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状况调查报告
2014-03-16张立
张立
近期,我们在淄博辖内选择“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五类文化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就淄博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融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在把文化产业和文化类项目列为信贷重点扶持的对象,金融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有许多融资难题亟需破解。现将有关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融资情况
1.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2013年,淄博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占全市GDP的4.37%。文化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印刷发行、文化艺术、网络传媒、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和工艺品及收藏品销售等重点行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以齐文化发祥地、世界足球发源地、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故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称、足球故乡”,全市依据特色文化资源和优势的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区域化、地域化发展态势,形成了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
2.地方政府相关政策
为发展文化产业,淄博市提出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打造品牌,优化机制,扩大影响,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文化企业抓点、行业文化企业抓线、区县文化企业抓面”的工作方法,从机制保障方面率先突破。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累计达到35家,基本涵盖了发展文化产业所涉及的部门、单位。组建了规格较高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办公室,牵头抓实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搭桥铺路,创造最好的条件和环境。
抢抓以文化兴市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举措。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60家文化企业的意见》等多个促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及专项规划、意见等,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决策依据和环境保障。
大力实施“231战略”:“两带动”,即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和文化品牌带动战略;“三推进”,即推进现代印刷发行物流基地、工艺美术和文博基地、创意会展基地建设;“一提升”,全面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为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淄博市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每年统筹安排3000万元,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每年在全市选出的30个符合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由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入股、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予以多方面、大力度的扶持。
3.金融支持地方文化产业状况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金融在支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仍担当着重要的资金供给者角色。至2014年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对文化、体育及娱乐业贷款余额76亿元。从金融服务方式看,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服务范围已从办理一般结算、信贷业务等传统业务,扩展到包括结算与现金管理、信用卡、电子银行、票据、企业年金管理、各类表外融资业务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样本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代表性企业15家,其中出版发行版权服务类企业5家;文化艺术服务企业5家;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企业4家;网络文化服务企业1家。
2.问卷调查所反映出的情况和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政府投入不足,银行信贷占比高。从融资渠道看,文化产业融资仍集中表现为借贷融资,以银行信贷为主,融资单一化明显。
(2)文化产业信贷融资状况。调查显示,样本企业放贷主体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从投放主体类别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商业银行占比最大,约占全部文化产业贷款余额的 %左右,其次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从投资情况看,当前区域文化产业投资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贷款中的绝大部分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贷款多集中在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如淄博桓台县文体中心、马踏湖景区两个项目,贷款余额达4.3亿元。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贷款中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占比大,如淄博鸿杰印务有限公司,目前为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共有9家,其中包括济南华夏、深发展等异地金融机构。2013年6月末企业贷款余额达1.9亿元,其中约1.3亿元用于其投资总额6亿元、占地面积300余亩的高档精品包装印刷项目的主要配套生产线建设;票据、信用证融资金额1.3亿元。相比较而言,广播影视、报刊传媒等行业、以及文化产业流动资金贷款占比较低。
三、文化产业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企业的“资产轻型化”直接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持续投入。调查结果表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障碍和问题。从文化企业方面看,普遍具有“资产轻型化”特征,有形资產较少,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盈利能力和销售预期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同时,文化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低,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文化产业中拥有优质产业资源的客户以事业体制为主,行业可开发客户数量较少。另外,文化企业大多数由文化人创办和经营,缺乏经营管理和资金融通的专业知识,尚未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盈利模式不清晰。这都导致其资金需求与金融信贷资金供给难以有效对接。
2.金融机构缺乏对文化产业进行专业评估的测评体系和产品体系。从金融机构方面看,目前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企业日常运营的显著特点。绝大多数贷款投向图书馆、影院(隶属文体中心)、旅游园区开发、遗址保护等方面,这些贷款在用途上虽然可归属于文化产业贷款,但在实际运作中其第二还款来源往往是土地、房产抵押,本质上与一般性开发贷款并无太大区别。实践表明,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重点体现在文化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能力方面,而恰恰在这方面,由于金融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普遍具有“资产轻型化”特征,难以对以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准确的市场分析和收益预期,在严厉的信贷责任追究和正向激励不足的考核机制下,信贷部门和具体信贷业务经办人员更倾向于办理“看得见、摸得着”的一般工商企业贷款项目,而对办理文化产业项目贷款则多持谨慎态度甚至望而却步。
3.过低的市场化程度导致文化产业内源融资、民间融资、外资等多渠道资金供给与其内部需求相去甚远。无论是内源融资、民间融资还是外资等资本,都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和流动性要求。从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看,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和大企业,由于其具有规模化的优势,资金实际缺口小。这些项目和企业对于弥补资金空缺,第一选择即银行贷款。其原因是银行贷款具有规模化程度高、对企业经营干预和负担小、不涉及企业股权、经营管理权等内部化问题。另外项目也容易获得政策支持和倾斜,成为银行争相追逐的贷款对象。这些因素都促使规模化文化企业资金缺口较小,外部资本难以有效介入。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私营文化企业,在传统经营理念和自身弱质性条件限制下,未来投入与产出存在不确定性,资金的有效需求不足,且缺少政策扶持,在银行信贷资金不愿介入的同时,由于企业在经营和投融资方式上的市场化程度低,企业对民间资本排斥性较强,不能有效满足资本的逐利和流动性要求,因此企业融资处于低水平状态。
4.政策约束导致文化企业的外资利用、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等新型融资方式不足。从文化投资领域的限制来看,尽管国家对文化产业极为重视,部分领域的投资得到鼓励,但广播、电视、报纸、出版物、网络等新闻媒体领域短期内难以有效放开;文物的交易与流通也是严格管理的,民营资本和外资在这些文化核心领域难以有效投入。从融资方式看,我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等新型融资的法律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还十分欠缺,利用资本市场筹措文化产业开发资金的步伐较慢,调查显示,样本企业没有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情况。
四、建议
一是应加快信用擔保、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文化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融资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建立发展基金、实施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大力扶持文化企业发展,为信贷资金的介入提供保障。
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拥有优质文化资源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尽快转制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可选择客户范围。
三是加强货币信贷政策引导,适当调整金融监管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自身特点,制订有差别的信贷管理政策,改进激励约束机制,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展文化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信贷投入外,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股票、债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