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缺失及其归因探析
2014-03-17史界
史 界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其任务之艰巨、矛盾之尖锐、形势之复杂是前所未有的,为此,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崇高理想信念尤为迫切重要。所谓理想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以客观为依据,把事物发展的可能性与人们的需要结合起来所构想的关于未来的观念形态,是主体需要与客观要求的统一,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社会历史性。[1]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并通过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得以彰显。科学崇高的理想能够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指导和定向的作用,鼓舞人们不畏艰险、战胜困难、向着既定目标奋斗的信心和勇气。中华民族也正是在崇高理想的引领下才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求。在新的情况下如何启迪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地观察、认识世界、选择人生,真正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高校德育的根本。”①徐文良《努力开创新世纪高校德育的新局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上的讲话,1996年。因此,大学生应如何选择和树立科学的理想,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和远大抱负,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影响着我国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否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因此,开展并深化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各高校当前应该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 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基本状况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极易造成大学生理想目标的迷茫、价值目标的模糊不清以及信念的偏差,这无疑促使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理想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为此,深入剖析大学生理想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尤为重要。
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448份,有效问卷1,448份,有效问卷占发出问卷的96.53%。调查问卷共计22道问题,有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种问题形式,涉及大学生基本情况、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等内容。
(一)目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了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先就调查情况做初步的分析。
1.心中理想目标的模糊性
在问到“你有理想吗?”认为“有,很明确”的占60.87%,认为“有,但很模糊”的占29.15%,认为“没有,也没想过”的占7.64%,回答“自己也不知道”的占2.34%。在对理想信念的明确性问题上,年级的差异性比较突出,认为自己的理想“有,很明确”的,大一学生的比例占选该项总人数的27.74%,二年级占20.92%,三年级占30.54%,四年级占23.26%,以下是该数据的一个走线图(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理想”的确定性是不同的,这主要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大一学生正经历了高考成功的喜悦,心中充满了对大学的向往和憧憬,这时的目标、理想比较明确和坚定。到了大二,由于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多元化观念冲击等问题,部分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出现迷茫,心中理想逐渐模糊,甚至动摇。三年级学生在各个方面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能够通过自我修正,心中理想目标逐渐清晰,百分比有所回升。而四年级学生的比例又有所下降,这与他们在面临人生选择中承受的压力和遭遇的挫折有关。
2.理想的选择趋于感性和务实
在理想选择上,大学生认为“理想中最重要的”依次是:个人理想占43.48%、生活理想占21.74%、道德理想占17.56%、社会理想占17.22%(见图2)。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更关注个人理想的实现,而忽视社会理想。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上,他们更多的是以个人利益获得多少为动力源泉与目标导向,而非以实现国家、集体和民族的利益为动力源泉,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更驱向于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
在当问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终目标,你认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会实现吗”这个问题时,有60.87%的大学生认为一定能实现,有28.2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把握,4.35%的大学生认为不能实现,有6.52%的大学生则从没考虑过。可见,对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问题,还是有部分学生流露出了犹豫不定、动摇,甚至冷淡、无所谓的态度(见图3)。
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政治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政治方向坚定。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对理想的确立更为关注自我利益、眼前利益,即使处于理性层面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也带有务实倾向。当问到“您怎样看待大学生入党”时,有14.22%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有31.83%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以后自身发展搭建平台,有49.43%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可以成为将来就业的条件,有4.46%的大学生入党是为将来担任领导创造条件(见表1)。
表1 入党动机调查
由上表可以看出,有80%以上的学生把入党看成未来发展的资本,政治取向上明显务实、功利化。在我国,入党这个一向被认为非常神圣的政治追求,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变得不再那么崇高。大学生对入党越来越迫切的表象背后潜藏着动机功利化倾向,入党好比一张等级证书,只不过是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增加一个筹码和分量而已。
(二)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在大学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大学生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但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该课表现出冷淡、腻烦心理,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效果不够理想。从表2中可以看出,15.91%的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可有可无,13.6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13.04%的学生认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没有任何效果,60.8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
表2 大学生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态度
当被问到“你认为现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时,52.17%的人认为内容过于陈旧、与现实脱节,73.91%的人认为形式过于死板、引不起兴趣,45.65%的人认为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47.83%的人认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32.61%的人认为教师言行不一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大多数认为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集中在:形式死板、方法单调、内容与现实脱节、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见表3)。
表3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总体呈现出较为良好、积极的态势,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能够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作为90年代后的大学生,他们经历着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社会生活多样与多变,其思想更为独立、多元、开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心存疑虑,一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和道路缺乏足够的信心,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虚幻飘渺,致使其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产生迷茫、质疑。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太关注祖国命运和前途;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较为严重,艰苦奋斗精神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漠、诚信意识缺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率、自杀率、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出现问题。
二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物质享乐,漠视社会责任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追逐金钱和享乐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首要目标或终极目的,为了能够满足自己虚荣心和不断膨胀的物欲,甚至有的人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泛滥,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更注重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培育不够重视,导致了高校大学生从思想上漠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其行动表现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更趋向于崇尚物质、贪图享乐、沉迷网络、不思进取,并在“及时行乐”思想的驱动下追逐新奇时尚的生活方式,最终致使信仰危机出现。
(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坚定
有不少的学生由于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形势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对共产主义产生了“渺茫论”、“怀疑论”与“实惠论”。[2]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还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甚至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受到眼前更为现实的利益驱动,忽略了对崇高远大理想的追求,甚至丧失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信念。
(三)关注个人理想,淡化社会理想
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多数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认同国家利益、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关注个人专业学习和未来前途,更强调个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因此凡事皆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奉行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忽视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应尽的义务,社会理想淡漠,没能正确认识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 影响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归因分析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大学生之所以在理想信念上出现缺失、迷惘、甚至走入误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内外复杂形势、高校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造成的。
(一)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全球政治呈现出多极化和多文化的特质,国际上各种力量在冲突与联合的博弈中调节着相互关系,单极与多极之争、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角力、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相互交织以及新的不确定因素持续出现,使得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西方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为此,筑牢大学生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尤显迫切。
1.就国内环境来看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现实的国情映射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突出。在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驱动下,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享乐、腐化堕落,败坏了党的形象,这些假、丑、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腐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使其对社会主义产生各种疑虑和困惑,思想迷惘、认识混乱,继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带来负面影响与冲击。
2.就国际环境来看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信息化的迅猛推进,中国加入了WTO,综合国力日益提高,这些都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赢得了重要机遇,也为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供了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进行诋毁,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及民主观的渗透,企图达到“分化”、“西化”中国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认识、思考和把握,影响着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高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价值理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模式、理念和方法的弊端逐渐突显。
1.理想教育的内容时效性不强,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从当前理想教育的整体状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理想教育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部分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缺乏势必导致说服力的不足,而当代大学生较少盲从和轻信,更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并积极主动获取各类有价值的资源信息。这就要求思想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洞悉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脉搏,与时俱进地把理论知识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践。
2.理想教育的模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目前理想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通过课堂灌输、专家讲座和会议报告等较为传统的模式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更难以触动其内心的价值评判标准。为此,改进教育方式势在必行,要鼓励引导大学生与教育者多沟通、交流,同时,也要求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理论储备来解决他们具体的思想困惑,培育其自主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互联网、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作品、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以及开展有关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研讨会、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引导,进而改变理想教育模式单调的被动局面。
3.理想教育主体地位不突出。大学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觉探索、主动参与教学内容,创设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但是,当前理想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灌输轻实践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为此,只有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才会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传媒蓬勃兴起的新时期,尽管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但面对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利益矛盾的交织,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下问题。
1.心理素质缺乏稳定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准备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在此阶段心智不断发展完善,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其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需要,也是未来肩负现代化建设历史任务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实践能力的匮乏以及理论素养的局限,他们的心理素质缺乏稳定性,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浮躁冲动、心胸不豁达、自控力弱、易陷于“自我”误区等不良心理素质,进而出现厌学、焦虑、惶惑等心理问题。
2.思辨能力的局限性
思考辨析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的广博度密切相关。但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更关注于学习应用型知识和技能,漠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学习,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理论功底薄弱。由于自身知识面的狭窄和逻辑思维缺乏缜密性,其思辨能力也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崇拜权威、流于表象、缺乏对事物的本质认识等。
3.理想信念缺失
大学是个分水岭,学生在高中阶段为考上理想大学而努力学习,但很多同学上了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加之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他们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奋斗进取的动力,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很多学生开始松懈,逃课、网聊、沉迷游戏、谈恋爱等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
总体来说,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的特殊群体,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和命运。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也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理想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探索增强教育效果的途径、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从而使大学生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3]理想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按照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理想教育,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效果,发挥出理想教育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只有把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放在一个战略高度,不断探索,借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培养出不负时代重托,胸怀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朱炎.大学生理想教育[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
[2]刑建辉.当代科技革命视野中大学生政治观的调查与成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