国商人和传教士近百人。全国大部分省以及世界上10多个国家与其有贸易往来。

这,就是古镇窑湾。

千年古风陈韵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之一,窑湾在明、清漕运和海运鼎盛时期,为扼南北水路之要津。方圆百里的农副产品大都集中在此地装船远运;从南方水运北来的棉布丝绸、火柴煤油、食品卷烟等生活品,也多在窑湾卸船后转销各地。

千年水乡古镇窑湾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边缘、大运河畔及骆马湖交汇处,是苏北地区迄今保存完好的唯一古镇。

窑湾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漫步在古镇,陈风古韵,古色古香——青砖、灰瓦、木棂门窗。难怪著名女作家傅晓红看了窑湾会发出如此感慨:“踏入窑湾古镇,仿佛时光倒流,让人不知身在何夕。”

2013年,窑湾与中国大运河一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南有周庄 北有窑湾

周庄,江南古镇,人尽皆知。

苏北马陵山下的骆马湖边,同样古色古香的窑湾古镇不逊于周庄。它既有南方的细腻秀美,又有北方的粗犷豪迈。

东周时期窑湾为钟吾国辖地。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经过此地,使窑湾成镇。618年,唐朝实行州县制,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这里原来只是一处行船歇息的地方,后来的繁荣昌盛与运河的漕运和政权的推动相关。1668年,郯城一带发生了8.5级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窑湾由此得名。

震后灾区急需人丁援助,为此,清王朝在那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发布诏令:“凡到地震灾区开荒立业者,罪可赦免。”于是,福建、山西、安徽、江西、山东等地一批曾犯有死罪的前朝之臣和达官显贵纷纷携家带财来到窑湾。定居窑湾的人群中,文化水平高的,多来自江南;武艺高强的,多为各地领导反清的将领;来自福建、山西地区的移民,多数是富豪、地主之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窑湾成了人间乐土、世外桃源。

清康熙年间被发配这里的贵族遗老,利用窑湾S形自然河岸,修筑道路,按照八卦九宫方位,建成10条街道和回族街,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商业街巷。

山西会馆

古镇中,城门、店铺、院落、寺庙等,自宋至清,代有营建,人文历史景观厚重,昔日风貌基本犹存,尽显往昔的繁华。

窑湾古民居是明清砖木结构建筑,全镇建筑总布局根据历代军事家军屯营盘阵图而建。全镇依沂河湾构建成3000米环形护城河,从城西北角至东南角,掘一条30米宽S形中心河,古镇称其为八卦太极线。沿中心河湾南岸,建一条3000米长、4.5米宽的青石街道。全街仿江南水乡街道模式,街旁两厢楼房伸出1米廊檐,相互交错,举目一线天。人在廊下走,下雨天不被雨淋,夏季不受日晒。窑湾街巷的最大特点就是房高、街狭、巷深、地形斜,无法利用地形、天空等测判自己所在方位。所以,即使是在白天,游客也常常会迷路。

窑湾街道独特,民居宅院也各有特色。由于移民众多,且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各家建房风格自然不同。古镇西大街和中大街居住的多为山西移民,房屋布局结构严谨,宅面狭而长,窗小,门小,庭院小,这是山西古建筑的特色——“天井院”。福建人宅院门窗宽大,院子前有高大影壁墙,院道多用青砖、石板,房屋多为木结构框架。苏镇扬会馆及住宅是江南水乡风格,青石街道,两厢楼檐出厦。住宅和商业门市楼连接在一起,四进院落,室内多置木雕屏风,上面雕琢精致花纹,用工用料考究。

山西会馆的前身为关帝庙,始建于唐代,庙内有一棵老槐树,这里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延续千年之久。清康熙年间,清兵在山西施行“圈田令”,将汉人的土地夺去,并将他们驱赶到苏鲁地区开荒生产。这时,一批山西人来到窑湾,看到古槐树和关帝庙。由于关羽是山西人,古槐树是吉祥的化身,这些被驱赶的山西人希望能得到关圣爷的保护和古槐树的降福,在此世代安居乐业,于是,就在窑湾住了下来,并集资在关帝庙内修建了山西会馆。

清乾隆年间,尊孔敬儒之风日盛,山西会馆主事闫一忍在关帝庙建孔圣殿、岳王殿,并在院中建钟鼓楼。

甜油香飘300年

走到西大街,一阵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寻香而去,是修复一新的赵信隆酱园店。进入古院,只见130多口古旧大缸整齐地排成几行,上罩斗笠状缸罩。大缸里产出的是窑湾甜油,清朝年间曾是贡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酿造历史。

说到窑湾甜油,镇上那座远近闻名的手工作坊信昌酱园更是闻名遐迩。而今,院子当中摆着几十口大缸,上面覆盖着罩笠,十分壮观。据酱园的颜师傅讲,这个院落是清朝中期江西一个姓李的富商所建,主要生产甜油和糕点。

据说,清康熙年间,窑湾名医宗柏云和赵学敏在酱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甜油。他们将小麦熟面块放在阴暗的、超过40℃的室内加温;7天后,熟面块新生出乳黄色菌性线绒;将这些面菌块从室内搬出,在风凉地方晾干;在高1米、口径1米的大砂缸中央放抽篓子,将发酵出来的面菌块(称酱胚子)放满抽篓,填平缸口,将10%的盐水倒满缸,酱缸内酱胚子上面撒上细盐,酱胚在缸内每日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210天后,酱胚变化成著名的窑湾甜油。

窑湾甜油是极鲜美的调味品,其鲜美度是味精的10倍;加入甜油的凉菜,味道十分鲜美。据说,当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途经窑湾,忽闻奇香缕缕,闻香而至,方知甜油乃酱香也,品后龙颜大悦,御题信昌甜油为贡品。

手执一壶绿豆烧

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窑湾绿豆烧酒亦大有来历。endprint

绿豆烧酒原是明朝皇宫御酒,用几十味中药酿制而成,曾被清朝的乾隆皇帝定为贡酒。据考证,1559年,李时珍任宫廷太医院判时,针对宫廷官员营养过剩、身体偏胖、无力、时头晕、易生病等情况,配置此酒。因酒色微绿,时称“绿酒”。

明末,御医赵学敏携此方出逃京城,隐居窑湾。1668年郯城大地震时,他按此酒配方熬制药酒,分给灾民服用,以增强其体力,从而遏制了瘟疫。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经窑湾,品尝此酒后大悦,见颜色似绿豆茶,便问:“此酒是绿豆烧的吗?”地方官员岂敢言明这是明朝皇宫御酒,忙说:“是。”窑湾绿豆烧酒因此而得名,并成为清廷贡品。

奇特的早市

窑湾至今保留着一个传统而奇特的早市——“夜猫子集”。

每天三更半夜,四面八方的商贩和镇里居民不约而同地来到街市,做起小买卖小生意;待天亮时分,又各自散去。窑湾自开大运河建码头,来往的船只很多,主要从事粮盐油料等运输。商家货船在早晨开船前,要把几日内船上所需生活用品全部购齐。因此,地方上规定,三更后,开城门,落下吊桥,农民的粮食、青菜、鸡鱼肉蛋上市,街上店铺、钱庄、布庄、油盐酱醋茶酒等生活日用品店同样开门,灯下营业。天亮后,商船出航,赶集的农民回到家中吃早饭,街上开始罢集。

这种每天下半夜繁华热闹、天亮人烟消失无踪的集市流传了几百年。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描绘了“夜猫子集”盛况:“梆打三更满街灯,恭候宾客脚步声。四更五更买卖盛,十里能闻市潮声。”

百年邮业难磨灭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窑湾商人叶竹三率先在窑湾西大街开设了徐天顺民信分局,至此,窑湾有了同外埠信息沟通的民间机构。

在开办之初,民信局的主要业务是为商户投递信件;后来,逐渐承办客商的银信、打兑业务,信汇业务也因而日渐发达。

叶竹三曾从事运输业,颇具经营头脑,他创办的徐天顺民信分局比大清邮局还要早,基本与当时的国际邮政同步,在窑湾的邮政史上写下了无法磨灭的一页。

随着徐天顺民信分局生意日隆,叶竹三雇用私人船只,往返水路,传递信件和包裹。这些船只在当时被称为“窑湾民信班船”。“船形多为两头尖翘,中间宽大的木帆船,载重量均不超过十吨,每船有船夫五至七人不等”。

如今,那座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的窑湾邮局,除了让每日络绎不绝的游客观览其间,缅念邮业发展历史外,仍发挥着它作为一个邮局的功效——当地居民可以在这里办理包括寄取信件等在内的日常邮递业务。

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脚步声出奇的清晰。徜徉在此,一切烦恼都可抛于九霄云外,寻得一片“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的境界。悠然安逸之间,仿佛已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古代。手执一壶绿豆烧,看世事更迭,恍如千年一梦。

【责任编辑】赵 菲endprint

猜你喜欢

窑湾古镇
窑湾古镇
古镇之旅
纪录片《一条河一座城》:影像、城市与人①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窑湾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
有个古镇叫大圩
湖北·宜昌“窑湾蜜桔”原产地将实行永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