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自由化、法律与中国金融改革(一)——悼念麦金农教授

2014-03-16汪其昌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储蓄货币利率

汪其昌

2014年10月1日,在美国旧金山,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之一罗纳德·麦金农教授去世,享年79岁,但他把思想留在了人间;他虽然远在美国,但他热情关心中国,多次来访,对中国的金融改革予以非常大的关注,2014年2月份还与施纳布尔·冈瑟合作写了《中国汇率及金融压抑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冲突》一文,他的学说对中国金融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斯人仙逝,对他最好的悼念,一是理解他的理论贡献和对中国改革的影响,二是认识到他的理论不足,进而推进其理论发展,从而用更贴近现实的理论更好地认识和引导中国的金融改革,不必遵循天使在悼词里的惯例,也没有必要教条式萧规曹随。

一、从思想理论发展史认识麦金农的理论贡献

“人猿相辑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人类几万年来一直汲汲以求财富的发展作为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也就是现在的GDP。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达到类似《礼记》“大同”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与老庄和司马迁表达的思想相似,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承继曼德维尔的思想,提出应该顺应经济人的自然本性。他在《国富论》中形象地写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者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确实,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机制能达到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无形之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这就是“看不见的手”原理,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系统提出和论证实现这种状态的现实激励与约束条件。仿照牛顿第一定律之类的物理学思维方法,马歇尔、瓦尔拉斯和阿罗与德布鲁加上若干激励约束条件将其形式化,逐步发展为局部均衡——瓦尔拉斯均衡——一般均衡定理,以此作为达到理想状态的参照系,也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后世的经济学家不断放松其严苛和不吻合现实的假设条件发展了经济学理论,如不完全竞争理论、信息经济学、纳什博弈均衡、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这样,从人本身出发,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都在不断探索影响增长国民财富的因素,也就是激励与约束与条件,如制度、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全要素增长率、竞争、自然禀赋与比较优势、自然地理环境等。

在亚当·斯密看不见手的原理和一般均衡理论中,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的乌托邦空想中,没有货币和金融的位置。古典经济学家从货币中性原理出发,他们认为货币金融有如中东妇女的“面纱”,像第十二匹骆驼那样只是润滑交易而已,对真实经济产出没有实质影响。首先是维克塞尔的循环累积论、费雪公式,然后是后人总结的凯恩斯IS-LM模型,指出货币金融对经济增长有实质性影响,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商业周期的研究》中讨论了企业家才能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帕廷金把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加入到一般均衡理论中,试图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统一起来,戈德史密斯通过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结构主义考察,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此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初,麦金农与约翰·格利和爱德华·肖一道创立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各自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金融理论中的货币》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三本著作,系统考察“金融”这个激励约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

有了上述铺垫,笔者就不难理解,麦金农的学术创新是通过改变传统理论的假设前提,即激励约束条件来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展开的,但没有脱离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和一般均衡范式。那么,麦金农等人改变了传统货币金融理论的哪些激励约束条件?改变这些前提条件后的分析路径和结论是什么?他们改变激励约束条件的灵感来自何处?

(一)麦金农的改变与提出的前提假设条件

在金融自由化理论产生以前,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假定,一是实际货币余额和投资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因而政府为了增加资本积累,就可以增大货币供应量,通过通货膨胀减小实际存款利息率。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收入从而增加公共投资来增加实际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根据替代效应,人们可以减少货币持有量,增加实际资本持有量。二是只有商业银行通过控制支付结算体系创造信用。这样只要控制了银行,就控制了全社会的货币信用创造。然而麦金农和肖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第一个假设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在欠发达国家中,货币与实物资本是互补品;第二个假设也不符合金融现实,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放款和投资一样创造信用、扩张信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经典教材黄达版《金融学》,还是把银行当作信用创造的唯一金融机构)。

麦金农与肖一道改变了上述关键假设,他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点假设:第一,所有经济单位都是自我融资的,相互之间不发生借贷关系。第二,工厂和家庭规模小,使得投资的不可分性变得十分重要。第三,政府不通过税收支出过程和货币发行手段来直接参与资本积累。假设一和假设二意味着很多有生产条件的厂商无力投资,假设三则意味着政府只可通过影响实际存款利息率进而影响投资。麦金农由此得出了几点重要结论:一是资本数量与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呈同方向变动;二是在实际利率的一定限度内,对货币的需求与对实物资本的需求是互补的关系;三是私人储蓄和投资对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的变动十分敏感;四是存在着一个显著大于零的最低货币实际收益;五是投资的不可分性使得规模收益递减规律失效。

图1 麦金农-肖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模型

(二)麦金农的模型与金融自由化理论和政策含义

麦金农和肖的理论模型可以用图1表示。在图1中,横轴表示储蓄和投资的数量,纵轴代表利率。I为社会投资曲线,S(Y1)代表当国民收入为Y1时的社会储蓄曲线,S(Y2)代表当国民收入为Y2时的社会储蓄曲线,S(Y3)代表当国民收入为Y3时的社会储蓄曲线。

根据图1,在不存在“金融压制”的条件下,re为储蓄曲线S(Y3)和投资曲线I相交时所决定的均衡利率。C为“金融压制线”,该“金融压制线”代表政府硬性规定利率r1上限从而将实际利率压低在均衡利率之下的情形。

如果假定一国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并舍掉外资,则图1表示,当金融当局将实际利率人为压低在r1时,实际投资仅为I1,其原因为:当利率被政府压低为r1时,金融体系所能吸纳的社会储蓄总量仅为S1。同时,低利率又意味着投资成本低,结果生产率很低的投资项目也得以开工,从而使整个国家的投资效率下降。因此,压低利率,一方面使资本积累不足,另一方面又使投资效率下降,从而会严重地阻滞经济的发展。

如果金融当局放松金融压制,将实际利率r1从提高到r2,这就会使社会储蓄从增S1加到S1′,结果使社会投资从增加到I1。由于投资增长,结果导致国民收入从Y1增加到Y2。随着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使社会储蓄曲线右移到S(Y2),这又会使投资增加。因此,利率水平上升到r2时,储蓄和投资都增加到S2和I2,同时,由于利率的提高会阻止企业家从事在均衡利率水平下不可能赢利的低收益投资,原来低效益的投资项目即收益率勉强超过人为压低的利率的项目(图1中阴影所代表的部分),立即会成为无效益的投资而被放弃,那些生产率较高、在均衡利率水平下也能赢利或能产生更大收益的项目才能得到大量投资,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的投资效益提高。因此,提高利率,一方面会提高社会储蓄率,从而真正加速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又能提高投资效率,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乘数促进作用。

如果政府完全取消金融压制,使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就会上升到均衡利率的水平,这时,该经济体的储蓄和投资还会进一步扩大,从而会导致该经济体的国民收入更大幅度地增长。

根据上述模型,麦金农和肖提出了金融抑制论,主要为以下几点:

1.在货币市场和资金市场上,价格扭曲,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都被人为压得很低,不能如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造成储蓄相对于投资供不应求。

2.资金市场被分割,少数金融机构垄断存放款,缺少竞争。

3.由此决定了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村难以获得贷款,导致地下金融交易十分活跃。

4.财政、外贸与金融的扭曲交织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上述情况,麦金农和肖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方案,称之为与金融抑制相对应的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用市场替代官僚机构,所以又称之为金融自优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名义存款利率,减少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这样就提高了实际存款利率,可动员更多储蓄。

2.打破少数专业金融机构在吸收存款和分配贷款中的垄断地位,变专业银行为全能银行,成立新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鼓励竞争。

3.扩大有组织的金融机构对城乡小规模经济单位的信贷,利用地方信用合作社和私人钱商转贷。虽然这种贷款利率较高,但可把资金从效率低的地方引导到效率高的地方,况且这种利率还是比民间高利贷低。

4.金融与财政同步改革,一方面金融与财政各尽其职,金融不能代财政行使职能,如靠通货膨胀帮助政府增加收入,或通过利率进行补贴。财政也不能代金融行使职能,如以财政拨款的形式进行优先投资,进行人为的资金配置等。另一方面,要进行税制改革,最终目标是使税收对于国民收入富有弹性,从而减少财政赤字,缓和并消灭通货膨胀。

5.在金融深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外贸自由化,让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麦金农还是基于与亚当·斯密一样的自由主义信念,遵循一般均衡方法论,认为在金融领域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这样,麦金农修正了当时的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其模型为:

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倾向,K为投资系数,即为获得一定产量需要多少投资,V为K的倒数,是投资效率,即为一单位资本所能生产出的产量。麦金农根据金融深化理论将其修改为:

P为金融深化,Y为国民收入。这表示随着金融深化的加强,实际利率上升和储蓄倾向加强,从而使投资率和国民收入增长率随之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后,又反过来增加储蓄倾向,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更深入揭示了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相互作用,将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增长这两个变量结合起来了。这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拓展,强调了金融及其中介的作用。

这就是第一代麦金农-肖理论模型,或者说与歌德史密斯、格利等人一同开创的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提出后,一大批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支持了金融深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当然也有一批经济学家致力于金融深化理论的扩展,如斯蒂格尔茨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论。

(三)金融深化理论灵感的来源

为什么麦金农和肖等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根据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落后国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由于重工业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其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资金十分稀缺,不能满足重工业的发展需要,也不符合这些国家的要素禀赋,所以一旦确定了这样的目标函数,就必须采取下列从事措施:第一,为保证重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有必要对于利率水平进行限制;第二,为克服资金分散性的缺陷,就必须设计一种最大限度筹集资金的金融体系;第三,为克服国家资金动员能力弱的缺陷,就必须有一种对于金融体系的有效的控制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动员资金,根据国家战略计划对信贷资金进行行政配给;第四,为克服外汇短缺的矛盾,必须对汇率进行严格管制,对对外贸易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制;第五,为保证资金按照政府的战略目标有序地流动,就必须对金融体系的市场机制进行严格的限制,以保证金融体系不偏离国家的总体发展轨道。“金融抑制”战略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应运而生。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理论思考的产物。麦金农受肖的影响很大,虽然他们的理论模型有差异,但观点和政策主张基本相同,所以本文中把两者并提。肖本人在1964-1967年受国际机构派遣在韩国工作,后又在南美的乌拉圭工作。这种工作经历使他有了深刻的经验感受,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的前言中,他直言不讳“本书的主旨和观点完全受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影响”。麦金农在1970-1971年期间担任布鲁金斯学会的洛克菲勒访问研究教授完成了这部著作,强调落后与发达国家的不同约束条件。

猜你喜欢

储蓄货币利率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