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政府生均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4-03-16董俊燕刘泽云
董俊燕,刘泽云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北京,100875)
教育投资及其负担
普通高中政府生均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董俊燕,刘泽云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北京,100875)
本文使用2004-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建立计量模型考察了社会经济因素、财政和教育财政因素以及人口因素对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的生均投入就越高;第二,地方财政支出与政府生均投入呈现出显著正向关系;第三,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的比例对政府生均投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普通高中政府生均投入随着普通高中学生规模的扩大而减少。
普通高中;政府投入;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面板数据
一、引言
经济学理论认为,普通高中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或由政府提供的私人产品,其经费投入应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分担。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财政体制。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普通高中总经费的比例从2004年的47%上升到2011年的61.6%①结果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年和2012年)全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和全国普通高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计算所得。,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比并不能表示政府经费投入的质量。充足的生均经费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能更好地衡量教育经费投入质量。其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作为生均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政府的投入水平,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省之间投入差异较大。以2011年为例,政府生均投入最高的北京市达到了32936元,而最低的湖北省仅有3460元,前者是后者的9.52倍,如此巨大的政府投入差异将导致高中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因此,以教育经费的充足性为目标,探究影响政府生均投入的原因是必要的,本文以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例,从影响政府生均投入的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使用2004-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影响政府生均投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现有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研究主要涉及成本分担问题。作为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一直实行的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财政政策。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实力、财政状况以及政府偏好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地政府承担比例很不一样。对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研究包括宏观层面的省际差异(刘泽云,2009[1];陈文娇,2007[2];宗晓华,2009[3])以及微观的校际差异和学费及择校问题(杨钋,2009[4]璟;文路 ,2006[5])。纵观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都发现目前我国政府承担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比例过低,个人承担部分过高,学费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因此应进一步
加大政府的投入责任,为加快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提供充足的经费。
对政府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研究中,刘建民等[6]指出保障普通高中经费政府投入,应加快普通高中经费投入立法,明确政府在普通高中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刘泽云[7]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做了细致的研究。他从教育财政充足性角度,使用1998-2005年的教育经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地方财政供给能力与政府投入水平之间存在“U型”关系,政府投入比例偏低、生均经费指数逐年下降,教育投入的充足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否则即便入学率提高了,也未必能够保证学生可以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服务。沈百福等[8]则通过比较我国和OECD国家1998-2006年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投入数据,发现我国的教育投入仍旧较低。这些研究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政府总量投入问题,但政府投入总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政府投入质量的增加,投入总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引起的,对政府生均投入的研究着眼于投入质量。
目前关于政府生均投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入差异分析,如刘泽等[9]采用变异系数和极差的方法,研究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的差异现状;叶欣茹[10]比较了我国和OECD国家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差异和变动情况;孙凯等[11]利用1999-2008年全国及各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普通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省际支出差异的原因。可以发现学者们对政府生均投入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并未分析影响政府生均投入的原因,而对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各地投入差异较大,进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受到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我国的普通高中规模在1998-2003年经历了迅速增长,但之后由于政策重点转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则更高。基于2004年以来普通高中学生规模较为稳定,本文利用2004-2011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在此阶段影响政府生均投入的因素。
三、普通高中生均政府投入的描述性分析
(一)全国层面的分析
图1显示的是2004-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年增长率,即教育经费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速。可以发现,2005年相对于2004年分别增加了10.5%和8.8%。之后不管是生均经费还是生均预算内经费,其年增长率都在不断提高。2011年相对于2010年分别增加了为23%和30%。总的来说,两类生均经费的走向基本一致,增速都在提高,说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投入提高较快;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速更高,说明了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更大。
另外,自2005年开始,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占生均经费的比例迅速攀升,从占比45%到2011年占比增加到62%,可见政府在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
图1 全国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增长率(2004-2011)
(二)省级层面的分析
表1给出2004-2011年省级层面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变异系数。从均值来看,7年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支出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从2004年的生均2048元增至2011年的生均5789元,增长了1倍多。而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距,其差值由2004年的4250元扩大为2011年的15791元,增长了3倍多。变异系数描述了省份间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不平等程度,2004-2006年间,差异有所减小,但之后开始小幅增加。至2010年,省间差异的变异系数达到0.61,不过2011年又小幅下降至0.58。总的来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变异系数还是比较大的,均超过了0.5,有必要对影响不同省份生均投入的因素进行分析。
表1 省级层面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描述性统计
四、普通高中政府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需求方和供给方相互作用影响着政府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影响政府投入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两类。第一,政府所拥有的可供分配的经费资源,即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财政能力;第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及政府在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中的地位,即政府财政经费用于教育的比例、普通高中政府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影响政府投入的需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包括家庭收入水平、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社会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汇总,包括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规模。因此,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出发,可以将影响政府投入的因素分为三类,分别为社会经济因素、财政和教育财政因素以及人口因素。
(一)数据说明
本文以地方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衡量政府生均投入水平,并使用2004-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影响政府生均投入的因素,具体来说,包含社会经济因素、财政和教育财政因素以及人口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人均GDP、表示居民收入指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财政和教育财政因素包括人均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普通高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表示教育财政分担结构的高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所占比例等,除了人均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指标来自2004-2011年的《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外,其余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人口因素用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表示,数据来自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由于西藏的特殊性,本文的分析未将之包含在内。同时,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和地区物价水平差异的影响,我们借鉴布兰特和霍尔兹的地区价格指数调整方法[12],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照2004年物价水平进行了调整。另外,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数据仅指地方普通高级中学的经费数据,不包括中央所属中学的经费数据。
(二)计量模型
根据影响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影响因素的分类,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将模型设定为:
其中yit表示t年i省的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Sit表示社会经济变量,Eit则表示财政和教育财政变量,Pit为人口变量;ai为地区不可观测的、不随时间而变的因素;u为误差项,β、γ和δ为待估系数,a表示截距。
(三)模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方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实际上影响着教育经费投入的供给和需求,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收入越高,因此三个变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在模型中分别加入三个解释变量,以考察模型的稳健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考察的是政府对于教育的努力程度和偏好。高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学杂费占高中教育经费的比例分别从成本分担的两个方面考察政府和个人对高中的投入,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比大,则个人负担会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在模型中分别加入这两个解释变量。在回归方法上,我们使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其好处是可以有效地消除模型中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ai的影响。ai有可能是某地的文化传统、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地理位置和政府的财政偏好等,这些因素可能既影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又与其他解释变量相关,而且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对六个模型的Hausman检验结果也说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
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影响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因素:
第一,社会经济因素。在控制了财政和人口因素之后,不管是人均GDP,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政府生均投入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生均投入就会越高。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的研究也发现[13],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财政支出也随之提高。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加,而经济实力的增加使政府有能力满足居民的需求,对普通高中教育生均投入会随之增加。
第二,财政和教育财政因素。首先从财政角度来分析,6个模型的回归结果都呈现出衡量地方财政能力的人均财政支出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之间显著的正向关系,显著性水平为1%,按照模型(1)的结果,人均财政支出每增长1%,政府生均投入提高0.28%,可见地方财政能力从供给上保障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质量,
财政能力较强,政府生均投入越多。其次,从教育财政的角度分析,模型中包括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高中的比例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比等三个变量。从结果来看,只有第一个变量在5个模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验证了基本模型的结果。地方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的比例越高,说明政府越偏好教育投入,政府对普通高中的生均投入也会随之提高,从模型(1)的结果来看,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增加1%,政府生均投入提高0.38%,显著性水平为5%。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高中的比例与政府生均投入有正向关系,其中模型2、4、5结果显著,说明在教育内部的经费分配中,随着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偏好的增加,政府生均投入会随之增加。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经费分担结构对政府生均投入结果并不显著,其中学杂费占比只有在控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前提下才显著负相关。
第三,人口因素。从回归结果可知,在六个模型中,高中在校生规模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以模型(1)为例,高中学生数每增加1%,政府生均投入减少0.59%。这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普通高中学生规模的扩大,政府生均投入水平显著下降。
表2 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结果(2004-2011)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已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一系列人财物的保障。其中,政府的经费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使用2004-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社会经济因素、财政和教育财政因素以及人口因素对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的生均投入就越高;地方财政支出与政府生均投入呈现出显著正向关系;地方财政支出越偏好教育,则政府生均投入越高;高中的学生规模越大,政府的生均投入越低。
基于以上研究的结论,我们给出以下政策建议,以
保证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经费的稳定增长,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对于人均财力较低的省份,应保证对高中教育的投入,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财力较弱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其财政支出水平。其次,各地政府财政应进一步向教育倾斜,并加大在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比例。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的比例对政府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影响显著,因此,政府在财政经费配置中应适度向教育倾斜。最后,在《纲要》提出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前提下,应避免随着普通高中学生规模扩大出现政府生均投入下降,保障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的质量,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1]刘泽云.我国普通高中经费政府分担比例问题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1):5-9.
[2]陈文娇.高中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7):16-19.
[3]宗晓华,赵家章.财政外溢下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以教育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9,(4):49-53.
[4]杨钋,“三限"政策对公立高中择校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6-40.
[5] 璟文陆 ,高中学费政策的比较研究 [J].上海教育科研,2006,(9):4-8.
[6]刘建民、刘建发、吴金光,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政府投入责任的路径探讨[J],教育研究,2012,(9):44-48.
[7]刘泽云,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政府投入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57-61.
[8]覃利春,沈百福:OECD成员国普通高中财政投入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7):62-65.
[9]刘泽,侯风云.我国基础教育投入地区差异的量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9):50-53.
[10]叶欣茹.中国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增长与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5,(6):29.
[11]孙凯,张劲英.省际高等教育生均支出的面板回归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81-85.
[12]Brandt,L,Holz,C.A.Spatial price differences in China: estimates and implication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6,55(1):43-86.
[13] 汭聂颖、郭艳娇、韩 洁,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教育财政支出相关关系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11,(11):50-54.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Investment on Per Student in High Schools: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DONG Junyan,LIU Zeyun
By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during 2004-2011,this paper descriptively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education expense in budget spending on per student in high schools,and then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factors such as social economy,fiscal arrangement,educational financ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expenditure budget of per student by establishing the econometric model.The results show:firstly public investment on per student is determined by development level of local economy,second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public investment on per studen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thirdly the ratio of government fisc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also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public investment on per student,and fourthly public investment on per stud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igh school;government investment;education expense on per student in budget;panel data
F08;G40-054
A
1003-4870(2014)03-0016-05
责任编辑 叶庆娜
2014-04-02
国家社科基金2009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课题批准号:AHA090005)。
董俊燕,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财政、教育经济;刘泽云,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