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
2014-03-16
农村水利
【农村饮水安全】 2013年度国家下达到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总投资32.27亿元,解决570.16万农村居民和125.6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涉及18个省辖市131个县(市、区)924个乡(镇、街道)3833个行政村,1处省直农场,2981所学校,规划建设工程2014处。截至2013年12月12日,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并实现通水。
各项目市、县提前谋划,委托具有乙级以上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拟定工程项目实施时间节点,科学编制工程建设计划,健全农村饮水安全责任领导和联系人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信息实时沟通机制。省财政厅落实省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配套资金53302万元,督促省辖市配套资金到位,使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配套资金全部落实,确保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农村饮水项目建设市场秩序,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建立联动督导机制,成立督导组,建立通报、约谈制度,各市、县水利部门成立技术督导组,各项目县将每处工程的施工单位、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工程投入、质量要求等内容,建立台账,挂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推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以县为单位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服务机构和维修养护基金,落实用电、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水质净化处理和消毒设施规范使用的指导检查,建立完善水厂自检、县域巡检、卫生监督监测等相结合的水质管理体系,促进供水工程良性运行,保障工程供水水量和水质达标。
【灌区建设管理】 2013年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据河南省所处的气候地貌类型区和农业灌溉分区,省水利厅组织编制完成了灌溉试验站网建设规划,所测得灌溉农业基础数据代表不同区域的农作物灌溉特点。灌溉试验站网的建设完成,将为农业用水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中“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提供基础数据。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按时报送2013年系数成果的通知》要求,省水利厅、水科院抽调多名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工作组,督促样点灌区做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实测、填报和分析测算工作,编制完成了《2013年河南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通过专家组评审,已上报水利部审查。2013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下达河南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22个、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1处,累计下达总投资8564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1136万元;国家农开办、水利部下达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7处,总投资1122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000万元,改造灌区处数是2012年改造重点中型灌区的140%;计划下达后,各级水利部门加强对2013年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督导检查,要求项目管理单位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及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健全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制,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施工管理,质量管理,推广先进施工技术,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省水利厅下发《河南省水利厅关于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年度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规范验收程序,做到批复一处、建成一处、验收一处、效益发挥一处,把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成优质工程、示范工程和精品工程。2013年河南省黄河干流引水量达到36.43亿立方米,引水量超过国家的分配水量。围绕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要求,全面启动填报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中项目管理、行业管理模块中的灌区、泵站数据。制定《河南省大型灌区建设管理年度工作综合考评办法》,对全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计划执行、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建后管理、改革发展等内容进行规范,逐条制定打分标准和办法,为规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2013年,河南省实施了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共64个小农水重点县的年度工程建设,共投资198121.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82000万元,省财政配套82000万元,省级以下财政配套资金30151万元,群众自筹3970.92万元。计划新增灌溉面积52000.01公顷,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5333.34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666.67公顷,工程收益人口156万人。
第三批、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3年度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总投资125988.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51700万元,省财政配套51700万元,省级以下财政配套资金19651万元,群众自筹2937.92万元。计划新增灌溉面积31333.34公顷,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6万公顷,工程受益人口102万人。截至2013年年底,第三、四批小农水重点县已投入9.7亿元,占总投资的77.61%。完成土石方1259万立方米,砌石17.2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0.41万立方米,埋设地埋管道5065.8千米,配置机电设备6414台。
第五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2个,计划总投资721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0300万元,省配套30300万元,省级以下财政配套资金1050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033万元。计划新增灌溉面积20666.67公顷,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1333.34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666.67公顷,工程受益人口54万人。各项目县编制完成年度实施方案后,省水利厅、财政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
【节水灌溉】 省委、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技术指导、资金补助、监督管理等多种形式,支持、引导广大用水户参与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各级地方政府把节水灌溉的推广作为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措施,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组织协调,研究解决节水灌溉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了节水灌溉健康发展。
2013年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涉及卫辉市、扶沟县、清丰县、泌阳县4个项目县,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投资36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00万元。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促进了全省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国土资源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等建设项目开展节水工程建设。
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西北华北十省区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3月《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实施方案(2013年—2017年)》(送审稿)编制完成并上报水利部。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272.67亿元,农民投劳2.72亿个,出动机械台班1107.5万台班,完成土石方6.13亿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5611处,新修、加固堤防2386千米,疏浚河道4491.32千米,清淤沟渠38463.35千米,新修、改造泵站935座,水库除险加固432座,建设村镇供水工程2139处,堰塘整治5994处;新增蓄水能力12159.99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2.57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6.05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51万公顷,新增除涝面积14.65万公顷,改善除涝面积23.63万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5.66万公顷,新增年节水能力18367.24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1055.95平方千米,新增供水受益人口770.83万人,改造中低产田14.38万公顷,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58万千瓦。
为表彰先进,调动各地和广大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经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中牟县、新密市、登封市、兰考县、尉氏县、宜阳县、孟津县、郏县、宝丰县、安阳县、内黄县、滑县、浚县、卫辉市、辉县市、封丘县、修武县、武陟县、范县、濮阳县、长葛市、鄢陵县、临颍县、陕县、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邓州市、商丘市睢阳区、虞城县、民权县、信阳市平桥区、固始县、罗山县、商水县、太康县、鹿邑县、汝南县、泌阳县、新蔡县、济源市41个县(市、区)为先进集体。82名县级领导干部、41名科级及以下干部根据获“红旗渠精神杯”表彰次数,由省政府分别给予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和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2013年省水利厅按照水利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全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联合厅人事处、财务处对全省乡镇水利站建设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全省农业138个县(市、区)已全部出台文件,成立乡镇水利服务机构1982个,落实人员编制5693人,1832个站人员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同时,加强专业化服务队伍和群众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为农村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赵存年 吴 洁 刘玉洁 倪昊煜 王振雨)