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2014-03-17汪志兵孙竹梅

科教导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能力科技

汪志兵+孙竹梅

摘 要 高等教育具有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功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通过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创新人才 2011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Universit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ory

WANG Zhibing[1], SUN Zhumei[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2] Library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ha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echnology first productivity significant resources and talent combinati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universiti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on-driven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enhancing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2011 plan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针对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国家正积极推进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通过教育系统工程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2011计划”。5月7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发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全面启动“2011计划”。2012年11月7日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结合江苏实际,联合制定了《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培育组建一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如何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过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协同才能创新,要坚持把大学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教育系统工程协同发展。

首先要设计协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相辅相成的。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属性是管理创新。高校要建有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人事管理制度,建有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具备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当前,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不协同、育人和知识创新不协同、机构设置不科学等问题较为普遍,如组织机构之间界限分明,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彼此之间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不能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更谈不上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高校要逐步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其次是制定科学的协同创新建设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始终坚持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标,要与各类社会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吸收他们参与其中,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大力推进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再次是师资队伍的协同构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教师是基本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通过开展协同创新,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

最后是要依托协同创新载体引导学生参与协同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联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学生和市场,服务学生社会实践;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和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水平;通过组织创业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大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水平。endprint

通过“2011计划”的实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对于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D880076);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JGLX12_08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C-b/2011/01/17);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2012-R-22071);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度辅导员研究项目(2011TM161J)

参考文献

[1] 许艳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德国模式与中国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3(9):5-9.

[2] 廖日坤,周辉,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3(7):7-13.

[3] 萧鸣政,马芝兰.人才工作如何推进协同创新[J].中国人才,2013(5):50-51.

[4] 郑世珠.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定位与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3(4):22-23.

[5] 吴元欣, 王存文.校企协同 构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3(3):21-23.

[6] 张兄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教学协同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3-44.

[7] 陈冬梅.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13(2):43-46.

[8] 王丹平.注重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2-44.

[9] 杨继瑞,杨蓉,马永坤.协同创新理论探讨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J].高校理论战线,2013(1):56-62.

[10] 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1):68-71.

[11] 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21-24.

[12] 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16-19.

[13] 张德高,浦玉忠,邹海燕.协同跟进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 育,2012(20):55-57.

[14] 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 (12):26-31.

[15] 韦成龙,刘理,王家合.地方高校基于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 建与运行[J].中国大学教学, 2012(12):66-68.

[16] 侯建国.科教结合 协同创新 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1):38-40.

[17] 李忠云,邓秀新.科教融合 协同育人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 2012(9):6-8.

[18] 陈颖.全面协同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4):29-30.

[19] 来新安,王聪颖.基于知识资本化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培养协同进 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1):138-143.

[20] 钟秉林.协调改革 协同探索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2011(1):7-10.

[21] 陶爱祥.江苏区域经济与人才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3):73-77.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能力科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